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文苑
首页 开卷有益 思想感悟 文化漫谈 史海钩沉 人文笔记 人在旅途 人间•小说

一个人的北极

2015-11-2 08:42 参与:1699 评论:0 来源:信息时报 繁体

一个人的北极

斯拉瓦乘着亲手制作的木船在巴伦支海上航行。

一个人的北极

为了测量水位,斯拉瓦走进巴伦支海,海水没过他的膝盖。

一个人的北极

斯拉瓦走向俄罗斯柯达瓦里卡气象站附近的灯塔。

一个人的北极

一场风暴之后,该地区被大雪所覆盖。斯拉瓦站在窗户前观看外面的风景。

  一个走出家乡到美国纽约生活的北极女孩,心里时常萦绕着儿时的家乡回忆。终于有一天,她跟随着一艘破冰船回到了家乡,结果发现许多事物已经不再是她印象中的模样。幸运的是,她在一个偏远、老旧的气象站找回了童年的记忆,长年在那里孤独工作的气象员与周围的环境俨然融为了一体,触动了她的心。她专门为他拍了一组扣人心弦的北极工作生活照片,并称,“他就是那个地方。”

  来自北极的女摄影师

  您看到的这组照片要从一个北极女孩说起。叶夫根尼亚·阿布盖娃1985年出生在提克西(提克西的意思是鱼游浅滩),那是北极地区俄罗斯的一个小港口。

  在她8岁时苏联解体,她的家庭被迫迁往雅库茨克,俄罗斯雅库特自治共和国的首府,也是地球上最冷的城市。她后来到了莫斯科学习,再后来到了纽约学习摄影,并且学有所成。

  纽约的多彩生活与冰冻三尺的家乡实在相去甚远,不过,她还是时常想回到家乡。“那里的确与世隔绝,可是也有乐趣。我们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我儿时对提克西的记忆多姿多彩,非常美,”她说,“我常常反问自己,是真的那么美,还是我自己的想像?那是我童年时期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急切地想故地重游一下。”

  “巡游故乡”让她挺失望

  2012年,阿布盖娃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她跟随破冰船米哈伊尔·索莫夫号重回家乡。“米哈伊尔·索莫夫”号轮船每年为在北极的气象站运送一次补给,需航行数月的时间。航行期间,船员每周可以吃一个桔子,这对他们来说已经很难得了。

  阿布盖娃说,“我在船上呆了两个月,走了22个气象站。”可是,她看到了大部分气象站都与印象中的相距甚远。这些气象站都经过现代化的改造,都是年轻人用着现代化的设备,千篇一律,没有什么特色。因此,这让她有点失望。

  见到记忆中的“气象人”

  阿布盖娃说,“小时候,我曾和爸爸一起,去过提克西的气象站,因为他有朋友在那里工作。在北极地区,这样的气象站有很多,都设在遥远而人迹罕至的地方。我一直很好奇,谁愿意去那么遥远孤独的地方工作。”

  在此次旅程中,当她终于到了偏远的柯达瓦里卡气象站时,不禁心里一动。她看到的灯塔和气象站,非常超现实,和她梦中的一模一样。那里的气象员叫斯拉瓦,那时63岁,长着一双明亮的蓝眼睛。由于长期在北极工作,他几乎与周围融为了一体,一副波澜不惊的神情。“我要寻找的,就是他,他就像一只孤独的北极狼。看到他工作的地方,给人一种时间绝对静止的感觉。”

  初次见面,阿布盖娃和斯拉瓦进行了简短交谈后就离开了,不过她决定一定要再去一次。她先是用无线电联系对方,可是试了几天,都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心急的阿布盖娃没有再等下去,有一个机会就直接动身去了。

  “2013年12月26日,在几家公司的赞助下,我租了直升机飞去那里,给他带了桔子、香槟酒,还有小鹦鹉,作为他的新年礼物。直升机降落时,他跑过来迎接我。‘你知道我要来吗?’我问。‘不知道,不过欢迎你来,’他回答说。他还麻利地安排我住的房间,说,‘我去给你拿些木柴和雪来,烧水喝。’”

一个人的北极

摄影师说,斯拉瓦的工作站设备老旧,墙纸都是上个时代的,时间在这里仿佛静止了。

一个人的北极

斯拉瓦在房子里吃午饭时,跟他的鸟儿凯莎说话。

一个人的北极

在北极的孤独生活中,用火柴搭房子是斯拉瓦偶尔的消遣。

一个人的北极

斯拉瓦的书桌上,还有一张加加林的老照片。

一个人的北极

摄影师阿布盖娃虽已走出北极,仍心系家乡,并多次回乡拍摄。

一个人的北极

透过哈伊尔·索莫夫”号轮船的窗户,看到巴伦支海的情景。

一个人的北极

阿布盖娃拍摄的一位北极小姑娘在和她的狗在玩耍。

  老旧气象站来自上个时代

  阿布盖娃说,斯拉瓦在一个小木屋里工作和生活,这里应该是地球上条件最差的气象站了。小木屋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在1933年成为气象站。站内的设施,只有一部摩斯电码发报器。墙纸也是来自上一个时代的。可是这一切,却让阿布盖娃感到很亲切。

  他的书桌上满是气象日志、数据图表和其他书籍。桌上那张俄罗斯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的照片是斯拉瓦从1968年的一份报纸上剪下来的。他每天写日志,记录天气数据,用简陋的设备向另一个气象站传递他的数据,之后这些数据再被传送到莫斯科。

  其中一则气象日志内容是这样的:云量10点,低端0,高积云。中吹雪。能见度4公里。空气温度:零下20度。相对温度83%。东北风风速12米,阵风14米,没有降雨。北方光亮从微光到中等,黄绿色。

  这一次,阿布盖娃也是带着任务去的,拍摄项目就是《气象人》。在拍摄斯拉瓦之前,阿布盖娃一直在拍提克里的风物人情。不过,提克西的衰败让她很震惊,“一切都不同了,那里几乎啥也没有,完全没有一点记忆中的样子。”虽然拍了大量照片,可一点也不喜欢。只有一张让她有点触动,一个女孩朝水里扔石子。她第二次回去时又找到了她,“我到了她的家里,看到她家里的情形,跟我小时候的一样,就像电影的回放。那个小姑娘叫坦亚,她让我想起我自己。”

  这一次,她在气象站待了两个半星期,近距离拍摄斯拉瓦的工作和生活,也因此有了这样一组照片。专业人士称,这组照片光影应用十分突出,使得照片都有了电影胶片的感觉,也让斯拉瓦的生活以一种很神秘的方式表现出来。

  极夜里,他用火柴杆搭楼房

  在提克西,冬天时太阳从来不会露下脸,也就是极夜。如果是夏季“北极昼”时期,这里的景色是十分奇妙的,每天24小时始终是白天,要是碰上晴天,即使是午夜时刻也是阳光灿烂,像大白天一样的明朗。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低垂着深色的窗帷,用来遮挡光线的。

  可是,当“北极夜”到来的时候,那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太阳始终不会升上地平线来,星星也一直在黑洞洞的天空闪烁。在漫漫长夜中,除中午略有光亮外,即使是“白天”也要开着电灯才能工作!阿布盖娃拍摄斯拉瓦工作时,正值冬季,所以所有照片都是暗色调的。其中一张照片拍的是,在北极的漫漫长夜(极夜)里,为了打发时光,斯拉瓦耐心地用火柴杆搭起了一幢小房子。

  不适应吵闹的现代社会

  拍摄时,斯拉瓦已经在那里工作了13年。他是北极研究专家,也是气象学家。他的工作内容是,测量温度、降雨量及风力。此前,他曾经在船上工作过30年,后来被派到了柯达瓦里卡气象站,在这个偏远的所在一做就是十几年。从这里到最近的镇子,坐直升机都要飞一个小时。

  斯拉瓦有妻子,但是她居住在遥远的俄罗斯联邦北部港市阿尔汉格尔斯克,两人没有孩子。斯拉瓦很少去阿尔汉格尔斯克,每次去那里,他在交通出行方面都会遇到障碍,而且他也不适应那里的噪音。阿布盖娃说,“充斥着大城市的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他也并不接受这样的世界。”

  不孤独,他就是这个地方

  “他就是这个地方,”阿布盖娃对斯拉瓦的印象非常感性,“当时是冬天,周围非常黑,我就要寻找一个能够传递极地夜晚感觉的人,那是伴我成长的一种现象。斯拉瓦是最完美的代表。我曾认为,他就像是一个因生活变故而逃离世界的隐士,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他并不孤独。他就像消失在了冻原之中,消失在了暴风雨之中。他并不像大多数人那样拥有强烈的自我感。似乎,他就是风,就是天气本身。他就像生活在世界边缘的魔术师,掌控着这里的一切,星星、风以及北极光,似乎他一按按钮,北极光就会为他而闪耀。”

[责任编辑:语燃]
收藏|分享 分享到:



最新文章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