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的保护物种名录严重滞后,严重影响对我国濒危物种的有效保护。”呼吁新建国家自然资产保护与管理部门,依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红色名录评级和《中国自然观察2016》的物种保护状况评分,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做出调整,尽快更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植物名录》。
本报北京今日电 (特派记者 江跃中 方翔)“我国现有的保护物种名录严重滞后,严重影响对我国濒危物种的有效保护。”两位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张恩迪、马进,呼吁新建国家自然资产保护与管理部门,依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红色名录评级和《中国自然观察2016》的物种保护状况评分,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做出调整,尽快更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植物名录》。
受威胁物种保护状况变差
据张恩迪、马进委员介绍,我国现有的保护物种名录严重滞后,未及时准确地保护我国的濒危物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于1989年颁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于1999年颁布,至今分别只进行过一次微调。这两份名录中,没有包括IUCN红色名录中涉及中国的405个受威胁物种,同时包含了197个无危种。此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一直处于“讨论稿”的状态,至今尚未正式颁布。
2017年,多家自然保护机构(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猫盟CFCA,荒野新疆,中国自然标本馆,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自然观察2016》。这份报告对中国的1085个受威胁物种2000年-2015年间的保护状况做了评估,包括现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植物名录》中的全部物种,以及IUCN红色名录中所有受威胁的中国物种。结果显示,其中状况改善的物种只有102个,变差的738个,剩下245个信息缺乏。“名录过时导致执法滞后,是受威胁物种保护状况变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张恩迪、马进说。
保护物种需要梳理调整
张恩迪、马进委员在他们的提案中,对目前需要调整保护的物种进行了梳理——
一直濒危,但始终没有列入名录。例如勺嘴鹬(Calidris pygmaea),IUCN红色名录2004年评估为濒危、2008年调整到极危,目前种群数量估计少于100对。主要威胁是沿海滩涂湿地开发而导致的栖息地破坏。
近20年由无危变成濒危。例如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2000年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种,因被过度捕杀食用,种群骤减,2017年评估为极危。目前不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
还有已列入保护名录,但级别低于实际濒危状况的;已列入保护名录,但实际并不濒危的等。
重点保护物种尽快颁布
张恩迪、马进委员的提案建议依据IUCN红色名录评级和《中国自然观察2016》的物种保护状况评分,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做出调整:
■ IUCN红色名录中濒危、极危两个等级的物种,调整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
■ 在《中国自然观察2016》中评分低于-2(含)的物种,调整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
■ 旗舰种、伞护种和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物种,调整(或保留)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如大熊猫、雪豹、中华白海豚等;
■ 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讨论稿中的物种正式颁布,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原则上对无危和低危物种不移出名录,只做降级处理。如现保护名录中的物种,如果是IUCN红色名录的无危、近危种,且在《中国自然观察2016》的评分中高于-1(含),调整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物种;已灭绝的物种单独注明。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