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颅蝠
扁颅蝠
扁颅蝠(学名:Tylonycteris pachypus)为蝙蝠科扁颅蝠属的动物,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老挝和中国南部广西、贵州、广东、云南等地,一般生活于热带森林(树、竹、洞隙、叶下)。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无危(IUCN 2.3)
扁颅蝠是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和蜜蜂差不多大。成年蝠约4厘米长,翅宽15厘米左右,体重2克。幼蝠生在竹节中,一般一胎两个,由母亲哺育。竹子上开口是利用甲虫钻出的很窄的裂缝,如蛇之类的猎捕者无法进入。
扁颅蝠又称为竹蝠(Bamboo bat),棒足蝠(Club-fooTED bat),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国外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国内主要只分布在广东、贵州、香港及广西、云南交界地带。1997年8月在四川南充市金城山(N30°40',E106°18')发现的扁颅蝠,为其地理上最北分布。
扁颅蝠在竹缝中被发现(北京科技报)
它是世上唯一一种能钻进竹筒里的神秘蝙蝠,因为有着独一无二的扁平颅骨,人们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扁颅蝠。扁颅蝠体长约3.5-4cm,仅拇指大小,两翼展开时,宽度还不到20cm,平均体重更是只有3.5g,这是世界上个头最小的蝙蝠,具有“缩骨功”。据观察,它们进入狭小的竹缝时,先停在竹子上,然后侧着身子挤进去,由于头扁身子柔软,所以可以不费劲地进入口宽还不及1cm的竹缝里。竹筒里的环境对于它们来说,是很安全舒适的,如同坚固的城堡,竹筒内清香干净,同时有粗糙的竹内膜,方便它们倒挂,它们的脚掌心有肉质垫,方便它们吸附在竹子上。另外它们的身体背部呈金黄色,十分漂亮,而且性情柔顺。
它们长期居住在竹筒里,每天的外出觅食、活动时间不超过1小时。研究显示,扁颅蝠选择有虫蚀或有裂缝的粉箪竹(Lingnania chungii McClure)竹林栖息(洞口平均为43.79 mm×11.94 mm)。除了每天晨昏两次短暂的外出觅食,每次外出时间约20分钟,剩下的所有时间它们都躲在坚固的竹筒里。
据资料记载,扁颅蝠在地球上已生存了600万年,属哺乳纲翼手目蝙蝠科类,因其头颅扁平而得名。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专家采集过扁颅蝠标本,此后20多年,扁颅蝠都没有出现。和它的亲属们一样,扁颅蝠视力非常有限,飞行完全靠听觉来导航。
据观察,受到天敌(如猫头鹰)攻击时,扁颅蝠回迅速地一只接一只飞回巢穴,但要在高速飞行中准确无误地钻进如此小的缝隙并非易事,所以已经钻进巢穴的扁颅蝠,会从洞口发出一连串高频声波,为还在外面的同伴指引方向。同时根据观察,扁颅蝠是很有父爱母爱的动物,遇到危险的时候,会不顾安危飞回洞穴,将自己的幼崽迅速转移。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
亚种
扁颅蝠缅甸亚种(学名:Tylonycteris pachypus fulvida或Tylonycteris pachypus fulvidus),Blyth于1859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贵州、广东、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学名:Tylonycteris pachypus aurex)。
(学名:Tylonycteris pachypus bhaktii)。
(学名:Tylonycteris pachypus meyeri)。
扁颅蝠指名亚种(学名:Tylonycteris pachypus pachypus)。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