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大旅行”时代

重回“大旅行”时代

2014-8-4 07:12点阅:1956来源:环境与生活网 繁体

ico

"大旅行"是来自西方的一个概念,源自十七八世纪时英国贵族长时间游历欧洲列国,以学习文化礼仪的传统。目前中国如滚雪球般激增的出境游旅客,则更多是"到此一游"。稍加分辨你会发现,在中国小部分人群中,"大旅行"方式正在悄然形成。

ico

  "大旅行"是来自西方的一个概念,源自十七八世纪时英国贵族长时间游历欧洲列国,以学习文化礼仪的传统。目前中国如滚雪球般激增的出境游旅客,则更多是"到此一游"。稍加分辨你会发现,在中国小部分人群中,"大旅行"方式正在悄然形成。

 

38岁的福州汉子宋立伟,计划骑着自行车从家乡到欧洲,这是他的全部行囊。7月中旬,他已经到了俄罗斯圣彼得堡

 
  38岁的福州汉子宋立伟,计划骑着自行车从家乡到欧洲,这是他的全部行囊。7月中旬,他已经到了俄罗斯圣彼得堡。


  追随司马迁、郑和的脚步


  7月5日,38岁的福州汉子宋立伟骑着自行车到达了莫斯科。从3月11日自福州出发始,他已经走了9761公里,历时117天。他的目的地是欧洲,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宋立伟的壮举赢得莫斯科美女们的敬意

 

宋立伟的壮举赢得莫斯科美女们的敬意


  这种"苦行"的旅行方式让宋立伟吃尽苦头,也大长见识,体验了各种风土人情,人也历练得更坚强。


  与宋立伟的"大旅行"概念相通,中国一些有想法的富裕家庭,选择暑假送孩子到英美游学一两个月。与一般旅行社组织的休闲式游学团不同,这些家长并不想送孩子进行"到此一游"式的玩耍,而是让他们吃点苦,学点西方文化、风土人情。例如台湾作家成寒组织的多次海外学习之旅,就颇受欢迎。她会要求参与"莎士比亚与英国文学深度之旅"的团员对英国文学有基本了解,走前要听很多讲座,了解大量相关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从旅行中获益。


  一些城市白领甚至辞职去"穷游"列国,或到各个名山古刹进行"灵修"之旅。他们的行程都不紧不慢地进行,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像这样的旅行方式,其实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20岁的司马迁就在父亲的资助和指导下周游列国,接触了壮丽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同时搜集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为他后来著成史记打下了基础。及至唐朝,诗圣杜甫壮游诗更给中文留下了"壮游"一词,指胸怀壮志的游历,它与探险不同,壮游者不局限于探索自然,更要深入民间,去体验世界之大。唐朝可谓一个壮游的时代高僧玄奘到天竺取经,李白亦是从西域去往长安。及至明代,郑和下西洋达到了中国"壮游"的最高峰。此后中国人的"壮游"之行,就随着明清国力的衰落一路走低。1930年,22岁的潘德明持"雪东亚病夫耻"的信念踏上环球旅程,或骑自行车,或徒步,历尽艰辛,于1937年7月返回上海。8年间,他先后到达40多个国家,积累了大量珍贵纪念资料,会见了20多个国家的元首、名人。潘德明的壮游轰动了世界,令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人。


  身体和灵魂一块上路


  如今,这样耗时数月四处慢游,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做的选择,但也不再是个案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让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一块上路。这些人,并不是专业旅行家或者探险家,他们的旅程短则数周、长则数月甚至数年,安排或紧凑或松散,或豪华或简单,但是他们绝不满足于拍照或者到此一游,而是为了某个特定的计划或者偶遇的美好而驻足,学习知识、了解人文、欣赏世界。


  就以骑行为例,挑战者既有年轻学生,也有退休老人。打开旅行网站,会看到许多年轻人热烈讨论,结伴上路,而西藏、云南等地是许多人向往的终点。他们可能餐风露宿,历经困难,但看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找到心灵的安宁与归宿。出名者如演员陈坤组织年轻人进行的"行走西藏"。


  又如走出国门周游世界的背包客,他们根据需要选择飞机、自驾、搭便车、徒步。这些背包客有的事业有成,经济无忧,可以选择舒适地漫游数月;有的经济欠佳,虽然穷游,但旅途相当有趣,有参与志愿组织的、有打短期工的,还有想出各种办法募集资金的。


  还有如法国酒庄游、古堡游的主题游模式。由专业品酒师陪同前往法国葡萄酒产区的各个酒庄,在每个酒庄住下来一段时间,了解酒庄的历史和酒的酿制,何尝不是一次学习之旅这些旅行,最大的特色便是学习,出发前或许无需钻研野外生存技巧,却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够资格"才能从旅行中获益。


  近些年来,在欧美大学生中兴起的"间隔年"(Gap Year),也属于大旅行范畴。"间隔年"即青年在升学中途,或者刚毕业开始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旅行,让步入社会之前体验生活。期间,学生出国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做一些非政府组织志愿者。这样不仅可培养他们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还让他们找到真正想要的工作方向,更好地融入社会。英国王子威廉就曾于2000年参加为期10周的间隔年活动,在智利参加环保和社区工作;2004年,他的弟弟哈里王子也曾前往南非参加间隔年志愿活动。


  年轻人在间隔年的旅程不仅对本人产生深远影响,也可能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切格瓦拉在医学院读四年级时,曾和一位学长骑着摩托车展开为期9个月、穿越5个国家的万里壮游。旅程结束后,他决心投身革命。若非此行,格瓦拉恐怕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医生。


  
  大旅行不再让贵族专美


  回顾"大旅行"在欧美的悠久历史,颇为有趣,其中的辗转,与出国旅行在普通人群中的变化相似。


  17世纪中期,英国兴起一波贵族子弟完成学业后前往欧洲旅游的热潮。他们通常会由一位家庭教师或者男仆相伴,横渡英吉利海峡,游历巴黎、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等欧洲城市。彼时蒸汽机尚未问世,马车是主要交通工具,这样的旅程不仅花费巨大,而且耗时甚长短则数月,长则经年。此行的目的也绝非游山玩水,贵族子弟通常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所到之处的文化、语言和习俗,更借机与各国贵族阶层交流感情,从而为回国后从事政治、外交等工作做好准备。这种旅行逐渐被欧洲其他国家所接受,对英国乃至欧洲各国的社会、文化乃至政治生活都逐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随着交通的便利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普通家庭的青年以及不同阶层的女孩,也在毕业后选择这种旅行。如今,很多欧洲年轻人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


  这种带有成年礼意味的旅行,在1670年出版的意大利之旅一书中,作者理查德拉塞尔斯首次将其称为"Grand Tour",这个源自法语的词,直译即"大旅行"。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贵族靠马车出行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贵族靠马车出行。


  
描绘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景象的绘画


  描绘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景象的绘画。蒸汽机发明后,贵族们的出行更为便利,富有的中产阶级得以跻身出国大旅行行列。


  在意大利之旅的作者看来,大旅行有如下一些好处:认识世界的最佳途径;培养青年贵族独立自主和吃苦耐劳精神;培养旅行者谦恭的品德;可以学习他国语言及和他国居民自由交流;增加旅行者与其他地区居民的认同感;增长旅行者的专业知识、见识,让他们更加豁达乐观自信。作者还特别说明,旅行者应确立正确目标,即从旅行中获得各种教益而不应仅仅贪图享乐;应该拥有开放的胸怀,做好接受新鲜事物的准备,就算粗劣的食物也要甘之如饴。他认为只有经过大旅行的青年人,才能充分获得教养,否则虽然内心良善无比,却是白丁一个。


  这本书在当时被贵族青年奉为旅行"红宝书",人手一本,作者本人成了大旅行"教主"。大旅行概念风靡整个欧洲,被视为绅士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准备。

 

欧式贵族马车与仆人

 

 

欧式贵族马车与仆人。带着家庭教师或者男仆,是英国贵族青年游历欧洲诸国的基本"行头"。


  
带着行李上哈罗公学的贵族子弟


  带着行李上哈罗公学的贵族子弟。带有成年礼意味的大旅行就是为这种青少年准备的,借此让他们认识世界、培养品格,被视为绅士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后来,随着交通的便利,尤其是铁路开通以后,富有的中产阶级也加入到大旅行行列中来时,贵族们的口气开始变得酸溜溜起来。曾担任英国驻法国大使的诺曼比勋爵用嘲笑的口吻说,"那些钱更少、地位也更低下的人"突然开始像"活生生的雪崩一样从阿尔卑斯山脉"自由"坠落下来"。贵族们嘲笑中产旅行者的粗鄙,其实心中暗含隐忧:这种高档的贵族化旅行方式,是否已不再为他们独享?


  事实正如贵族们担心的一样,大旅行逐渐平民化,只要你有时间和吃苦精神,大可以穷游天下,获得课本里得不到的知识与教养。

 

宋立伟在骑行路上发现的跛足前行者,加油

 

宋立伟在骑行路上发现的跛足前行者,加油!


这位男士曾经是城市上班族,如今在终南山建起石头房,每日灵修身心


这位男士曾经是城市上班族,如今在终南山建起石头房,每日灵修身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终南草堂


  
男子在轻敲庙门,女子休息等待


男子在轻敲庙门,女子休息等待。对城市白领而言,进终南山是一趟朝圣之旅。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北风的微信
支付宝扫一扫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