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海南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

时间:2015-10-20 14:03|查看:2052|评论:0|字体: 繁体

海南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学名:Polyplectron katsumatae)是珍稀濒危雉类之一,雄鸟头上常具羽冠;脸部多少裸出;体羽松软;一般呈褐或灰褐色,散布以皮黄色细点,两翅及尾还具金属光泽的眼状斑;尾有20—24枚尾羽,中央尾羽较最外侧的约长一倍,因而呈凸尾状;两翅的次级飞羽几乎与初级飞羽同长;第一枚初级飞羽较第二枚短甚,第2枚较第10枚为短,第7枚稍微最长:跗蹠长而强,较中趾连爪为长;雄鸟具距,通常2个,有时1或3个。雌鸟体形较小;羽色型较简较钝,眼状斑较少;跗蹠及尾较短:无距。栖于1500米的山林及竹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若受惊扰,即行遁去。很少高飞到树端,而钻入稠密的枝桠间。夜间栖息在树枝上。食物几乎都是昆虫和蠕虫。为中国特有种,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海南孔雀雉

外形特征

雄性成鸟

上体全部大都乌褐色;头上具蓬乱而延长的发状冠羽,杂以近白色细点;后颈披有翎领,呈乌褐色,并具棕白色横斑;背羽也乌褐,而具近白色较大的点斑;背以下则兼具近白色点斑和横斑;两翅的表面与背同色,而且与背一样都具有金属绿蓝带紫色的眼状斑,每个斑外围以狭窄的黑褐色圆圈及较宽阔的白圈;初级飞羽纯乌褐色,仅外翈稍有淡褐色细点;尾羽与背同色,但白点较大些,并在离尾端约20—30毫米处有成对的眼状斑,这些斑较背上的较大约1—2倍,且较为绿色。颏和喉白;胸和两胁和后颈略同;下体余部与背相似;眼状斑在尾羽腹面呈近黑色的椭圆斑。虹膜珠灰;脸上裸出部为近黄的肉色;上嘴黑,下嘴尖端亦黑,余部角色;脚和趾黑褐;跗蹠具二个短距。

雌性成鸟

羽色与雄鸟相似,但较暗纯;眼状斑较少辉亮,各斑外围的黑圈和白圈均代替以折断的斑;较短尾羽的眼状斑均消失不见;喉部的白色比较扩大;头上的羽冠稍较发达。虹膜褐,灰褐或灰色;脸上裸出部纯为肉色;脚和趾较淡。

海南孔雀雉

与灰孔雀差别

海南孔雀雉体长70厘米,雄性成鸟似灰孔雀指名亚种(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bicalcaratum),但较小得多;羽色较暗浓,而具白色横斑;眼状斑较小,呈金属深绿色,而外围以黑色;头上羽冠及颈上翎领均不发达。脚具二个短锐的距。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15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及竹丛中。海南孔雀雉对活动区的利用非常稳定,活动区面积较小。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繁殖期不同月份雄性海南孔雀雉的活动区面积变化较小,而雌性的活动区面积则变化较大,繁殖前期最大,繁殖期逐渐减小,繁殖后期又接近繁殖前期的活动区大小。海南孔雀雉没有明显的集群行为。在同一领域内出现的雌鸟和雄鸟活动区重叠面积很大,并且活动点经常交错在一起。根据个体在活动区不同区域的活动类型和时间分配,把海南孔雀雉的活动区进一步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功能的亚区,即夜栖区、觅食区和过渡区。海南孔雀雉的活动区都位于山地雨林中。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若受惊扰,即行遁去。很少高飞到树端,而钻入稠密的枝桠间。夜间栖息在树枝上。单独或成对活动,在地面上觅食,晚间在树上过夜。孔雀雉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吃的几乎全部是昆虫和蠕虫类,这种特性在雉类中少见的。

叫声:雄鸟发出嘹亮悦耳的guang-gui, guang-gui两声一度的鸣叫,第一声较长。雌鸟发出ga. ga. ga的速叫声。

分布范围

海南孔雀雉是分布于中国海南岛的特有种,非常稀少,见于海南岛西南部仅存的山林中。分布在海南的灰孔雀雉经过长期独立进化,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已从特有亚种提升为独立种,其命名也从灰孔雉变更为海南孔雀雉。

其在海南省主要分布地区是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和黎母山等保护较好的原始林区。此外,东南部的加新,中北部的澄迈、屯昌的南味岭以及六连岭等地区也记录到海南孔雀雉的踪迹。

繁殖方式

2月下旬至3月初开始进入繁殖期。多筑巢于密林中的沟谷地及山区耕地附近的次生林,巢在自然下凹的地面。3-5月繁殖,每巢产卵2-5枚,孵化期21天。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据国际动物学权威杂志《Zoological Science》(《动物科学》)2008年刊登的一篇论文提出,经过长期独立进化,海南孔雀雉和灰孔雀雉的遗传距离在过去数百万年间差距越来越大,大约于440~600万年前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物种。

2004年,海南省林业局、海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通过DNA测序和分子遗传标记等科学手段研究,发现海南孔雀雉和灰孔雀雉的遗传距离为3.1%,超过了鸟类种与种水平间的遗传距离的范围,应为独立的物种。

栖息地破坏:灰孔雀雉是非常稀少的一种鸡类,由于赖以生存的次生落叶季雨林和常绿季雨林生境遭到破坏,其分布区正在迅速消失和退缩,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岛坝王岭的密度都在每公顷0.01~0.02只之间,在海南岛的总数不超过2700只,在西藏东南部的数量不足100只。

常见天敌是青鼬,白昼活动的中型猛禽亦捕杀孔雀雉。人类的捕杀对孔雀雉构成很大威胁。几十年来,在海南和西双版纳对橡胶、咖啡、茶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木材的开发利用,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被砍伐,严重地破坏了孔雀雉的栖息生境条件,致使孔雀雉种群数量已相当稀少,已处于相当濒危的境地。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