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世界级珍稀动物,被堂而皇之端上餐桌的荒诞一幕吗?在峨眉山景区的一些餐馆,此类情形竟然存在已久。作为濒危两栖动物的峨眉髭蟾,其幼体被公然贩售、烹煮、下肚。食肆以此揽客,食客“大饱口福”,似乎谁也不曾觉察到此举有何不妥。
原标题:初识在餐桌 濒危动物的最大不幸
□蒋璟璟
你能想象世界级珍稀动物,被堂而皇之端上餐桌的荒诞一幕吗?在峨眉山景区的一些餐馆,此类情形竟然存在已久。作为濒危两栖动物的峨眉髭蟾,其幼体被公然贩售、烹煮、下肚。食肆以此揽客,食客“大饱口福”,似乎谁也不曾觉察到此举有何不妥。
国人素来有“食野味”之嗜好,而此一现象在名山大川尤甚。令人焦虑的是,所谓好山好水的原生态景区,往往也是文明规则覆盖欠缺、公共管理难免薄弱之处。在峨眉山,无论村民还是餐馆从业者,无一例外都对髭蟾蝌蚪缺乏认知,加之职能部门日常监管存在不足,也就难怪会发生“水煮濒危动物”的事情了。
“水煮髭蟾”闹剧,再次暴露了民众“动物保护意识”的结构性缺陷。也即,对于那些广泛周知的珍稀动物心怀敬畏;却对那些冷门的、罕见的动物无所顾忌。此一局面,一方面是因为一般意义上的科普宣传滞后,导致公众存在大量知识死角;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地域性、针对性的濒危动物造册、告知工作缺失。
倘若主管部门能够事前对景区动物种类充分摸底,并在此基础上列出当地珍稀动物的名单,继而在醒目的地方、用明确的标示对游客加以警示,也就不会出现峨眉髭蟾蝌蚪无人识的结果了吧。所以,当我们动辄指责游客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淡薄时,或许更应该反思,日常的科普宣传是否足够有技巧,是否已达到足够的覆盖面?
无论如何,餐桌都不应该是民众认识某些冷门濒危动物的“第一站”。但愿“水煮髭蟾”事件,能够促成“了解野生动物”的积极变化,同时培养起人们“对未知之物且慢动筷”的餐饮习惯。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