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颈斑鸠
珠颈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鸽(闽南语),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无危(IUCN 3.1)
特征
珠颈斑鸠尾较长,体长在28-32厘米,体重125-180克,比鸽子略小。背部、翅膀和尾部为灰褐色,尾羽外侧为黑色,尾端为白色,头部为深蓝色,颈后为黑色,带有白色斑点,下腹部为暗红色,喙为暗褐色,脚红色。
人们常把它和鸽子混淆,但只要由颜色来分辨就可以简单看出两者的差别。
发声时颈部的羽毛会拱起,叫声低沉,重音靠后,类似“咕-咕-咕”、“咕-咕-咕~咕”;驱赶入侵者或保护幼鸟时会发出“咕-咕”、“咕咕咕”。
习性
正在吉贝(Ceiba pentandra)树上鸣叫的珠颈斑鸠,摄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
珠颈斑鸠的主食是果实、谷物和其他植物的种子,也会捕食昆虫。主要在地面上觅食。有水时也会喝水,他们喝水的方式是俯身吸水,与其他鸟类不同。如果地点许可,它们也会用水清洗身体。它们是典型的陆生鸟类,一般在草地和农田中觅食。全年都会繁殖,常能在树木、建筑物的边沿甚至是地面上发现它们的巢穴。
珠颈斑鸠与同属其他斑鸠一样,一般不会群居,而是单独或成对出现。它们是温驯的鸟类,但是突然的噪声会使它们惊起。它们的飞行姿势与凤头鸠类似,着陆时尾巴会上倾。
分布
广泛分布在亚洲南部的开阔林地、农地、都市等地区,从印度、斯里兰卡东部到中国南部、东南亚等地。该种还被引入美国的洛杉矶地区,还于1860年代被引入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以及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地区。
指名亚种(S. c. chinensis)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可见,怒江亚种(S. c. tigrina)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及境内怒江以西,西南亚种(S. c. vacillans)分布在云南和四川南部,海南亚种(S. c. hainana)仅分布在海南岛,台湾亚种(S. c. formosae)仅分布在台湾本岛平地至低海拔平原、丘陵地带。
为常见的一种留鸟。
繁殖
边梳理羽毛边晒太阳的珠颈斑鸠,摄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
求偶的雄性在表演时身体会极度倾斜,并在绕圈飞行时舒展自己的双翅和尾巴以吸引雌性。
珠颈斑鸠通常为一夫一妻制,一年繁殖一次,繁殖期为5-7月,通常由雄鸟寻找合适的地方,再带雌鸟去选,选一个双方都认为可以的地方,筑巢是一起筑的;但也可能“鹊巢鸠占”,占用之前其他珠颈斑鸠或其他鸟类的巢。
珠颈斑鸠一次生两颗白色的蛋,前后大约差一两天。约两星期后,小斑鸠就会同一天破蛋而出。孵蛋、养育小斑鸠则是由雄鸟和雌鸟轮流照料,喂食它们鸽乳。再过约两星期,小斑鸠就必须离巢。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