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中杓鹬

中杓鹬

时间:2014-12-15 13:44|查看:1395|评论:0|字体: 繁体

中杓鹬

 

中杓鹬(学名:Numenius phaeopus)为鹬科杓鹬属的鸟类。头顶暗褐色。中央冠纹和眉纹白色。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繁殖期为5~7月。孵化期24天。

 

外形特征

 

中杓鹬头顶暗褐色。中央冠纹和眉纹白色。贯眼纹黑褐色。上背、肩、背暗褐色,羽缘淡色,具细窄的黑色中央纹;下背和腰白色,微缀有黑色横斑;尾上覆羽和尾灰色,具黑色横斑;飞羽黑色,初级飞羽内侧具锯齿状白色横斑;外侧3枚初级飞羽羽轴白色。内侧初级飞羽与次级飞羽具白色横斑。颏、喉白色。颈和胸灰白色,具黑褐色纵纹。身体两侧和尾下覆羽白色,具黑褐色横斑。腹中部白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胸具更多皮黄色,微具细窄纵纹,肩和三级飞羽皮黄色斑更显著。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315~355克,雌性320~475克,体长雄性400~430毫米;雌性384~455毫米;嘴峰雄性76~83毫米;雌性78~88毫米;翅雄性215~236毫米,雌性226~245毫米;尾雄性85~104毫米,雌性83~125毫米;跗跖353~59毫米,雌性55~64毫米。

 

中杓鹬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和觅食,但在迁徙时和在栖息地则集成大群。行走时步履轻盈,步伐大而缓慢,也常在树上栖息,特别是当无适当的栖息位置时。常将朝下弯曲的嘴插入泥地探觅食物。飞行时两翅煽动较快,飞行有力。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蟹、螺、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常分散单独觅食,个体间并有保卫觅食地的行为。通常直接啄食,有时也边走边将弯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

 

中杓鹬

 

栖身环境

 

中杓鹬夏季栖息于北极和近北极苔原森林和泰加林地带,通常在离林线不远的沼泽、苔原、湖泊与河岸草地活动。有时也出现在无树大平原。繁殖期则多出现在沿海沙滩、海滨岩石、河口、沙洲、内陆草原、湿地、湖泊、沼泽、水塘、河流、农田等各类生境中,甚至出现在公园草地和高尔夫球场草地上。

 

中杓鹬

 

Numenius phaeopus

 

繁殖状况

 

中杓鹬繁殖期为5~7月。繁殖于北极冻原森林带和泰加森林地带,有时也繁殖于无树平原。通常营巢于湖泊、河流岸边及其附近沼泽湿地上。巢多置于离水域不远的土丘或草丛下面干燥地上。巢甚简陋,主要为地上的浅坑,内再垫以苔藓、草茎和树叶即成。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卵的形状为长卵圆形,颜色为蓝绿色或橄榄褐色,其上被有黑褐色或灰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2~65×36~44毫米,平均59×41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4天。

 

保护等级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地理分布

 

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西至四川、西藏南部、南至广东、福建、香港、海南岛、台湾和兰屿。其中部分在海南岛和台湾越冬,其它地方均为旅鸟。

 

国外繁殖欧亚大陆北部、东西伯利亚和北美北部,越冬于非洲、印度西北部、澳大利亚、新西兰、马达加斯加太平洋中岛屿以及南美洲

 

旅鸟分布于阿富汗,布基纳法索,法国南部领土,格林纳达,约旦,列支敦士登,斯洛文尼亚,塔吉克斯坦,维尔京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

 

亚种

 

中杓鹬指名亚种(学名:Numenius phaeopus phaeopus)分布于北欧和亚洲西北。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香港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杓鹬华东亚种(学名: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分布于亚洲西北。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东部沿海、西至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

 

(学名:Numenius phaeopus alboaxillaris)分布于中亚(罕见,危及)。

 

(学名:Numenius phaeopus hudsonicus)北美洲北部。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