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资讯 保护 摄影 纪录 濒危 名词 组织

深渊之主,海怪之王,原来是个不好吃的大鱿鱼

2020-4-1 16:54

来源:物种日历|493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ico

发生在大王鱿身上的故事,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的一个缩影。当一切被未知笼罩时,想象填补了空白,但好奇心总是驱动着我们探寻真相。好在,科学的思想和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插上了翅膀,尽管在追索未知的道路上,问题似乎越来越多,但当方向已经既定,清晰的真相还会远吗?

ico

  海洋,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神秘莫测,不确定而危险的世界。在世界各民族和文明的神话传说中,都充斥着形形色色,身材硕大无比的海中怪物形象。

  作为海洋中颇为活跃的生物类群,头足动物一定早就为人熟知。早期的渔民已经能清楚地分辨乌贼、鱿鱼和章鱼的不同并将其作为食用海洋生物。不过,当这个庞大族群中的某些物种被偶尔冲上海滩后,这些动辄数米长的尸体一定给沿岸居民带来巨大的震撼。

深渊之主,海怪之王,原来是个不好吃的大鱿鱼

  大家最熟悉的鱿鱼形式。图片:漫画《迷宫饭》

  人们相信,它们一定还拥有躯体更为庞大的近亲,这些潜伏在深海的巨兽拥有掀翻船只的力量,在水手群体和北欧神话体系中,这样的故事代代相传,甚至到了现代的幻想作品中,更演化出了大名鼎鼎的克苏鲁神话。

  (日历娘:回答一下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大王鱿不好吃,它的组织里含有大量的氨,据说味道像地板清洁剂)

  长久的误解

  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想象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力量,海洋自然是这种想象力涤荡的主战场,只需查阅一副中世纪的海图,就可以发现这些想象的印记——除了陆地、海岛和航线之外,海怪的图像更是夺人眼球。

深渊之主,海怪之王,原来是个不好吃的大鱿鱼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海图,由菲罗波尼斯(Honorius Philoponus)绘制。图片:Wikimedia Commons

  13世纪的神学家托马斯·康提姆普雷在其百科全书式的《物性论》中概括到,成功的海怪形象一定符合“罕见与庞大”这两个基本要素,这显然是个精准的洞察,因为巨鲸和虚幻的塞壬都仅符合其中的一项就足以位列海怪榜单,而这或许更能解释,为什么巨大的头足动物最让人疯狂。

  虽然不能和往日的辉煌相比,今天的头足动物依然拥有七百多个物种,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这些想象的素材几乎都是由大王鱿(Architeuthis dux)提供的。

  大王鱿的神秘给想象力的滋长准备了舞台。从各种天敌胃部残留的角质喙来分析,大王鱿数量应当十分庞大,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全世界各处海域中也至少分布着430万头大王鱿,而乐观的估计甚至过亿。然而它们与人类的接触却少之又少。

深渊之主,海怪之王,原来是个不好吃的大鱿鱼

  科研人员在检视冲上海滩的大王鱿。图片:wikipedia

  从16世纪有相关文献至今,被人类以沙滩搁浅物和渔获物的形式发现的大王鱿也只有七百头左右,而这些关键的证据又大多已经腐烂不堪,再加上早期研究者不精准的测量方式,大王鱿的基本身体数据一次又一次的被夸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条19世纪搁浅的大王鱿体长被记录为20米,除去那对长长的触腕足,仅胴体就达到了2.79米。然而现代研究者发现,当年测量时记录的鱿鱼内壳长度仅有1.9米,正常情况下,内壳和胴体长度应该基本相等,显然,这条死亡多时的鱿鱼被水泡胀了,由此得到的数据也必然“注水”。

  除此之外,在捕鲸黄金时代被大量猎杀的抹香鲸也成为人们认识大王鱿的一个途径。作为大王鱿的天敌,抹香鲸的皮肤上常留有被大王鱿触手上的吸盘割裂的痕迹,其中一些吸盘印痕的直径居然达到40厘米,而搁浅在沙滩上长度十几米的乌贼吸盘也只有八九公分,如此计算,这恐怕是一头60米长的巨型乌贼的杰作!但这又是一个乌龙——印痕镌刻在抹香鲸的皮肤上,巨大的印痕其实只是皮肤随着鲸身体生长而扩张的结果。

深渊之主,海怪之王,原来是个不好吃的大鱿鱼

  留在抹香鲸皮肤上的大王鱿吸盘印。图片:wikipedia

  海洋霸主?不存在的

  得益于远洋渔业的发展,今天的我们已经越发频繁地接触到大王鱿个体,关于它们体格的真相也逐渐清晰起来:目前发现的最大一头大王鱿胴体长度2.25米,全长在13米左右,重量也只有275千克,它们不仅没有掀翻船只的伟力,在面临天敌抹香鲸时也不可能有什么反抗的机会,实际上,体型更小的领航鲸和太平洋睡鲨都可以轻松将其捕获。

  不过,要了解它的其他细节却依旧困难。直到今天,人们也只发现了3只疑似的大王鱿幼体标本——和其他标本相比,它们拥有更像是大王鱿的特征,但又并不完全吻合,更尴尬的是,这3枚标本的身体特征又互不一样。乐观的估计认为,这可能表明大王鱿在各成长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外观,最糟的情况可能是——它们都不是大王鱿。

深渊之主,海怪之王,原来是个不好吃的大鱿鱼

  《海底两万里》插图。在理性时代的想象里,大王鱿已经变成可以用斧头砍死的“低级怪”,不复是海洋霸主克拉肯了。图片:Wikipedia

  而对成年大王鱿样本的解剖更令人疑惑:一些年轻个体的年龄似乎不超过3岁,体型却已经长达几米,但雌性标本体内的卵却只有1.4毫米那么大,即便放在以生长迅猛著称的头足动物大家族里,短短3年内从1.4毫米长到几米也足以令人瞩目。它们吃什么?又如何高效地转化营养?这些谜团统统待解。

  实际上,仅仅观察大王鱿这一点就已经十分困难,几百年的接触过程中,人们甚至都从未见过任何一头活体的大王鱿,直到2004年,日本学者窪寺恒己率领的团队才第一次拍摄到大王鱿的活体照片,9年之后,这支团队才第一次拍摄到了这种海洋巨兽在水下活动的影像。

深渊之主,海怪之王,原来是个不好吃的大鱿鱼

  1877年,搁浅在纽芬兰海滩上的大王鱿的绘画。图片:Wikimedia Commons

  揭开海怪之谜

  近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让我们对这种津津乐道的海洋巨怪的认识,又迈出了显著的一步。

  得益于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哥本哈根大学专家托马斯·吉尔伯特(M. Thomas P. Gilbert)主导的国际团队,于近日公布了对大王鱿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研究发现,这种独特生物的确拥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和早些时候已经完成测序的几种常见头足动物相比,大王鱿独有的Hox和Wnt基因似乎是导致它们比其他头足同类更大的关键,而和其他头足动物一样,它也拥有100多个原生粘蛋白家族基因,这种重要的神经黏合剂对大脑的复杂神经结构至关重要,但在无脊椎动物中,原生粘蛋白并不常见。

深渊之主,海怪之王,原来是个不好吃的大鱿鱼

  大王鱿的喙状嘴。图片:Mgiganteus1 / Wikimedia Commons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人们第一次试图从基因层面破解大王鱿的秘密,早在2013年,吉尔伯特就利用线粒体基因组测序解答了一个困扰学界已久的问题:到底有多少种大王鱿?在此之前,介于世界各地发现的大王鱿样本大小差异很大,大王鱿的分类曾多达21种,但吉尔伯特对43只大王鱿样本研究后发现,这些个体的线粒体基因组并无不同,全世界的大王鱿都同属于一个物种。

  乍看起来,这些研究似乎还非常初级,大王鱿的许多奥秘依旧没有最终的答案,但对于这样一个被妖魔化了几百年的物种来说,新的研究方法显然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深渊之主,海怪之王,原来是个不好吃的大鱿鱼

  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在研究大王鱿的尸体。图片:Gene Carl Feldman / Wikimedia Commons

  发生在大王鱿身上的故事,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的一个缩影。当一切被未知笼罩时,想象填补了空白,但好奇心总是驱动着我们探寻真相。好在,科学的思想和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插上了翅膀,尽管在追索未知的道路上,问题似乎越来越多,但当方向已经既定,清晰的真相还会远吗?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西藏千途旅游 行者物语网旗下品牌
  • 海洋 海怪 乌贼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