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岩羊
矮岩羊(学名:Pseudois schaeferi)为牛科岩羊属的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横断山中段金沙江流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巴塘县。濒危(IUCN 3.1)
生态和习性
栖息于海拔2700~3200米的陡峭岩石山坡,偶尔进入针叶林和森林开阔地。而岩羊则可能栖于同一地域的较高海拔处。食物包括禾本科草类、低矮灌丛、石松和地衣,一天中在多草的山坡上交替进食和休息。以前组成10~36头的集群,而现在由于过度狩猎通常少于15头。
头体长109~160厘米,肩高50~80厘米,尾长7~12厘米,颅全长208~247,体重28~65千克(雄),17~40千克(雌)。与岩羊相似因而以前被认为是岩羊的亚种,但一般较岩羊小,体色浅褐色闪耀银的光泽,角较细而较不卷曲。
习性
最喜食的植物有黄精、小管草等12种;喜食植物有小黄菊、星状凤毛菊等25种;较喜食的植物有獐牙菜、龙胆等8种;偶食的植物有醉鱼草、旱蕨等8种。黄昏要到比较固定的地方去饮水,冬季舔冰或食积雪。每年6-8月还有到固定地点去舔食盐分的习性。群居性,少的仅3-5只,一般为7-35只,聚集群常在50只以上,多见于冬季。
11月发性交配,次年5月底至6月初产仔,孕期约6月,每胎产普遍1仔,少2仔。幼仔于6个月内断奶,于1.5岁时成熟,雄羊可能需要7年才能达到最大的体型。
分布范围
矮岩羊仅分布于金沙江巴塘县竹巴龙乡基里(兹瓦)村。
西藏江达、贡觉、芒康一带亦有分布(尹秉高等1993)。
局限于狭窄的区域:长江上游沿金沙江河谷、四川的巴塘和白玉县境内以及马尔康县澜沧江对岸、西藏东部的小范围内。可能也分布于四川西南(德荣县)和云南(德钦县)。特有种。
种群现状
社群密度常受猎杀强度的影响,严重猎杀地区密度为0.5-1只/平方公里,一般为1-2只/平方公里,分布面积约50000平方公里,总数估计约7000只左右。由于狩猎的结果,种群急剧下降。集群大小从以前的10~36头下降到1990年的3~8头。在四川白玉的宗教地区受到当地的少数民族保护。
致危因素
当地猎民随意猎杀,利用其皮张坚韧制成毛皮褥,当地还将角锻烧后刮用其焦粉作药用。猎民常埋伏于饮水径猎杀,或于晨昏到山岩进行伏击,或追猎殿后的雄性强壮个体,以致大部分布区密度每况愈下,种群结构在3岁以上的雄兽性比逐渐减少,8岁以上的雄性个体极少。据猎人讲,巴塘以前种群数量大,集群可达36只,一般为10只左右,而现在因大量捕杀,一般一群仅3-5只,在白玉一般也仅5-8只,雄体和壮年大个体很少见。由于过度猎杀,使社群很少有活到壮年和老年的个体。
保护级别
近日,国际狩猎家当·考克斯在美国证实,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四川甘孜州巴塘县竹巴龙乡基里村少补沟的山上发现的矮岩羊,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动物物种。其种群数量仅存800余只,比“国宝”大熊猫的数量还稀少。
据了解,矮岩羊属偶蹄目牛科,生存在海拔2700米至4000米的灌丛、草甸、裸露岩石地带,成年羊体重约50至70公斤,体毛呈灰棕褐色,背腹交界处及四肢有明显黑纹。矮岩羊的体型、角及四肢等均与高山岩羊有明显区别,目前在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尚未发现踪迹,属珍稀野生动物。
四川甘孜州巴塘县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友人在该县境内的竹巴龙乡乡基里村少补沟的山上发现了矮岩羊。随后,四川省南充师专的生物专家、教授多次到矮岩羊的栖息繁殖地考察,写出专题报告在国内学术杂志上刊登,阐明了矮岩羊属新的动物亚种的观点。1994年,国际狩猎家当·考克斯两次到巴塘县竹巴龙乡乡基里村少补沟的山上考察矮岩羊,并经相关部门的批准,在栖息繁殖地采集了一只雄性矮岩羊标本。次年10月,该标本摆上了美国瑞洛国际狩猎会展台,在国际狩猎界和动物学领域引起轰动,受到了各国关注。此后,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的动物专家、学者先后到巴塘考察、研究,并证实该物种是我国独有物种。
目前,矮岩羊已经被列入四川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我国特有动物物种,并正在申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