行者文苑
首页 开卷有益 思想感悟 文化漫谈 史海钩沉 人文笔记 人在旅途 人间•小说

浅谈逍遥境界

文 / 北风2011-6-2 14:17 参与:1870 评论:0 繁体

  有人说,人活着是因为别人而活,也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姑且勿论生为孰生死为孰死,结果可能大相径庭,我们还是把目光暂且投到过程当中吧。


  人应该怎么“活”呢?这个看起来没有丝毫意义的问题却也隐藏了无限大的遐想和猜测。你有你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各不相干。是的,许多时候好像是各不相干的,那假如偏要总结起来,还是能揪出一些相同“活法”的人的事或理的。


  前些天偶然读到“列子.纪昌学射”篇,故事大致是说:“天下原来有个特别善于射箭的人,技艺高超,后来收了一个徒弟,这个徒弟便是纪昌,纪昌跟师傅学艺数年后终于得到师傅绝世的射箭本事,于是为维护并奠定自己“举世无双”的本领,纪昌对师傅展开了挑战。”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新意,然作者在结尾处出人意料地写,“二子弃而投弓,相拜于途,请为父子。刻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纪昌的师傅叫飞卫,写的是两个人相互射击,结果飞卫的箭先射完了,而这时继昌还有一支箭,徒弟这支毫无疑问可以取飞卫性命的一箭,竟然被飞卫情急之下用荆棘的刺给顶了下来。这大出纪昌所料,更出乎飞卫所料,两人大惊,感叹自己绝世的功夫竟然可以被一个野枝条捅下来,于是师徒两人大彻前生,似悟透生死般结为父子,于是也便出现了刚才的一幕。


  说到这,就出现问题了。你说别人的技艺如何高超,怎么的旷世不卓,大伙都能接受,孙猴子上天入地一个跟头云十万八千里大家都没啥异议,可作者最后说,“刻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乍一看,作者的保守思想就出来了。我们不是一直崇尚贤德嘛,你既然技艺超群,既然你又因为这参悟透了世间乃至宇宙的哲理,为什么就不广招子弟,开卷诵经,让更多人受益呀。古人是讲究忠义孝,你不能说他们不尚贤,不崇德,那么,为何还要“怀其宝而迷其邦”呢?


  在古人心中,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人们总是对世间万物保持着一份敬意,鬼神天地乃至草木万物,他们认为,有更能凌驾于人为之上的力量。于是这个时候,在古人心中会形成一个抽象的理想境界。这个理想境界是怎样的呢?


  无独有偶,“庄子.逍遥游”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这种眷藏在古人心中的理想境界。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这是“逍遥游”开篇叙述的境界,说是在北海有一个鱼,这个鱼非常大,大到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长,后来这个鱼变成了一只鸟,这只鸟的背又不知道有几千里宽大。显然,是抽象的,理想的,事实不存在的。


  接着,作者展开了“小知不知大知,小年不知大年”的道理。“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持者也。”那么,作者心中真正达到“逍遥游”的是什么境界呢?或谓:大鹏水击三千,列子行风,未有所持者也,也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众所周知,庄子为道家学派,那么这种“有”或者“无”的概念相互而成的理论,终归起来还是以道家原理而成的,那么,庄子心中的理想境界呢?是至人无己的逍遥境界呢?还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乃至万物为一,一为道”呢?庄子的逍遥游人们只能从其对立的观念中阐述一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庄子本人的观点,或未非此矣。


  理想与未知,在科学知识尚不发达的古人心中得到无限大的拓展,许多不被解释和不能分出条理的东西古人都会加以运用,进而在思想中打造一个非己的境界,脱离世俗的境界。我们先不论这种境界的利与弊,再往下看,六百多年后,又出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


  这个人就是采菊东篱性情旷达超然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了。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在有意无意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副美妙的画卷,在这里,景色秀美,人情淡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强横欺凌,这里,是一个完美的世外田园。无疑,在战乱和不平的现实中,此乃作者的理想,也是作者终年苦于追求和谐无争的生活实质。


  “心远地自偏。”生活是美的,也或许间接地说,美的生活只是存在于美好的心中。渔人受到桃花源中居民的热情款待,有文为证:“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境界,人间果真存在如此世外桃源,亦或是大诗人误入时空隧道,与秦时之人有杯酒之欢?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为外人道,看到这里,是不是和前面的“不得告术于人”颇有雷同呢?或许是异曲同工?或许什么都不是,纯粹属于巧合呢。

  不足为外人道,外人也无从知晓。那么,这种地方这种境界便只能被当事人所知晓了,外人不足为知。


  我们现在说来,文字所记录的东西即是作者主观表达的形式概念。是不是说,这些笔者不愿意向我们以至世间人透漏隐藏着的高深莫测的玄机呢?既是“玄机”,怕不是能被一般人所了解,既是这样,想必也就谈不上透与不透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从一出生,就把自己交给了社会,从此,便被时代所驱奴。在质与礼的对抗中,无论今天还是古时,都一样的如火如荼,在尔虞我诈的生存机制里,现实便是一片硝烟。那种被赋予理想和形式主义的追求,竟然显得异常神圣和光洁。那是什么?


  “二子弃而投弓,相拜于途,请为父子。刻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皆不为人所知,在这种与现实脱离并被赋予美好幻想般的神话里,是不是作者在愚弄世人?是不是作者沉浸在了自我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是不是作者因为对现实之恶俗反胃而故意卖下的关子?


  其它不论。这种经历,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吧。

  2009-11-02

[责任编辑:语燃]
收藏|分享 分享到:



最新文章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