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林斑小鸮

林斑小鸮

时间:2014-8-24 16:20|查看:876|评论:0|字体: 繁体

林斑小鸮

 

1891年绘图

 

林斑小鸮(学名:Heteroglaux blewitti),鸱鸮科小鸮属的一种,于印度中部繁殖生活。自1884年最后一次观察到此鸟后,一直要到113年后的1997年才再现人世。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估计种群数目不多于250头。

 

极危(IUCN 3.1)

 

林斑小鸮分布范围

 

红色为目前分布,深灰色为历史上有纪录的分布

 

分布

 

自1872年收集到首具标本后,整个19世纪也只共收集到7个标本,地点包括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中央邦东南部及奥里萨邦西部等地区,一直到1884年,有关此鸟的纪录便开始停止。不少关注亚洲鸟类的生物学家一直希望能够找回,但都一无所获。直至1997年,历经超过100年后才打破这个宿命。1997年11月,一群美国鸟类学家,包括帕米拉·拉斯缪森(Pamela C. Rasmussen)等,在孟买东北部,索德布尔山脉(Satpura Range)的山脚附近重新纪录到此鸟,并拍下照片及影像,林斑小鸮再现人世。2000年一次在14个林区的野外搜索中,在其中4个地区共发现至少25头林斑小鸮,主要是在一些偏远山脉上。历史上曾有纪录的奥里萨邦西部则再没有任何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搜索,多个印度中部地区也陆续发现此鸟。

 

命名

 

林斑小鸮的种加词 blewitti 完全继承自第一个收集到此鸟标本的收藏家──F. R. Blewitt。1872年12月他在印度中央邦东部的一个称作 Busnah-Phooljan 的地方收集得到,并随即交到当时在印度工作的英国官员艾伦·屋大维·休姆手上,于1873年发表了有关描述。

 

描述

 

林斑小鸮小而矮壮,全长仅约23cm,是一种很标准的小型猫头鹰,没有耳状羽,飞羽及尾羽均有清晰条纹,白色羽毛则点缀蔓延。日行性,常于光秃秃的树干上栖息,因此易于观察。 与横斑腹小鸮(Athene brama)不同,其头部及背部上的斑点较稀少疏落。胸部近乎全是深褐色,两边带有条纹,下胸正中则没有花纹。黑色的胸骨在飞行时清晰易见。有一双白色大爪,灰白面盘,黄色曈孔。

 

行为

 

林斑小鸮常在其栖息地点静候猎物的出现。休息时会把尾羽快速地左右轻弹,当追捕猎物时则摆动得更快。寒冬时,它们会聚在树顶晒太阳取暖。一些研究指出其猎物当中有60%是蜥蜴、15%为啮齿目、2%鸟类,余下为一些无脊椎动物青蛙等。在结成伴侣后,雌性负责照顾幼小,雄性则外出觅食。幼鸟需约30至32天才完全换羽。一些雄鸟为了接管已结成伴侣的雌鸟,会有杀婴的行为。

 

保护现状

 

目前林斑小鸮在IUCN红色名录中列为极危物种,估计总个体数目在250头以下,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稀有种。对比起首次捕获的标本是在密林之中,近年的观察纪录都来自空旷林地──一种相对不理想的栖息环境。相信与当地的纯林被逐步割离,林区减少有明显关系。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