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文苑
首页 开卷有益 思想感悟 文化漫谈 史海钩沉 人文笔记 人在旅途 人间•小说

拾零:从黑夜到黎明的一段旅行(2021-2023)

2022-11-27 11:40 参与:946 评论:0 来源:行者物语 繁体

从黑夜到黎明的一段旅行

一棵小草到另一棵小草之间有一厘米的距离,而这个距离已足够那瓢虫在中小憩;一段路到尽头是另一个开始,因为旅途总能讓我们发现惊奇;我们的视角在随着时间、空间变化,努力的去适应新的环境,它不单单是完成一个轮回,不断的行走中我们看见,世界维度正发生改变。

【山花烂漫】

攀登一座山,或是一场远足,能给生活带来一次革命性改变。旅行给予人启迪之一,恐怕就是在平庸、乏味的生命里注入光芒与新意,像春风融化冬雪,像新芽之于自然。

旅途没有尽头,虽然在每一次远足中,旅行者都试图达到极限,追朔山水。不过,亦是在每一次不计得失的前行中,那些可爱的人儿被时光融入穿透白天与暗夜的力量。

这是一次弥坚的试探,根深蒂固,在坚毅的品质之上,我们能看到一条平凡之路不再平凡。目之所及,山花烂漫。

——2022.08.06

【追梦人】

小帆又一次递交了离职申请,决定踏上一段荒野。对她来説,回归荒野,心中莫名冲动、兴奋,却也无比踏实。她觉得这很简单,只为亲切的呼吸与自由。

自由大概就是回归母亲怀抱,无拘无束,又心存敬畏。大地,是我的母亲。小帆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仿佛永不知倦,永不停止脚步。

生活是一个圈子,正因为有了圈子,才有人们感知的生活。毕竟,我们要先给自己划一个界线,再去探索、熟知,于是就有了生活味,久而久之,自己就变成了生活的化身。

在北极地带生活的狼群,它们凭着敏锐的嗅觉与毅力在雪山上追逐麝牛。生活当中,同样凝聚着一股敏锐的嗅觉,捕获陌生。

对,是陌生。不熟知、不确定,藏着无限可能——荒野,同时兼容了这些想象,生命本身成了规则最深刻的书写者。

一个人走向荒野,像一颗星星奔驰夜空,它们往往短暂逝去,可是这闪烁的轨迹即恒久地印刻时空中。留下一个記忆,印证一个奇迹,或蜕变成此刻仰望星空人的追梦人。

——2020.9.16

【刀客】

可可西里腹地,昨夜风雪肆虐,晨光熹微,苍茫中一黑点快速逼近,狼,一匹饥饿的狼。无处可藏,没有退路,在荒野,活着,就要抹平眼前的杀戮,唯一的办法是,制造一种威力更强的杀戮,超度这头困兽。

东方大地复苏,谈判桌上剑拔弩张,二十五人分成三拨,眼睛一抹猩红,八点钟声敲响,这是过去的时代,也是新杀戮的开始。三家角逐公司开始进入吞噬的局面。

小酒馆梵音缭绕,我们要活着,不只是我们要活着,他们和它们也都要活着。在佛祖的慈悲之下。

——2020.11.26

【争渡】

4500米海拔之上,如果太阳被云层遮住,气温便急剧下降,天角的厚云里拉出一道白光,狂风席卷冰雪,空气里充满了冷的兵,这是它的国。

柏油路在铺天而下的冰粒中很快泛白,狂风集结成不同阵形,在路面上激起一道道漩涡。路像一条飘带,顽强延伸向3公里外的小镇。

路上匍匐着一个朝圣者,他在动,虽然视线模糊。这个鬼天气,杰子扭高了空调温度,羌人的话没错,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我们在以不同的方式向天地致敬。

——2020.12.22

【墙之隔,便是人间烟火】

雨冲洗了天空,早晨的街道开始忙碌起来,裁缝,教师,商人们开始一天的劳作。透过落地窗,远处65层顶的塔吊束起钢筋,建筑着这个现代化都市。

子文从沙发上站起身,走进厨房,蒸锅散发着热量,液化气在意大利炉芯控制下,均匀地喷出蓝光。他扭开银色水阀接了一杯水,在阀门关闭前一秒,一滴水从杯口飞走。

文明,意味着人类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火焰、水流、电子、原子必须按预定方式进行。工业的生命力一面是天空,另一面,则是深入泥土,在黑暗中汲取能量。

喜玛拉雅山区有一块古老的森林,静子拿起一块木柴扔进炉膛,火熊熊燃烧,屋里飘着一股淡淡的木香。静子看着远方,一只雪豹,隐藏在山脉之后,向岩羊发起进攻。

——2020.12.26

【旅行者1号】

夜很黑,因为村上的发电机出了问题,一到夜间,各家关门闭户,仿佛不给路上的行人带来干扰,也像是害怕被他人撞见,人们钻进自家小屋,点上灯,烧着火,围着炉子东一句西一句漫无目的地聊説。

小凡坐在椅子上,外面下起了雨,冷不丁,几个水滴被风吹打在玻璃窗上溅开水花,留下一道道痕,被屋里的烛光一照,熠熠闪光。

世界上的黑夜都是一样的,古老,一成不变,充满神秘。在黎明之前可以藏着无限可能,像一百亿个雨滴在天空飞行,又像一只燕子在地球磁场中归家疾驰。小凡拉起毯子盖在膝上,翻开一本书,霎间,那铅印的文字一个个浮起来,像精灵一样在屋子里飞。

小凡平静地看着她们,每一个字里都是一个故事,她们独立,欢快,与这灯光,黑夜相连,像一座无法触及的桥,穿透时空,至到220亿公里之遥,旅行者1号正静默前行。

——2021.02.09

【一亩良田】

小时候,在家后山坡上,队里分了一亩山地,由于土里石块较多,我们在那里种上了花生,产量虽不惊人,但在收获季节,那一粒粒饱满的果仁,也足够令人兴奋。

在都市霓虹卸去的夜晚,远离家乡和山野,久不闻布谷鸟和蛙鸣,但在喧嚣之间,也是有一亩良田深耕心中,一个唯有自然的一隅,在那恬静生長。

一亩良田,种上大豆,或是高梁,最好是播种上希望,待希望長大,传播荒野之独立精神,也自得其乐。如偶为路人授业解惑,供一小憩,便为生民立命,更是一件美满事了。

——2021.03.16

【暴徒】

方寺迎来一位不速之客,雨晴,叶子上的水珠望着她,路是十分开阔的,但静子的出现,便让同行者感到局促起来。这个弱小的身影人们仿佛似曾相识,经年时光,记忆大概还很新,以至于大脑只需要稍一用力,西部黄沙席卷而来——风是无边的,人心记住的,往往是被尘埃入侵难以睁开眼睛的焦躁与不安。

静子是致命的,她赋予空气杀气,当她娴熟的举枪、瞄准、射击时,时空震动,激烈的子弹开辟新的路,近三十个恐怖分子魂飞魄散,负伤的逃之夭夭。人的意念大概会传递,从好人到坏人,从男到女,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至到时光深处的某天,人群不约而同地记起一件事,他们惶恐不安,不知所措……

静子走进寺院,走进被梵音弥漫着命运的地方,我们无从知晓是否该像穿越沙尘暴一样去穿越命运,但有一点肯定,她习惯了杀戮,习惯了只遵从内心!一个人如果足够强大,这道意志里,我们都是暴徒。

——2021.4.1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在“我”的意识中,生命看起来都是一样大。生命个体无法突破自我,小猫小狗,大象鲸鱼的自我感觉都是一样的,无非想着怎么吃,怎么繁殖,怎么睡个好觉。

听説座头鲸会奔赴几十里去营救被虎鲸猎杀的海豹,小猪会去营救落水的山羊,棕熊会把偶尔路遇的一个倒下的路标扶正……

这些外在特征会赋予生命一种惊奇,在自我意识上叠加一种形态,这讓它们看起来与众不同。

——2021.07.15

知识是种子,时间是犁铧,大脑就是耕地。

——2021.12.17

热爱旅行的人通常都会喜欢音乐,除去古典所赋予登峰造极的感受,通俗音乐则更能贴进生活,好比旅行源于生活一样。

音乐的旅行属性,在于它的陌生和距离的审美。一首曲子无意触动希望,不经意传递共鸣,委婉的像一个故事,好比放下工作将去拉开一场远行,为陌生激动着,为可丈量的路途欢心鼓舞。

——2022.02.19

【家·国】

我们去谈“家国天下”,就意味着我们时刻要去体恤着他人,因为都是一家人嘛,怎么能看人受苦受难置之不理,这是畜生的行为嘛。久而久之呢,我们就有了家国情怀,树立了伟大的无产阶级使命,持有一整套凌驾于个体的道德准绳。不要忘了,国家是一台冰冷的机器,有问题时是可以修复迭代的,而个体却是鲜活的不可再生的有机体,用尽了就毁了。在国家与个体之间,我们更应该体恤的是劳苦的大众,也即民权、民主。

人不是为了去修机器、去给机器当侍者而生的,人生来是要去创造它们,掌控机器为我们自身服务。

——2022.04.27

【命运与自由】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著名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第一乐章开头便写下“命运在敲门”,而“命运”的主题也贯穿始终,表现出意志与自由的胜利。这部作品还有一个名字叫《命运》。

贝多芬很早就出现在了我们的文化里,从《月光》到《命运》,表现出自然之美和唯物的意志斗争,两者完美融合。中国文化里有一种“信任”,这种信仰激励人与天斗,与人斗,但最终总会屈服于“礼”——父命与皇权。

“命运”深入到我们的意识形态里,教我们认可苦难,超脱苦难,最终讲究奉献。最终的成果要奉献给谁呢?

贝多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神论者,《欢乐颂》《庄严弥撒》里写满了他对信仰的忠贞,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是的,贝多芬最终把“命运”奉现给了自由、爱和独立,受益的是人性良知,我们,则把“命运”贱卖给了唯物下的虚无主义,受益的只是一小撮人的利益。

我们讲人道的时候,一定不能仅站在个人的立场,因为人总是自私的,只有建立了“命运”的共识,人才能在面对无限大自然、庞大体制、复杂文化中找到共鸣与共情,才能是一个有温度的人,因为我们能够识别到真正的危险,为维护人的整体意志去努力,去关注,与爱。

——2022.07.28

大自然是坦诚和率真的,她想着什么便表现什么,因为她不隐藏,又完全的馈赠,就需要我们用一颗有容天地的心去贴近,才能感知真相。

当人足够多的时候,人也变成了自然的一份子,但人的想法过度隐藏,修饰,编排,像叶瓣上胆怯阳光的一滴水,要了解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需要大胆潜入,接触一些少数派,那里往往就是被大众忽视的真相。

——2022.08.11

【市场人权】

偶然看了一部名叫《隐入尘烟》的电影,随手发了一句评论,表达隐忍,不妨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人民日报社评它是表演出色和时代的反思。多数时候,我们并不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难能可贵的是在市场及权力的博弈中,向理想多迈出一步。

一步不足以解决问题,但如维度足够宽,一步之遥也可以藏下大多数人的平凡人生。工业车间生产爆炸危险品,消防上要求它必须具有应对一旦发生爆炸的减轻措施——泄压面。如果我们的物理规则没有改变,一切运动事物,都是在进退中获得平衡。舆论、权力莫不如此,反思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算珍贵。

人是喜欢新鲜事物的,好比要去它乡的旅行。文化也需要新鲜感,因为这样才能满足我们廉价的猎奇心。当大多数人并非甘于平庸,而是还没发现能激发他们荷尔蒙爆棚的偶然事件,一旦发生,他们甚至敢拿起蘸血的馒头。反思,只是风骚婆娘又一次时装秀。

文化、制度、权力在高压容器里翻滚,反思就是泄压面,就是高压锅上翘起的小阀门,那玩意儿一喷,人民就高潮了。

你没有看错,市场具有惊人的计划能力,像大厨的高端美食,每一种佐料都洽到好处,完全俘获客户的味蕾,令人拍案叫绝。

文化,同样是可以被雕刻成艺术品摆在博物馆展览的,比如我们早已乐道的中庸、厚黑,学术信仰…

一些时候,暴风雨也是一道风景,哪怕它在重庆山火之上任性一次,也足以让人持久地兴奋。

——2022.09.04

我们称赞一件事物的运动,蕴藏积沙成塔的势能,毕竟美好的蓬勃,无不是一场对平庸的制衡。

——2022.09.16

【关于纪录片】

从存在的角度看,纪录片的含义无非是更客观的反映事实,因为事实会説話,好像自媒体打开的窗口一样,能够看到更多元的观点,每个维度都不隐藏的时候,我们就离真相更近一些。如果一个东西要开口讲话,看样子还要试图告诉你一些不常见的东西,那么就去倾听。不是凑一只耳朵去听,是用手去听。用手撕开蒙在嘴巴上的纸,或者拿起铁棍把遮挡的东西撬开。

它们在説話,我们就不应该藏着,创作更不应搞小圈子,事实发生的,就让它们暴露在阳光下,每个路过的人如果有兴趣,都能听得见、能看得见,降低真相传递的成本。

时代的轮子在滚动着,在我们在搞“圈子审美”时,十年、二十年过去了,就是説,那一代人已经过去了,这反而是一场更沉重的代价。

——2022.10.29

雪中送炭之所以令人动容,除有慷慨之人外,还有一个背景点缀。如是三伏天端来一盆炭火呢?

这几天外面风很大,就要进入冬天了,难免会遇到一些为生计颠沛之人,人群中老少皆有,寒风凛冽,开拖拉机的师傅停下车,呼叫着人们上来。

城市的封控越来越严,检测的护士从早到晚忙碌,像我们坚守自己的岗位一样,有时候觉得棉签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尽人情,多了一丝轻缓。

我们生于一个城市,拼搏于一方水土,在这价值撕裂的年代没有安全感,莫名恐慌,难于交流,可只需要一丝善意,这土地便瞬间温暖起来。

善的背景是恶,像白天生于黑夜,它们或是相同起源,却有着迥然态度。意念的流动在于交换,善之于人,则是对未来的希冀。我们不单要摒弃偏见,要真的拿出勇气,去成为一名捍卫者。

风和雪的日子不会停,且愈演愈烈,我们也看清了它的真正面目。在这强大的意识面前,我想只要人与人之间仍有着互助,保持人性的独立美,我们就不会输。

——2022.10.31

市场经济是一个社会高度自治的基础,至少在一个自由竟争的氛围中,最大化抑制住了暗箱操作,讓一些事情得以浮出水面,接受公民、媒体的监督。

相同道理,注重个体的诉求,对个人的关注不被集体意识取代,尊重理性、独立思想,又是公民精神的前提。

——2022.11.10

育苗阶段,你把光留在哪个位置,种子发芽后,它就朝哪个方向长,如果你给它足够的空间,它会蓬勃出造物的神奇力量,甚至创造奇迹。相反,如果你把上方遮挡,秧苗会想着法子钻出去,如果完全封闭呢,它会没有方向的乱爬。

其实生命都是一样的,好比江河流动才有生机,对于长期的禁锢,它们的“生气”就与压迫者赋予的阶级矛盾深度胶着,形成一种无法透视的黏性,因为没有方向,它们彼此间猜忌、憎恶,久而久之,就恐惧于外在的未知世界。

——2022.11.14

耶稣是以救世主的角色降世,东方佛教中,菩提心人皆有之,两者看来,一个力量源于外施,一个力量源于内在觉悟。宗教意识形态下的英雄主义,也有着大相径庭的不同,西方的英雄(救世主)往往来自一个人,而东方的英雄(救世主)却是由群体构成,体现的是集体意志。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性动物。然而在社会的创造力上,人又是引导着政治的,那么一个属于个人的英雄,无疑不是一次人权的胜利。

——2023.2.8

不曾过问山有多高,也从不知水有多险,因为过去的每一天,都是在赴汤蹈火。

——2023.2.23

一个人的记忆不会丢,无论社会怎么变化,无论岁月如何更迭,记忆,总是安静的躺在角落,如果不去想,它就像从没存在过,淡然,又无限真誠。

因为它的真誠,我们都会去保护它,或是一句话,一件事,一首歌引起驻足,直到所有的过去构织成一个时代,演变成一个文明,被灰尘蒙上,充满私人的气息、信仰,忠誠于记忆的拥有者,像从不説谎的城堡,赋予各不相同的人格。

——2023.03.08

雪之所以令人动容,在于它一视同仁的宽广,不经意写下一片荒芜,把人带回进化之初,审视藏于DNA深处的远古记忆。

——2023.03.31

20世纪50年代,奥地利博物学家乔伊·亚当森和丈夫乔治·亚当森在非洲养了一头叫“爱尔莎”的母狮,之后乔伊把“爱尔莎”的成长写成了一本书——《生而自由:野生母狮爱尔莎传奇》,一经面世即轰动整个西方世界,那个时候,人们无论如何都难以相信野生狮子能和人和平共处。1966年,美国导演詹姆斯·希尔把这段经历翻拍成电影《生来自由》,影片取得空前成功,也让很多人改变了对野生狮子的看法。人类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认为,乔伊的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对动物的态度。不过,因为当时人们对野生狮子认识有限,社会仍有很大一部分的声音认为,让狮子在身边太危险,他们早晚会被狮子咬死。

1980年,乔伊在肯尼亚被其雇工杀害,9年后,1989年,她的丈夫乔治·亚当森为阻止偷猎者,被偷猎者乱枪打死。頗具讽刺的是,乔伊夫妇一生都与看似危险的野生动物为伴,最终却死于人类之手。

2011年,在纪录片《艾尔莎的遗产:生而自由的故事》中,“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说,艾尔莎的故事是一个很神的神话,他们的工作激发了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欣赏,一直到今天。

——2023.5.31

从小被掰开嘴喂饭,被各种莫名其妙的观念引导、规约塑成价值,当一个人看到的好与坏、善与恶是被帖好标签的,这世界也就没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是乎一小搓刁民就任性到在虎园里闲庭信步。

社会和自然是一只猛虎,藏身隐蔽,小心伤人。

——2023.6.11

[责任编辑:语燃]
收藏|分享 分享到:



最新文章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