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角色呈现出更多的复杂性与情感面向,纵观这类动物电影,皆反映了人与他者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动物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精神价值与寄托的努力。
《子熊故事》
电影《狼图腾》的热映引起广泛关注,同时也将一群另类主角带入了观众的视野,那就是银幕上的动物。
《狼图腾》改编自作家姜戎的同名畅销小说,以内蒙古草原狼为主角,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下乡锻炼的北京知青与牧民、狼群之间发生的故事。本片导演让-雅克·阿诺以执导动物题材电影著称,《狼图腾》与他之前的作品《熊的故事》、《虎兄虎弟》构成了“动物三部曲”。《狼图腾》前期筹备费时颇长,最主要演员——狼的驯养即花了两年。片中多场狼群围猎的重头戏极具震撼感,片尾更是一一打上了参演的20头狼的名字,情怀十足。虽然《狼图腾》亦有冯绍峰、窦骁等人气演员的加盟,但他们无疑被这些狼抢走了风头。
近年来,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不断涌现,其中不乏佳作。如2012年李安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1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作品《战马》,更早之前还有《忠犬八公的故事》、《奔腾年代》等。
动物角色很早就出现在电影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6mm轻型摄像机和可移动录音机为电影的拍摄提供了方便,摄影技术的重大进步也为拍摄动物提供了更多可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动物第一次成为真正的电影主角。美国导演弗雷德·威尔科克斯于1943年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物题材真人电影《灵犬莱西之莱西回家》,当年风行一时,被称为“首次将动物对人类的忠诚推上银幕”。
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起初多由儿童畅销书或卡通漫画改编而成,观众群面向儿童,起用童星与动物配戏。这与当时主流电影的制作宗旨有关,意在呈现人与动物、自然的和谐相处,营造一种纯真、温馨的气氛。
随着电影风向的变化,动物角色呈现出更多的复杂性与情感面向,它们不再安于以往温顺、忠诚的“人类朋友”定位,开始表现自然天性与野性。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经典影片《鸟》中,尖厉的群鸟啸鸣,黑压压的海鸥、麻雀铺天盖地对小镇居民发动集体攻击,人鸟大战的惊心动魄打破了观众对以往动物角色的印象。
《战马》
业界有说法称,电影导演最怕也是最难拍的三大元素是水、孩子和动物,一大原因是这三者的变化难以预知、难配合、较不可控。电影里面,一个动物角色大多由许多动物一起扮演,因为人类无法让某只动物学会所有表情与动作,《夏洛特的网》一共动用了47只小猪,《战马》中有14匹马共同扮演了战马乔伊。早年,电影若采用真实动物出演,则由驯兽师诱导动物做出要求的表情或动作,或者使用机器动物,用遥控设备控制表情。两种操作都难度很大,耗时耗力,动物往往需要被训练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中途出现动物意外死亡的情况不仅影响拍摄,而且会遭到道德谴责和法律诉讼,如美国人道善待动物协会就将制作电影过程中动物演员的待遇作为重点监察对象。现今在好莱坞拍摄涉及动物的电影、电视节目,美国人道善待动物协会的标志都会出现在片末,并打上“未伤害任何动物”的标志。
选用真实动物出演面临诸多困难,《夏洛特的网》导演盖瑞·温尼克就曾说过:“我们可以把人类送上月球,但是再怎么吼叫或是用各种方法,都叫不动一头奶牛。”计算机动画技术的发展为动物电影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从逐帧转描、定格动画再到如今的动作捕捉,动物被完美地拟人化,技术的进步带动着动物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猩球崛起》中饰演猩猩凯撒的“动作捕捉第一人”安迪·瑟金斯就以细腻的肢体语言和逼真的外形表现塑造了一个经典的计算机动画“动物”角色,奉献了一次足以冲击奥斯卡影帝的表演。但是,出于对真实场景和艺术价值的追求,不少导演仍倾向于选择真实的动物出演。
当今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动物电影主要出自法国、美国和日本3个国家。
法国《帝企鹅日记》
法国的动物电影既科普又诗意,强调人文关怀,有不少赢得国际好评的代表作,如让-雅克·阿诺的“动物三部曲”,吕克·雅克的《帝企鹅日记》,雅克·贝汉的《海洋》等。它们致力于讲述人类和动物的关系,唤醒公众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重视,共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然界,在引导公众关注环境保护方面成功地起到了先锋作用。为了共同的目标,法国动物电影界导演们联合起来组成了Menigoute法语动物电影学会。
美国《都是戴茜惹的祸》
美国动物电影的主流是宠物电影。从《灵犬莱西之莱西回家》到后来的《都是戴茜惹的祸》、《马利与我》,这些电影多由畅销书改编而成,原著有不错的受众基础,旨在表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活,传达人类与动物间相互信任、扶持帮助的情感。于是,以下事实便不难理解:据一项针对1980年到2012年近80部以动物为主角的美国电影的统计,以狗为主角的电影多达28部,排在第一,票房收入17.34亿美元,平均单片票房6936万美元,狗当之无愧是人类的好朋友。
日本《导盲犬小Q》
日本的动物电影平实自然,剧情生活化,节奏平缓,在动物演员的选择上是“萌物当道”,很多更与其传统的神话故事、民间风俗联系起来,具有典型的日本文化特色。《导盲犬小Q》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而像《猫侍》这类的作品则是以肆意卖萌的“喵星人”“汪星人”取胜。
纵观这类动物电影,皆反映了人与他者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动物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精神价值与寄托的努力。
以正在热映的《狼图腾》为例。小说原著中,作者以狼图腾为精神线索,探讨了成吉思汗对中国、世界的影响,以狼性与羊性两组对立的民族性格做了一番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优劣比较。由于电影的篇幅、表现能力以及导演个人的喜好,电影对民族性的人文历史部分采取了简略处理,而把主要篇幅放在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狼(动物)的关系上。大草原上万物息息相关、共存共荣,但在以场部主任包顺贵为首的一群外来人无知的掠夺和利用下,草原被强作农耕,狼被大量捕杀,生态失调,草原沙化。
电影中,狼的凶悍、残忍、智慧和团队精神以及永不屈服、决不投降的性格通过狼群围捕黄羊、飞狼屠戮军马几场重头戏展露无遗。与原著中陈阵抚养的小狼被送去长生天不同,电影改编成了小狼头也不回地离陈阵而去,奔向自由。与众多表现忠诚和情感的动物电影不同,狼在这里成为了自由精神的表征,是狼性的真实存在。即使陈阵为小狼搭建稳定的窝,提供一日三餐,甘心为狼奴,但以剥夺狼的自由为代价,最终血液里流淌着自然野性的狼还是会奔向自由而去。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与之类似的一幕是当少年派最终登上小岛时,他原以为跟他成为朋友的老虎会回头看他一眼,可帕克却毅然决然地消失在了树林之中。两者在船上的漂流生活是为了存活而达成的暂时妥协,绝非兽性的丧失以及对人类的屈服。这正是动物电影所展示的一种自然的哲学观——动物就是动物,而不是人类想象中温顺而多情的存在。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