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资讯 保护 摄影 纪录 濒危 名词 组织

野生动物为何易成病毒传染源

2020-1-23 09:54

来源:环球时报|509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ico

如果对于饲养的野生动物没有进行有效检疫,那这些动物体内还是可能会有病原体存在,并可能会在人工饲养下不断传播,甚至发生变异,产生对人体更强的传染性。

ico

野生动物为何易成病毒传染源

  哪些动物易成病毒“宿主”

  1月20日晚,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将病毒传染至人群的来源指向了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他分析说,通过初步的流行病学分析,通过野生动物传染给人的可能性比较大,比如竹鼠、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22日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

  哪些野生动物容易向人类传染疾病呢?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2日报道称,被中国顶级专家钟南山指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源头的竹鼠,近年在中国大陆被大规模人工养殖,更在网红推介下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该文章还援引港媒报道称,竹鼠外形粗壮,主要生活在亚热带森林、灌丛和竹林中,主要以竹子为食,因为体型庞大肉多,营养价值丰富,有较高经济和药用价值。

  如同SARS疫情时期一样,蝙蝠也被高度怀疑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元凶。1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发布题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快速指南”的文章,称经过病毒序列比对分析,同济医院专家组推测新型冠状病毒病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据医院感染科主任宁琴介绍,在从蝙蝠到人的传染过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间宿主媒介。

  武汉大学医学病毒研究所所长杨占秋认为,真正的“元凶”还需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22日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严格来说,应该从动物体内找到活的病毒,才能证明它是原始宿主,如果仅从动物体内基因片段找到的依据也只是模棱两可的。杨占秋认为,新型冠状病毒不只源于蝙蝠,还可能寄生在不同动物体内。那么多的宿主,目前只锁定在蝙蝠身上还为时过早。

  英国广播公司(BBC)22日称,当年的SARS事件中,医学专家最初认定,果子狸是该病毒的元凶。在SARS过去多年后,中国科研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刊发论文,称SARS病毒的真正元凶是中华菊头蝠。

  近几十年来全球出现的重大传染病总与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美国合众国际社报道,《科学公共图书馆·被忽视的热带疾病》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出现的人类传染病中,有60%以上源自动物,这些人畜共患病的动物源性疾病中又有70%以上来自野生动物。研究显示,大约85%的受访者在一生中的某阶段吃过灵长类动物的肉。

  美国卡里生态系统研究所和佐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在《寄生虫学趋势》上发文称,超过10%的啮齿类动物是动物传染病宿主,携带了85种不同的疾病。尽管该研究涵盖的灵长类动物不多,但有21%是宿主。研究人员还指出,尽管蝙蝠“臭名昭著”,但其携带的疾病(25种)少于啮齿类动物(85种)、灵长类动物(61种)和食肉动物(83种)。另外,欧洲和俄罗斯是啮齿类宿主的全球热点地区,中南美洲是蝙蝠热点地区,而灵长类宿主主要集中在赤道非洲。而且,与其他病原体类型相比,哺乳动物携带更多的细菌。

  除了不吃,还应怎么做

  伴随疫情的发展,中国互联网上不断传出人们食用蝙蝠等野生动物的画面。那我们应该如何防范新型病毒通过动物向人体传播呢?

  杨占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食用经过高温烹煮的野生动物本身不会致病,因为经过高温后,病毒寄生的环境已经被破坏。但人们在获得、加工环节接触这些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过程中的风险却非常大。杨占秋认为,要杜绝这种传染的风险,还是需要群众不要盲目食用野生动物,最大程度切断病毒传染的风险。

  上文提到的匿名免疫学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除了不吃这些野生动物外,尽量不要饲养从野外抓来的野生动物,而且也不要进行接触。同时也要关注有一些野生动物,它们可能携带一些寄生虫,跳蚤、蚊子也可能把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传给人,比如鼠疫。另外野生动物的分泌物或粪便,以及其污染的物品也要尽量少接触,最好不要接触。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网站称,病原体之所以容易导致人类感染、传播,跟现在的生活方式有关。现在人类居住得更加密集,交往也更加频繁。自然的破坏、频繁的动物贸易、变暖的气候都为病原体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病原一旦形成人间传播,便捷、频繁的旅行等活动则更容易将病原体通过感染者快速地散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全球性公共安全问题。

  “德国之声”22日称,世卫组织建议,在接触动物和动物产品后,用肥皂和清水洗手,避免触摸眼、鼻和口。避免与生病的动物和变质的肉接触。避免与市场里的流浪动物、垃圾废水接触。不过,即使在疫情高发地区,如果肉在食品制备过程中经过彻底烹饪和妥善处理,也可安全食用。

  世卫组织还建议,如果在生鲜市场工作,在接触动物和动物产品后,勤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每天对设备和工作区域进行一次消毒。在处理动物和生鲜动物产品时,穿好防护服、戴手套和面部防护。下班后脱去防护服,每天清洗并将其留在工作区域,避免家庭成员接触未清洗的工作服和鞋子。

  新病毒为何“偏爱”野生动物

  为什么新型病毒总是寄生在野生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身上,而这些病毒为什么对于这些动物自身没有构成严重的危害呢?

  杨占秋解释说,病毒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必须寄生于生命体才能存活,而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所以各种生物成为病毒的储存库。有些动物身上的病毒致病性比较弱,而有些动物身上的病毒在长长的传导链条上通过多次变异,从而变得攻击性非常强,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免疫学专家2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野生动物在自然界中生长,很难对它们进行全面管理,野生动物的防疫工作几乎是很难开展的,所以野生动物会有很多潜在的病原体感染。并且由于在野外生存,人类也很难对动物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检测。

  杨占秋介绍说,“当这些病毒寄生于其他生命体时,并不表现为疾病,因为病毒需要依靠长期寄生在动物身上来完成自己的生命活动,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宿主生病,宿主对病毒也具有相应抵抗力。”但当病毒开始向外传染,在不同的中间宿主间传染时,就容易出现变异,就会产生使宿主致病的效果。

  动物经过人类驯养之后,是不是身上病毒的危害性就小很多?杨占秋对此予以肯定。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说,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身上都存在病毒,区别是量的多少。因为饲养动物环境比较干净,或者是人为消毒处理,不利于病毒生长。有时,同一种病毒在家禽家畜身上与在野生动物身上表现的特性并不一样。因为病毒要生存,必须适应不同的宿主环境。

  上述免疫学专家认为,如果对于饲养的野生动物没有进行有效检疫,那这些动物体内还是可能会有病原体存在,并可能会在人工饲养下不断传播,甚至发生变异,产生对人体更强的传染性。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西藏千途旅游 行者物语网旗下品牌
  • 野生动物 病毒 武汉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