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文苑
首页 开卷有益 思想感悟 文化漫谈 史海钩沉 人文笔记 人在旅途 人间•小说

分别心:彼岸风光独美

文 / 北风2014-6-23 17:59 参与:2153 评论:0 繁体

彼岸风光独美

 

  欣赏六十年代的电影,能看到祖国幅员辽阔,电影主角常跋山涉水,穿行在森林山野间,不免感叹,那时候人少地博,大自然繁衍生息,保存着最完整的生态。今日人口急剧膨胀,森林面积锐减,山头、湖泊开发成旅游胜地,人的脚步占据了曾经的荒野。两者相较,我们怀念那原始的土地。森林和山野中,我们不单看到自然所保留的原始本能,更看到徜徉其间的狭义与公正。荒原,应该是人追寻无限的一种寄托,也是一颗心面向大自然所保留的探索欲望。

 

  这片葱郁的森林从这个时代消失了,然而我们却真切地看到它出现在数百年前。

 

  看到美的风景我们称之为美,这不算什么,因为美是客观的。当我们从看起来不那么完美的地方探索出审美之心时,才难能可贵。旅行就是如此,东奔西跑寻找世间美,独不见眼前三尺土地肥沃。这是一种分别心的特别体现,可能是源于我们瞧惯了眼前的景物,老套了,俗了,想换一下视角。这大概和我们一日三餐想要改变一下口味一个道理。于是旅行出现,为之而现的是无穷尽的关于其意义的探讨。先不说旅行为何物,我们为何要走出去?为何我觉得你的地方是美丽的,你觉得我的地方是美丽的呢?

 

  欲望的形式总是千变万化,还总能找到合理的借口,且总能发展出一种文化或学说。假象是虚构的和不真实的,但大脑却接受到了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把这种虚假当做一种行为方式或生存价值,因为我们的分辨能力薄弱,很多时候被假意蒙骗,充当其现实的工具,或称行尸走肉。

 

  试着想一个现状,当某天我们看到眼前的景物是美的,有着可观的拓展性,那么我们就无需走到更远的外边去,更无须谈那旅行到底是啥玩意。可是,为何同样一种景物,我们看到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彼岸风光独美”的心态,它所体现的远非一个旅行所能阐释。

 

  文化的形式因历史而生也因历史而改变着,它有着自我独特的历史特性,即便推翻可能也很难抹去。然而,如果我们从文化外部走入文化内部就会发现,这里平淡无奇,甚至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改变它,远非从表象瞧来那么深刻。因为在它的内部,我们看到了文化的构成部分,看到了每一个组成环节和足以改变它形态的方方面面。这里是一个辩证与行为共建的过程。试着把“彼岸风光独美”的心态引入进来瞧瞧吧。眼中仅瞧见别处的美,如果我们把它置于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可谓之一种病态。我们无法确立自我,仅仅以一个流变形态的参与者出现,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义自我的文化,且如何建立起自我的价值观和信仰呢?分辨心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修为,而分别心则是对更多形态的接纳和包容。

 

  从参与者当中蜕变成建设者,需要确立自我的价值,需要寻找自我的立场,并为之身体力行。如果视角存在‘偏见’,我们就无法权衡公正。

 

  研究一粒沙,不能代表心中没有千山万水;注重当下,也非对沧海桑田的遗忘。我们需要一种理性、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身边事,接纳世事。吸取它们,改变它们。

 

  2014/6/23 拉萨

 

  本文授权行者物语网首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文集:北风文集

[责任编辑:语燃]
收藏|分享 分享到:



最新文章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