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资讯 保护 摄影 纪录 濒危 名词 组织

回到新加坡后,江獭迅速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

2020-3-13 22:23

来源:国家地理|498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ico

新加坡高速公路旁的草地上,一团团好似棕色毛球的东西快速移动着,时不时冒出一个小脑袋,检查周围是否有危险。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小巧可爱的哺乳动物在街上闲逛。

ico

回到新加坡后,江獭迅速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

  新加坡著名的自然公园海湾花园(Gardens by the Bay)附近,游客们正在拍摄几只过街的江獭。

  摄影:STEFANO UNTERTHINER

  撰文:CLAIRE TURRELL

  在新加坡高速公路旁的草地上,一团团好似棕色毛球的东西快速移动着,时不时冒出一个小脑袋,检查周围是否有危险。这是一个七口之家,可能正在前往新加坡植物园的路上,它们的家就在那里。在这个拥有570万人口的东南亚大都市,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小巧可爱的哺乳动物在街上闲逛。

  时间倒回50年前,情况与现在大不相同,当时新加坡的河流被腐烂的动物尸体、垃圾和污水堵塞。原产于新加坡的江獭也逐渐消失,在当地有灭绝的危险。1977年,新加坡政府发起了“清洁河流运动”,1998年,这个热带岛屿的江獭数量开始回升。

回到新加坡后,江獭迅速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

  城市里的江獭幼崽和父母共享的时光比乡村地区的江獭幼崽要长。

  摄影:STEFANO UNTERTHINER

回到新加坡后,江獭迅速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

  生活在新加坡的江獭家族都有自己名字。图中,比沙一家(the Bishan)正在穿越市中心的一条街道。

  摄影:STEFANO UNTERTHINER

  现在新加坡生活着10个江獭家族,包括至少90只江獭,它们的数量仍在增长,主要是因为这里的食物来源丰富且捕食者稀少。江獭们也很好地适应了城市空间,它们在混凝土桥上安了家,还会到人行道石板间的小沙坑上晒太阳。(有一次,为了离开水道,江獭还爬上了一个金属维修梯。)

  但是城市江獭家族的兴起也引发了一些冲突。据当地新闻报道,2015年,圣淘沙岛上一社区的业主报告称,他们的锦鲤鱼池已经被江獭掏空,同一地区的一家酒店在8个月的时间里损失了价值8.5万新加坡元的观赏鱼。2017年,新闻媒体报道称,一只江獭在海湾公园咬了一名5岁的女孩。

  尽管人类与江獭有过冲突,新加坡人还是很喜欢这些厚脸皮的邻居。2016年,在新加坡国庆庆典的吉祥物投票中,市民们诚心诚意地将票投给了江獭。不仅如此,江獭们还在Facebook上有了自己的粉丝页面,比如摄影师Jeffery Teo创办的Ottercity。

回到新加坡后,江獭迅速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

  捕鱼了一上午过后,比沙一家在岸上休息了几个小时。

  摄影:STEFANO UNTERTHINER

  “五年前,人们对江獭还知之甚少,”Teo说道。“但如果你现在向新加坡人问起江獭,他们不仅能告诉你这是一个什么物种,还能告诉你它们属于哪个家族,以及这个家族有几只幼崽。”

  随着市民对城市江獭关注的增加,科研工作也日渐深入,生物学家们试图了解城市江獭是如何适应如此繁华的大都市的。

  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Yale-NUS College)的生物学家Philip Johns开发了一款名为“江獭观测者”的应用程序,当地人可以利用该app报告江獭目击事件。“这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群体,”Johns说道。“我们现在能预见的唯一问题是这些领地动物生存空间的缺乏。”

  这样的研究对于弄清这一物种(从印度到缅甸再到马来西亚的亚洲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如何适应新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认为,由于水污染、栖息地丧失和其他因素,江獭现在已被列入易危物种。

  暂缓离家

  上世纪90年代,江獭从马来西亚出发,游过柔佛海峡,重新回到了新加坡。现在,新加坡的各个地方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从北部的Kranji农场,到中部的新加坡植物园,再到南部繁华的滨海湾金融区。

  一天早晨,当太阳从植物园的猴面包树后升起时,江獭家族已经开始在芦苇丛中觅食了。 Johns指着其中一只江獭说,:“它们正在把鱼往海岸线那边赶,这样幼崽们就能学会捉鱼了。”

  祖克家族(Zouk family)在新加坡几乎家喻户晓,这个家族让我们对生活在城市里的江獭有了新的认识。例如,人们一般认为它们捕猎技术娴熟,但Johns和他的团队发现,有了后代后,祖克家族成年江獭的捕猎成功率会大大降低,因为他们必须花大量时间教幼崽如何捕食。

回到新加坡后,江獭迅速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

  比沙姆家族(Bisham family )的江獭在海湾花园遇到了一只宠物狗。当地相关组织正试图减少人、宠物与江獭之间的负面互动。

  摄影:STEFANO UNTERTHINER

  “幼崽的捕猎成功率约为50%,而成年江獭的成功率接近100%。当幼崽在附近时,成年江獭会受到影响,它们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这真的非常令人震惊,”他说道。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为了应对栖息地紧缺的问题,江獭们正在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比如延长与父母同住的时间。

  大多数野生江獭在两岁左右就会离开家,但新加坡的江獭会和父母一起生活到三、四岁,因为它们要等待新的领地开拓出来。“这就像一个35岁的成年人还住在父母的地下室里一样,” Johns打趣道。

回到新加坡后,江獭迅速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

  新加坡滨海湾(Marina Bay),一只水獭正在吃鱼。

  摄影:STEFANO UNTERTHINER

回到新加坡后,江獭迅速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

  比沙家族的幼崽只有几个月大,它们会在亲人的身后游来游去寻找鱼类。

  摄影:STEFANO UNTERTHINER

  江獭需要多少空间取决于能获得多少食物,但它们可以维持一大片领地;一只江獭一天能走14公里。江獭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由父母、未成年江獭以及4到6只小江獭组成。

  在湖边,两只系着皮带的狗紧张地朝祖克家族走去。江獭从水里钻出来,幼崽们突然不见了。 Johns示意我们到湖边看看。在那里,两只江獭幼崽安心地依偎在泥泞的树根里,等待着它们的父母解除警报。

  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它们保持着v字队形滑过了湖面。

回到新加坡后,江獭迅速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

  比沙家族是新加坡10个江獭家族中上镜率最高的。

  摄影:STEFANO UNTERTHINER

  江獭的奔跑

  虽然江獭似乎已经适应了城市环境,但它们仍然面临着自然和人类的威胁。首先,这种哺乳动物与另一种顶级捕食者——水蜥蜴——共享水道,而水蜥蜴会捕食江獭幼崽。

  新加坡江獭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车辆撞击,据江獭工作小组(Otter Working Group)成员Bernard Seah称,每年大约有5到6只江獭被撞死。该组织由慈善工作者、政府官员以及负责监控江獭并开展宣传活动的学者组成。

  江獭工作小组成员会在江獭经常出没的地区放置路标和警示标志,也在试图处理潜在的冲突。2016年,一个江獭家族突然跑到了新加坡的马拉松路线,江獭工作小组的志愿者们急忙赶到比赛线路旁观察,提醒参赛者注意江獭,防止动物和参赛者发生碰撞。

  江獭工作小组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召集不同行业的市民来帮助江獭,福建金门岛和吉隆坡也采用了相似的措施,因为这两个地区的江獭数量也在迅速增长。

  神秘的动物

  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学家Sivasothi N认为,新加坡江獭的回归以及它们在居民中如此受欢迎是非常可喜的。

  当这一物种第一次出现在新加坡水域时,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它们,“人们认为它们可能是海狸或海豹,”Sivasothi说道。为帮助当地人了解这些新居民,Sivasothi创办了OtterWatch网站。

  据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研究江獭,他去了马来西亚槟城,在红树林里走了几个小时,只希望能看到一只江獭。

  现在,他只要走出家门,就能做研究,这些光滑、顽皮的小家伙在新加坡适应得很好。

回到新加坡后,江獭迅速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

  比沙家族在滨海湾游泳,后面就是新加坡标志性的天际线。

  摄影:STEFANO UNTERTHINER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西藏千途旅游 行者物语网旗下品牌
  • 新加坡 江獭 城市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