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

西藏千途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行者物语 > 名词释义 > 生态名词 > 地球

地球

2013-9-30 23:16|查看:12046|评论:0|字体: 繁体

著名的“蓝色弹珠”照片,由阿波罗17号太空船于1972年拍摄

 

著名的“蓝色弹珠”照片,由阿波罗17号太空船于1972年拍摄

 

地球(英语: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三颗。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又常称呼地球为世界。

 

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诞生于45.4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后的10亿年内。从那以后,地球的生物圈改变了大气层和其他环境,使得需要氧气的生物得以诞生,也使得臭氧层形成。臭氧层与地球的磁场一起阻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保护了陆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质历史和轨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续。地球预计将在15亿年内继续拥有生命,直到太阳不断增加的亮度灭绝地球上的生物圈为止。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几个坚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块,它们以地质年代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动。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岛屿。液态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须的,但并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内部仍然非常活跃,科学家推测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一层很厚的地幔,一个液态外核和一个固态的内核。

 

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当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自转的366.26倍,这段时间被叫做一恒星年,等于365.26太阳日。地球的地轴倾斜23.4°(与轨道平面的垂线倾斜23.4°),从而在星球表面产生了周期为1恒星年的季节变化。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诞生于45.3亿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稳定了地轴的倾角,并且减慢了地球的自转。大约38到41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的小行星撞击极大地改变了表面环境。

 

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行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西方人常称地球为盖亚,这个词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地球历史

 

人类科学家已经能够重建地球过去有关的资料。太阳系的物质起源于45.672亿±60万年前,而大约在45.4亿年前(误差约1%),地球和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开始在太阳星云-太阳形成后残留下来的气体与尘埃形成的圆盘状-内形成。通过吸积的过程,地球经过1至2千万年的时间,大致上已经完全成形。从最初熔融的状态,地球的外层先冷却凝固成固体的地壳,水也开始在大气层中累积。月亮形成的较晚,大约是45.3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质量约为地球十分之一的天体(通常称为忒伊亚)与地球发生致命性的碰撞。这个天体的部分质量与地球结合,还有一部分飞溅入太空中,并且有足够的物质进入轨道形成了月球。

 

释放出的气体和火山的活动产生原始的大气层,小行星、较大的原行星、彗星和海王星外天体等携带来的水,使地球的水份增加,冷凝的水产生海洋。新形成的太阳光度只有目前太阳的70%,但是有证据显示早期的海洋依然是液态的,这称为微弱年轻太阳谬论矛盾。温室效应和较高太阳活动的组合,提高了地球表面的温度,阻止了海洋的凝结。

 

有两个主要的理论提出大陆的成长:稳定的成长到现代和在早期的历史中快速的成长。目前的研究显示第二种学说比较可能,早期的地壳是快速成长的,随后跟着长期稳定的大陆地区。在时间尺度上的最后数亿年间,表面不断的重塑自己,大陆持续的形成和分裂。在表面迁徙的大陆,偶尔会结成成超大陆。大约在7亿5千万年前,已知最早的一个超大陆罗迪尼亚开始分裂,稍后又在6亿至5亿4千万年时合并成潘诺西亚大陆,最后是1亿8千万年前开始分裂的盘古大陆

 

生命的进化

 

现在,地球提供了目前已知唯一能够维持生命进化的环境。通常认为,大约40亿年前,高能的化学分子就能自我复制,过了5亿年,最后共同祖先诞生。光合作用使得太阳的能量能够被生物直接利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在大气层聚集,从而在大气层上层形成了臭氧层。相似的小细胞聚集形成更大更复杂的真核细胞(内共生学说)真正由细胞组成的多细胞生物开始逐渐分化。由于臭氧层抵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生命布满了地球表面。

 

自从20世纪60年代,人们认为在8.5到6.3亿年前的新远古代曾出现冰河期,冰雪覆盖了大半个地球。这个假说被称作“雪球地球”,这个假说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正好出现在寒武纪大爆发(多细胞生物种类开始迅速增多)之前。

 

大约5.35亿年的前寒武纪大爆发之后,一共发生了五次大灭绝。最后一次大灭绝是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陨石的撞击可能导致了恐龙和其他大型爬行动物的灭绝,但剩下的小型动物如哺乳动物则活了下来。在过去的6500万年里,哺乳动物开始多样化,几百万年后,一种非洲的猿类动物获得了直立行走的能力。这使它们能够使用工具,也促进了它们的交流,最终使它们的大脑越来越发达。于是它们发展了农业,然后开始出现文明。人类以其他生物从来没有过的速度称霸地球。影响了自然和大量其他生物。

 

4000万年前,冰河期开始,并在300万年前的更新世增强,极地开始了周期性的冻结和融化。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于1万年前。

 

地球由地核到大气截面图(部分按照比例)

 

地球由地核到大气截面图(部分按照比例)

 

地球概论特征

 

地球由内核到地表的构成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同其他的类地行星,地球内部从外向内分别为硅质地壳、高度粘滞状地幔、以及一个外层为非粘滞液态内部为固态的地核。地核液体部份导电质的对流使得地球产生了微弱的地磁场。

 

地球内部温度高达5270开尔文(4996.85摄氏度)。行星内部的热量来自于其形成之初的“吸积”(参见重力结合能)。这之后的热量来自于类似铀钍和钾这类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从地球内部到达地表的热量只有地表接收太阳能量的1/20000。

 

地球内部的金属质不断的通过火山和大洋裂缝涌出地表(参见海底膨胀条目)。组成地壳大部分的岩石年龄都不超过1亿(1×108)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壳年龄大约有44亿(4.4×109)年历史。

 

圈层结构

 

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

 

地核

 

地球内部构造剖面图

 

地球内部构造剖面图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5kg/m3,是太阳系中密度最高的行星。但地球表面物质的密度只有大约3000kg/m3,所以一般认为在地核存在高密度的物质-在地球形成早期,大约45亿(4.5×109)年前,地球几乎是由熔化的金属组成的,这就导致了地球中心处发生高密度物质聚集,低密度物质移向地表的过程(参见行星分异)。科学家推测地核大部分是由铁所组成(占80%),其余物质基本上是镍和硅。像铀等高密度元素要不是在地球里头稀少,要不然就是和轻元素相结合存在于地壳中(参阅长英矿物条目)。

 

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内,地核又以雷门不连续面为界分为两部分:半径约1250km的内核,即G层,以及在内核外部一直到距地心约3500km的液态外核,即E、F层。F层是地核与地幔的过渡层。

 

一般,人们认为地球内核是一个主要由铁和一部分镍组成的固态核心。另一个不同的观点则认为内核可能是由单铁结晶组成。包在内核外层的外核一般认为是由液态铁质混合液态镍和其他轻元素组成的。通常,人们相信外核中的对流加上地球的快速自转-借由发电机理论(参阅科氏力)-是产生地磁场的原因。固态内核因为温度过高以致于不可能产生一个永久磁场(参阅居里温度)。但内核仍然可能保存有液态外核产生的磁场。

 

最近的观测证据显示内核可能要比地球其他部分自转得快一点,一年约相差2°。

 

地幔

 

从地核外围约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一直延伸到约33千米深处莫氏不连续面的区域被称作地幔。在地幔底部的压力大约是1.40Matm(140GPa)。那里大部分都是由富含铁和镁的物质所组成。物质的熔点取决于所处之处的压力。随着进入地幔的深度的增加,受到的压应力也逐渐增加。地幔的下部一般被认为是固态的,上部地幔一般则认为是由较具有塑性固态物质所构成。上部地幔里物质的黏滞度在1021至1024Pa·s间,具体数据依据深度而变化,因巨大的压应力造成地幔物质的连续形变,所以上部地幔便具有极缓慢流动的能力。

 

地球内核是固态、外核是液态、而地幔却是固态且较具有塑性的,其原因在于不同地层物质的熔点,以及随着深度增加的温度和压应力。在地表温度足够低,主要成分镍铁合金和硅酸盐呈固态。地幔上层的硅酸盐基本是固态的,局部有熔化的,但总体说来由于温度高且压应力较小,黏滞度相对较低。而地幔下层由于巨大的压应力,黏滞度要比上层的大得多。金属质的镍铁外核因为合金熔点低,尽管压应力更为巨大,反而呈现液态。最终,极大的压应力使得内核维持固态。

 

地壳

 

地壳指的是从地面至平均深度约33km深处的莫霍界面的地下区域。薄的洋底壳是由高密的镁硅酸铁岩(镁铁矿)构成。硅酸镁铁岩是组成大洋盆地的基础材料。比较厚的陆壳是由密度较小的铝硅酸钾钠岩(长英矿物)所构成。地壳与地幔的交界处呈现不同的物理特性:首先,存在一个使地震波传播速率发生改变层称做莫霍洛维奇分界面的物理界线面,一般认为,产生分界面的原因是因为上部构成的岩石包括了斜长石而下部没有长石存在。第二个不同点就是地壳与地幔间存在化学改变-大洋壳深处部分观察到超碱性积累和无磁场的斜方辉橄岩的差别以及大洋壳挤压陆壳产生的蛇绿岩之间的差别。

 

外部圈层

 

生物圈

 

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拥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大约是海平面上下10千米。整个行星的生命形式有时被称为是生物圈的一部分。生物圈覆盖大气圈的下层、全部的水圈及岩石圈的上层。生物圈通常据信始于自35亿(3.5×109)年前的进化。生物圈又分为很多不同的生物群系。根据相似的存在范围划分为植物群和动物群。在地面上,生物群落主要是以纬度划分,陆地生物群落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内缺乏相关的植物和动物,大部分活跃的生物群落都在赤道附近。

 

大气圈

 

地球拥有一个由78%的氮气、21%的氧气、和1%的氩气混和微量其他包括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组成的厚密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表面和太阳之间的缓冲。地球大气的构成并不稳固,其中成份亦被生物圈所影响。如大气中大量的自由二价氧是地球植物通过太阳能量制造出来的。离开这些植物,氧气将通过燃烧快速与物质重新结合。自由(未化合)的氧元素对地球上的生命意义重大。

 

地球大气是分层的。主要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逸散层。所有的层在全球各地并不完全一致并且随着季节而有所改变。

 

地球大气圈的总质量大约是5.1×1018kg,是地球总质量的0.9ppm。

 

水圈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表面含有液态水的行星。水覆盖了地球表面71%的面积(96.5%是海水,3.5%是淡水)。水在五大洋和七大陆都存在。地球的太阳轨道、火山活动、地心引力、温室效应、地磁场以及富含氧气的大气这些因素相结合使得地球成为一颗水之行星。

 

地球正好处在足够温暖能存在液态水的轨道边缘。离开适当的温室效应,地球上的水将都会冻结为冰。古生物学证据显示如果蓝绿藻(藻青菌)在海洋中出现晚一点,温室效应将不足以维持地球表面液态水的存在,海洋可能在1000万至1亿年间冻结,发生冰川纪事件。

 

当时在像金星这样的行星上,气态的水阻止了太阳的紫外辐射。大气中的氢被吹过的太阳风离子化,其产生的效果虽然缓慢但结果却不可改变。这也是一个金星上为何没有水的假说:离开了氢原子,氧气将与地表物质化合并留存在土壤矿物中。

 

在地球大气中,存在一个很薄的“臭氧层”。臭氧在平流层吸收了大气中大部分多余的高能紫外辐射,减低了裂化效应。臭氧只能由大气中大量自由二价氧原子产生,所以臭氧的产生也依赖于生物圈(植物)。地磁场产生的电离层也保护了地球不会受到太阳风的直接袭击。

 

最后说明的一点是,火山活动也持续的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水蒸气。地球通过水和碳对地幔和火山中的石灰石消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参见行星筑造学)。据估计,仍存留在地幔中的水的总量是现在海洋中所有水数量的10倍,虽然地幔中的大部分水可能从来不会释放到地表。

 

地球水界的总质量大约是1.4×1021kg,计为地球总质量的0.023%。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由自转与公转合成。

 

地球自转示意动画

 

地球自转示意动画

 

地球自转

 

地球沿着贯穿北极至南极的一条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1个恒星日)平均需要花时23小时56分2.1秒,自转周期是0.997日。这就是为什么在地球上主要天体(大气中的流星和低轨道卫星除外)一日内向西的视运动是15°/小时(即15'/分钟)-即2分钟一个太阳或月亮的视直径的大小。

 

在惯性参考坐标系中,地轴运动还包括一个缓慢的岁差运动。这个运动的大周期大约是25800年一个循环,每一次小的章动周期是18.6年。对处于参考坐标系中的地球、太阳与月亮对地球的微小吸引在这些运动的影响下造成地球赤道隆起,并形成类椭圆形的扁球。

 

地球的自转也是有轻微的扰动的。这称为极运动。极运动是准周期性的,所谓的准周期包括一个一年的晃动周期和一个被称为钱德勒摆动的14个月周期。自转速度也会相应改变。这个现象被称为日长改变。

 

地球公转

 

公转周期为365.2564个平太阳日(即1个恒星年)。地球的公转使得太阳相对其他恒星的视运动大约是1°/日-这就相当于每12小时一个太阳或月亮直径的大小。公转造成的视运动效果与自转造成的正好相反。

 

地球公转轨道线速度是约30 km/s,即每7分钟经过一个地球直径,每4小时经过一个地月距离。

 

被地球大气层局部笼罩的月球

 

被地球大气层局部笼罩的月球

 

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

 

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月球。其围绕地球旋转一周需要用时一恒星月(27又1/3日)。因此从地球上看来月球的视运动相对太阳大约是12°/日-即每小时一个月球直径,方向同样与自转效果相反。

 

如果在地球北极进行观测,则地球的公转、月球运行以及地球自转都将是逆时针的。

 

地球的特洛伊小行星:在2010年10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广角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发现。今年四月加拿大亚伯达省阿萨巴斯卡大学天文学家康纳的团队分析数据并利用设于夏威夷的“加拿大/法国/夏威夷光学天文望远镜”(CFHT)观测2010 TK7 ,发现其公转路径稳定,证实就是地球的特洛伊小行星。

 

地球的轨道和轴位面并非是一致的:地轴倾斜与地日平面交角是23.5度,这产生了四季变化;地月平面与地日平面交角大约为5度,如果没有这个交角,则每月都会发生日蚀。

 

地球的Hill大气层(大气影响范围)的半径大约为1.5 G米,这个范围足以覆盖月球的轨道了。

 

2004年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中使用的世界地图

 

2004年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中使用的世界地图

 

地理学特征

 

自然地理

 

气候

 

因为地球气候从亘古到现在都有发生巨大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将继续演进,很难把地球气候概括。地球上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自然灾害包括龙卷风、台风、洪水、干旱等。

 

两极地气候被两个温度相差并非很大的区域分隔开来:赤道附近宽广的热带气候和稍高纬度上的亚热带气候,降水模式在不同地区也差异巨大,降水量从一年几米到一年少于一毫米的地区都有。

 

一个使用简易圆柱投影法组合卫星照片形成的地球表面地形图

 

一个使用简易圆柱投影法组合卫星照片形成的地球表面地形

 

地貌

 

海陆分布

 

地球总面积约为5.10072亿km2,其中约29.2%(1.4894亿km2)是陆地,其余70.8%(3.61132亿km2)是水。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有四个大陆:欧亚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澳洲大陆和南极大陆,另个还有很多岛屿。大洋则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五个大洋及其附属海域。海岸线共356000千米。

 

极端海拔

 

陆地上最低点:死海−418米

 

全球最低点:太平洋上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全球最高点:珠穆朗玛峰(圣母峰)8,844.43米

 

自然灾害

 

大部分地区以及其间生物都遭受过类似热带气旋、飓风、或台风这样的极端天气。也有很多地区发生过地震、山崩、海啸、火山爆发、龙卷风、灰岩坑(地层下陷)、洪水、干旱以及其他气候异常和灾难。

 

自然资源

 

地壳中包含大量化石燃料沉积:煤、石油、天然气、甲烷气水包合物。这些沉积物被人类使用用来制造能源和作为其他化学物的给料。

 

在腐蚀和行星筑造作用下,含铁矿石组成了地壳。这些金属矿石包含了多种金属质和有用的化学元素。

 

地球生物圈能够产生大量有用的生物产出,包括(但不限于)食物、木材、药物、氧气。生物圈还能回收大量有机垃圾、地面生态系统是依赖于上层土和新鲜水的,而海洋生态系统依赖于陆地上冲刷后融解的的营养物。

 

人类开发地球的自然资源是很普遍的。

 

这些资源中的一些,比如化石燃料,是很难短时间内再重新产生的。这称作不可再生能源。人类文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掠取已经成为现代环保主义运动的重要论争之一。

 

人文地理

 

政治地图

 

政治地图

 

陆地边界

 

全球陆地边界总共250,472千米(共享边界只计算一次)。其中的两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是交界国家最多的,各自和14个国家接壤。有43个国家和地区是内陆国家:阿富汗、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不丹、玻利维亚、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中非共和国、乍得、捷克、埃塞俄比亚、梵蒂冈(梵蒂冈城国)、匈牙利、哈萨克、吉尔吉斯、老挝、莱索托、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拉维、马里、摩尔多瓦、蒙古、尼泊尔、尼日尔、巴拉圭、卢旺达、圣马力诺、斯洛伐克、斯威士兰、瑞士、塔吉克、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土库曼、乌干达、乌兹别克、约旦西岸、赞比亚、津巴布韦;还有两个国家是双重内陆国:列支敦士登和乌兹别克斯坦。

 

有97个国家和其他政治实体是没有和其他国家接壤的岛国,包括美属萨摩亚群岛、安提瓜和巴布达、阿卢巴、亚什摩及卡地尔群岛、菲律宾、澳洲、巴哈马、巴林、贝可勒尔岛、巴巴多斯、印度礁、百慕大群岛、布威岛、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尔京群岛、佛得角、开曼群岛、圣诞岛、克里普顿岛、科科斯群岛、科摩洛、科克群岛、珊瑚岛、古巴、塞浦路斯、多米尼加共和国、尤罗群岛、福克兰群岛、法罗群岛、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法国南半球及南极属地、格洛里厄斯群岛、格陵兰、格林纳达、关岛、格恩西岛、贺得及麦唐纳群岛、豪兰岛、冰岛、牙买加、央麦恩群岛、日本、中华民国(台湾)、贾维斯岛、泽西岛、约翰斯顿环礁,万诺瓦岛、金曼礁、吉尔巴斯、马达加斯加、马尔代夫、马尔他、人岛、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求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中途岛、蒙特色纳、瑙鲁、纳弗沙岛、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纽鄂岛、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尔米拉环礁、西沙群岛、皮特克恩岛、波多黎各、法属留尼汪、圣海伦娜、圣吉斯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皮耶和密克罗、圣文森和格林纳丁斯、美属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锡尔群岛、新加坡、索罗门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韦奇岛、南沙群岛、斯里兰卡、斯瓦尔巴、托克劳、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罗姆林岛、土克斯和开科斯群岛、图瓦卢、万那度、维京群岛、威克岛和瓦利斯和富图纳。

 

海事宣言

 

有各种情况存在。但是一般来说,大部分国家都遵守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索赔请求。

 

毗邻区:大部分为24海里(NM),但可以改变

 

大陆架:大部分为200米或探索深度,也有宣称为200NM或到大陆边缘边际的

 

专署捕鱼区:大部分宣称为200NM,但可以改变

 

专属经济区:大部分为200NM,但可以改变

 

领海:大部分为12NM,但可以改变

 

注:与邻国的边界状况在一些情况下阻止了很多国家扩展他们的捕鱼区和经济区达到完全的200NM

 

43个国家和区域是完全内陆的(参见内陆国家)

 

土地使用

 

可耕地:10.73%

 

永久农耕地:1%

 

其他:88.27% (2001年)

 

灌溉土地

 

2,714,320 km2(1998年)

 

 

美国宇航员布鲁斯·麦克坎德雷斯正在进行太空行走

 

人类

 

目前全球人口:6,993,379,475(2012年2月,美国中央情报局World POPClock Projection)

 

两个人类目前居住在环绕地球的国际太空站轨道上。国际空间站成员每六个月轮换一次,所以在轮换期间会有更多的人类在空间站上,有时还会有其他的人类在大气外短暂“旅行”一番。

 

总体说来,截至2007年,大约有超过400名人类离开过地球(到太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称对地球重新获得理解并且了解到其对维系人类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都对地球在太空中的美丽而惊讶不已。这些是他们(人类)在地表生活时所无法感受到的。

 

地球上最北的人类定居点是加拿大埃斯米岛的阿勒特 (Alert)。最南端的人类定居点是南极洲的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这个美国南极站几乎就在南极点上。

 

年龄结构

 

0-14岁: 27.8% (男性919,726,623;女性870,468,158)

 

15-64岁: 64.9% (男性2,117,230,183;女性2,066,864,970)

 

65岁以上: 7.3% (男性207,903,775;女性263,627,270)

 

由于部分国家未定期更新或维护有关年龄结构的信息、因而在总世界人口和全球年龄结构共计之间存在轻微的误差(2005年)

 

年龄中位数

 

总计:27.6岁

 

男性:27岁

 

女性:28.2岁(2005年)

 

人口增长率

 

1.14%(2006年);7500万人/年; 每日20.6万

 

出生率

 

20.15新生人口/1000人(2005年);1.4亿/年;每日38.36万

 

死亡

 

8.78死亡人口/1000人(2004年);6000万/年;每日16.44万

 

性别比

 

出生:1.06男婴/女婴

 

15岁以下:1.06男孩/女孩

 

15-64岁:1.03男人/女人

 

65岁以上:0.79男性/女性

 

总计:1.01男性/女性(2005年估计)

 

出生婴儿死亡率|婴儿夭折率(2005年估计)

 

总计:50.11死亡人口/1000新生婴儿

 

男性:52.1死亡人口/1000新生婴儿

 

女性:48.01死亡人口/1000新生婴儿

 

平均寿命

 

全部人口:64.33岁

 

男性:62.73岁

 

女性:66.04岁(2005年估计)

 

总出生率

 

2.6婴儿出生/妇女(2005年估计)

 

识字能力

 

15岁以上具有读写的能力

 

总人口: 77%

 

男性: 83%

 

女性: 71% (1995年)

 

政府

 

地球人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一个统治全行星的政府机构。目前,地球陆地表面除了南极洲,所有区域都被某个国家宣称所统治,目前,还有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但联合国主要是一个国际沟通论坛,它只拥有有限的实现法律的能力和实力。

 

地球的发展方向

 

环境问题

 

热力学机制

 

对于地理环境的负熵流:主要是太阳辐射。

 

对于地理环境的正熵流:地理环境自身的增熵机制,人类系统对于地理环境的正熵流(包括两个部分:人类系统从地理环境获取负熵,人类系统向地理环境排放正熵流。

 

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系统对于地理环境的正熵流大大超过地理环境所获得的负熵流。

 

具体机制

 

地理环境的再生机制和自净机制。主要能量来源为太阳能。

 

人类系统向地理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一般是第一产业的生产行为,如:放牧、砍伐森林、渔猎、种植、开采矿产等等。

 

人类系统向地理环境排放废弃物和热能。主要的行为有:生活行为(涤洗水、生理排放等);第一产业行为(喷撒农药、动物生理排放等等);第二产业行为(温室气体排放、酸性气体排放、电镀厂的有毒液体排放、工业噪声等);第三产业行为(汽车尾气排放、娱乐场所的噪声强光等)

 

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系统向地理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大大超过了环境的再生能力;人类系统向地理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和热能大大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其他的人类行为通过环境对人类系统有负作用的。

 

目前地球上大范围的遭受到人口过剩、工业灾难(如大气和水污染)、酸雨及有毒化合物袭击、植被流失(包括过度放牧、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野生动物消失、物种灭绝、土壤退化、土壤过度消耗、腐蚀、和外来物种入侵等环境灾难问题。

 

人类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导致了大尺度的气候改变的观点是受人关注并存在争议的,相关的研究仍然在进行中。

 

经济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或称永续经营,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源于1980年代的绿色运动。1960年代发达国家在非洲及南美大量收购农地种植咖啡和甘蔗,将所得的金钱换成粮食给予当地居民。然而,由于土地发展过度且缺乏规划,使咖啡和蔗糖的期货价值在短时间内急跌,南美各国经济因此即时崩溃;与此同时,由于滥用农药等原因,非洲的土地出现水土流失变得贫脊,甚至开始沙漠化,引致饑荒。

 

对地球的描述

 

地球经常被描绘为神迹、神创的。在北欧神话中,地球之神是娇德,娇德是索尔之母,是安那尔之女。

 

地球有时也被描绘为一艘结实的宇宙飞船。并带有一个需要维护的生命支持系统。

 

因为地球是如此庞大,在过去人类使用肉眼是很难观测出其整体表面是呈现扁球状的(赤道微隆两极稍平),以至于产生了多种关于平面地球的信仰。在太空飞行发明之前,这种信仰已经一点一点借由观测其他行星形状以及观测到地面球形产生的次生效应(如观察远处船只总是先看见帆再看见船身)而逐渐为人所不信。

 

旅行者1号拍摄的一张地球照片使卡尔·萨根得到灵感,他把地球描绘为一个宇宙中的暗淡蓝点。

 

科幻小说中,地球经常是幻想中星系/银河政府的首都或主要管理中心(当星系政府是由人类统治时尤其如此)。经常的,在科幻作品中地球是一个人类统治具有代表性的联邦制国家、帝国或其他形式的专制统治也偶尔可见:如在《星舰奇航记》和《巴比伦5号》中所见。

 

尽管如此,在其他科幻作品中,未来的人类将不再记得这个他们祖先曾生活的星球(如《基地系列》),或即使记得也因为污染过分而离开(如《沙丘》系列),或者相反在现代地球的同时代的平行世界中,超古代文明的太空移民离开和遗忘(如《星际大争霸》),还有在远未来的地球生态被一度破坏,还有一小部分人留下和在生态回复后,与重返者冲突(如《Turn A》)。

 

在道格拉斯·亚当斯写的《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中,他把地球描绘为是“基本无害”的。在PS2游戏系列《Xenosaga》中,根据其故事背景,人类已经离开地球许久,而地球在其中也被人类赋予了一个名字:“失落的耶路撒冷”

 

地球的未来

 

地球的未来与太阳有密切的关联,由于氦的灰烬在太阳的核心稳定的累积,太阳光度将缓慢的增加,在未来的11亿年中,太阳的光度将增加10%,之后的35亿年又将增加40%。气候模型显示抵达地球的辐射增加,可能会有可怕的后果,包括地球的海洋可能消失。

 

地球表面温度的增加会加速无机的二氧化碳循环,使它的浓度在9亿年间还原至现存植物致死的水平(对C4光合作用是10 ppm)。而即使太阳是永恒和稳定的,地球内部持续的冷却,也会造成海洋和大气层的损失(由于火山活动降低)。在之后的十亿年,表面的水将完全消失,并且全球的平均温度将可能达到60℃。

 

太阳,作为它的演化的一部分,在大约50亿年后将成为红巨星。模型预测届时的太阳直径将膨胀至现在的250倍,大约1天文单位(150,000,000千米)。地球的命运并不很清楚,当太阳成为红巨星时,大约已经流失了30%的质量,所以若不考虑潮汐的影响,当太阳达到最大半径时,地球会在距离太阳大约1.7天文单位(250,000,000千米)的轨道上,因此,地球会逃逸在太阳松散的大气层封包之外。然而,绝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现在的生物会因为与太阳过度的接近而被摧毁。可是,最近的模拟显示由于潮汐作用和拖曳将使地球的轨道衰减,也有可能将地球推出太阳系。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预言,2880年3月16日,将有一颗编号为1950DA的巨型小行星可能撞向地球,它穿过大气层后,会以时速约6万千米的速度撞入大西洋,撞击力相当于448亿吨TNT爆炸威力。它正以每秒15千米速度移近地球,虽然相撞的可能性只有0.3%,但几率已较其它小行星高一半。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分享到: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扫描二维码加入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公益画报

纪录片

纪录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