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行星
2015-2-15 17:52|查看:2514|评论:0|字体:小 中 大 繁体
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论是维克托·萨夫罗诺夫(Viktor Safronov)的微行星假说,说明行星的形成是由微小的尘埃颗粒经由不断的碰撞和黏合,形成越来越大的个体。当这个个体的直径达到大约1公里的大小,就可以直接经由相互间的重力吸引,更快地形成月球尺度的原行星,成为庞然大物。这就是微行星如何经常被定义的。比微行星小的物体依赖布朗运动或是气体中的湍流运动,使彼此间能发生足以导致黏合的碰撞。还有,微行星也可能在原行星盘的盘面中段尘埃颗粒密集成层的区域,因为经历重力的不稳定而聚集。许多的微行星会因为剧烈的撞击而破碎,但是一些最大的微行星可能经历这个阶段后仍能存在并继续增长成为原行星,然后成为行星。
一般相信这个时期大约在38亿年前,在经历了后期重轰炸期的阶段之后,大部分在太阳系内的微行星不是完全被抛出太阳系外,就是进入距离异常遥远的轨道,例如欧特云,或是被来自类木行星(特别是木星和海王星)规则的重力轻轻的推送而与更大的物体碰撞。少数的微行星可能被捕获成为卫星,像是火卫一和火卫二,以及类木行星许多高倾角的卫星。
到今天仍然存在的微行星对科学家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们蕴含了有关我们的太阳系诞生时的讯息。虽然它们的外表的化学组成可能已经被强烈的太阳辐射改变,但内部的成分基本上仍是微行星形成时未被碰触过的原始物质。这使每个微行星都像“时间胶囊”,它们的结构能告诉我们太阳星云以及我们的行星系统形成时的条件。
微行星的定义
在英文里,planetesimal这个字源于数学微元(无限小)的观念,字面上的意义是无限小的行星。
当这个名词被运用在行星形成的过程中时,有些科学家也会使用微行星这个字眼当作为一般的太阳系小天体-像是小行星和彗星-,它们式在形成的过程中被留下的天体。在2006年,居于行星形成领导地位的专家们在会议中决议微行星的定义如下:
“
微行星是可以累积成为行星的固体物质,它的内部的力量是由自身的重力控制,并且它的轨道动力不受气体阻力的影响。在太阳星云内,这样的物体大小约在一公里左右。
”
在现在的太阳系,这些小物体也依据动力学和构成来分类,并且也做了些附带的演变, 例如,成为彗星、古柏带天体或特洛依小行星。换言之,一些微行星适合成为其他种类的天体,一但行星的形成结束,它们就会被赋予有其他不同的名称。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定义没有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背书(认可),并且其他的工作小组也许会选择采取同样或采用不同的定义。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
分享到: |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圆梦西藏』拉萨+林芝+大峡谷+日喀则+纳木措+羊卓雍措_9日8晚跟团游
¥5100/人起
『深入藏地』西藏阿里南线+珠峰大本营+冈仁波齐转山+古格王朝10日深度游
¥2800/人起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