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狸
果子狸(学名:Paguma larvata)又名
花面狸、白鼻心,台语称“果子猫”(kué-tsí-bâ),一种灵猫科的哺乳
动物。现有17个亚种,中国有9个。所属的花面狸属只有这一个物种,与本科其他物种同属于食肉动物中的原始类群。
形态特征
果子狸躯体瘦长,成年个体长45-65厘米,重4.5-8千克。果子狸外形似家猫,颜面狭长,鼻吻前突,颈短面粗,眼睛大而圆,两耳较小,上层背部两侧有20根黑白相间、富有弹性的胡须,头部被毛有7块大小不同黑、白相间的斑块,故称花面狸。
果子狸四肢粗短,足具5趾,趾端有爪,非常锋利。趾掌无毛,掌面皮肉增厚,富有弹性。尾巴粗壮有力,长30—40厘米,约占体长的2/3,在跳跃、攀登时能起平衡作用。肛门附近有臭腺,遭遇敌人时会释出异味借此吓跑敌人。
生活习性
果子狸为林缘兽类,夜行性动物。主要栖息在森林、灌木丛、岩洞、树洞或土穴中,偶可在开垦地发现。喜欢在黄昏、夜间和日出前活动,善于攀缘。属杂食性动物,除了鼠类、
昆虫、
青蛙、鸟、蜗牛外,颇喜食多汁之果类;以野果和谷物为主食,也吃树枝叶,还到果园中吃水果,偶尔吃自己的粪便。肛门附近具臭腺,遭敌时会释出异味驱之。
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果子狸粪便中咖啡豆品质上乘。果子狸每天晚上都会到咖啡园吃咖啡果实,并在离开前把咖啡豆排泄出来。加拿大圭尔夫
大学食品
科学系助理教授马科尼解释说,咖啡豆经过果子狸的消化系统后,会把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酶,同咖啡豆相互作用。当咖啡豆烘烤时,这些小分子量蛋白质会同咖啡豆的碳水化合物或糖起化学反应,令“鲁哇克咖啡”产生著名的巧克力自然香味。
生长繁殖
果子狸每年2月~5月发情。怀孕期为70天~90天。夏季产仔,每胎产1仔~5仔。寿命为15年。出生后的10~12个月、体重在4公斤以上1岁左右可以达到性成熟。每年的3~8月份为繁殖期,在繁殖期里有4~6个发情周期,每个发情周期10~16天,平均14天,发情持续
时间8天左右。在发情期里母狸阴唇肿胀、明显增大、外翻,表面出现皱褶;颜色由粉红色变为红色,阴门开口大,分泌黏液,这时接受公狸交配,交配后有橘红色的阴道栓从阴道中掉出。公狸在3~8月始终有性欲,睾丸垂到阴囊内,阴囊垂到腹壁以外、皮色变为粉红色,到9月以后睾丸萎缩,性欲消失。受配母狸妊娠期51~71天,平均55天。刚出生仔狸重130~150克,5月份以前出生的仔狸年底可重达3公斤以上。
栖地分布
果子狸种群分布图
果子狸主要生活于海拔200-1000米的山林中、或则靠海的丘陵地带。分布于中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台湾、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地区。在中国境内分布广泛,尤其在华南地区。
果子狸野外分布于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以及中国华北以南的广大地区,北起北京西郊、山西大同、陕西秦岭山地、川西一直到
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南到台湾、海南岛和云南南缘,其中指名亚种Paguma larvata分布于东南部各省;台湾特有亚种,分布由低至高海拔山区皆有,但中低海拔山区及开垦地为主。
另外,在中国的江西、广西、海南、福建和广东等地有大量的人工饲养果子狸。
习性
果子狸食性独特,主要吃
植物,尤其喜食水果,与别的食肉目动物不同。动物性食物是次要食物。鼠类是果子狸最喜食的动物性食物,也吃蛇、鸟、蛙、蚯蚓、小昆虫等。
果子狸善攀缘,属夜行性动物,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人工饲养的果子狸这种习性并不明显。
分类
果子狸有17个亚种,包括:
海南亚种 - P. l. hainana
西南亚种 - P. l. intrudens
藏南亚种 - P. l. lanigerus
指名亚种 - P. l. larvata
印缅亚种 - P. l. neglecta
察隅亚种 - P. l. nigriceps
秦巴亚种 - P. l. reevesi
台湾亚种 - P. l. taivana
中国四川自贡人民公园动物园所饲养的果子狸
种群现状
2003年5月11日,深港科研人员从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到SARS样病毒。北京、广州等地先后暂时封存管理饲养果子狸。
2003年8月中国国家林业局确定首批可以进行商业性经营利用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果子狸将摘掉“非典元凶”的帽子,成为市民的盘中餐。
2013年香港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袁国勇称,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是一种名叫“中华菊头蝠”的蝙蝠,果子狸只是中间宿主,不是天然宿主,果子狸才洗清了10年之冤。
保护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