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文苑
首页 开卷有益 思想感悟 文化漫谈 史海钩沉 人文笔记 人在旅途 人间•小说

文学中历史回溯:欧阳修的文气纵横

2013-3-6 05:57 参与:1065 评论:0 来源:《文汇报》 繁体

文学中历史回溯:欧阳修的文气纵横

 

文学中历史回溯:欧阳修的文气纵横

 

       文:徐全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中国吉州庐陵(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曾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他以文气的理论,展现王朝兴衰的图景,以及知识分子道统担当的决心。 

 

  在强调经世致用、以史为鉴的今天,文学的作品还有多大的历史回溯与警惕功能,已经是一个值得深思和反省的问题。文学不仅仅是愉悦身心的方式,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古对历史和往昔生活经验的总结。家国天下,亘古如此。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自身将文气的理论运用于《新五代史》的编纂中。其目的,就是为了警醒统治者,必须勤政爱民,亲贤臣、远小人。以古非今,似有可议之处,但个中良苦用心,令人动容。

 

  文气的理论演进

 

  文气,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曹丕《典论。论文》认为:“文以气为主”。作家的气质才情决定作品的风格特色,气质禀赋论(由王充发展而来)。刘勰《文心雕龙》认为:作家的气是根本性的,它是才能和志意的基础,作品风格有刚柔之分,是由于作家具有不同的气质。与曹丕的观点一脉相承,不过他同时也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才气和学习两者必须配合。作品的风貌来自作者的气质禀赋,而作品的骨力着重于语言的运用。同时期的钟嵘等人也提到过文气。总的来说,文气可以泛指作品的气貌和风格,也可以专指刚健的气貌和旺盛的气势。

 

  唐宋时期,在气貌之外还加入了关于作者思想道德的内容,在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家中表现尤为突出。具体说来,就是以儒家孔孟之道为思想基础的浩然正气。道是更为根本的东西,道决定气,气决定文。例如,文天祥的《正气歌》,便是以道德、大义的担当来彰显出气的价值和精神。于是,这一时期把“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发展成为“文以理为主”

 

  在元明清时代,文气的概念又发生了演化——“文以神为主”。这里的神也指作家的才智性格,与之前的气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不过如刘大櫆批评了“专以理为主”的说法,思想需要配合神气、音节、字句。也就是说,神气是虚的,要通过音节字句来体现。所以用文气说来分析具体的文章,主要可以从作家的思想、作品的风格、遣词造句等几个方面来看。

 

  欧阳修的文学观

 

  欧阳修四岁丧父,由其母郑氏教养。为人勤学聪颖,家贫买不起文具,便“以荻画地”。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官馆阁校勘,景佑三年(1036年),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曾致书高若讷《与高司谏书》,责其不谏,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翰林学士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欧阳修个性固执,不懂变通。

 

  欧阳修身体不好,晚年隐居颖州,自号六一居士。“六一”乃指珍藏的书本1万卷,三代以来的金石遗文共1000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与自己一老翁也。

 

  欧阳修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西昆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其散文代表作有洒脱玲珑的《醉翁亭记》、《秋声赋》。王安石评定欧阳修的散文风格:“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祭欧阳文忠公文》)

 

  苏辙称其文“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文理自胜”(《欧阳文忠公神道碑》)。清代袁枚说:“欧公学韩文,而所作文全不似韩,此八家中所以独树一帜也。”

 

  有宋一代:中国历史观的转向

 

  宋朝建立后,非常重视对于史书的编修,特别是当代史的编修。这主要表现在宋朝政府不仅设置专门史官 负责编修史书,而且也不禁止私人修史,有一套分工明确、相接有序的修史体系和制度。宋代的史学领域有新的开拓,宋代史学家对史实的评论,也散见于他们的各 类史着当中,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以“臣光曰”开头所注明的对史事的评论,欧阳修《新五代史》中以“呜呼”开头的史实附论等。这些评论,或短短一句, 或洋洋千言,内容极为广泛、丰富,是著作者历史观、政治观的鲜明体现。

 

  直书实录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治史原则,从中国古代史学纵向发展过程看,宋以前的史学基本上是以叙事为大宗,以确立事实的“实录”作为史学的重要任务,而不是以解释历史和讨论历史哲理为重。进入宋代,伴随着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理学对史学的影响越来越 大,其主要表现就是引起史学理学化和哲理化的倾向。首先追求的是道义的真实,而把史料的真实放在次要地位。

 

  正是由于宋代史学的理学化、哲理化,导致了宋代史论风气的活跃,使宋代许多史评著作、史着中的史论,大都以道德为本位去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讨论历史的盛衰。欧阳修是北宋理学思潮的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

 

  欧阳修的大成之作:《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北宋欧阳修撰,是唐代以后唯一私修正史。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成书。乾隆时,因薛居正《旧五代史》列为正史,欧史改称《新五代史》。共74卷,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记载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历史。

 

  《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五代史阙文》、《唐余录》、《九国志》等,因此《新五代史》在《旧五代史》的基础上更加翔实。但《新五代史》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欧阳修写《新五代史》 时,踵孔子的《春秋》笔法,为尊者讳,寓褒贬,重议论。并强调君臣封建思想,史论常用“呜呼”二字发端,发表感慨议论。

 

  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反对保守落后的史学传统,不立《五行志》,只立《司天考》以记天象和历法。他 驳斥了鬼神能降福于人的邪说,断言祸福的发生取决于人事不取决于天,“专人事,则天地鬼神之道废,参焉则人事惑”,“治乱在人而天不与者”。认为以天参会 妨碍人们正确地处理问题,总结历史经验。

 

  评价一个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史学家对这个时期的总体估价如何。他强调忠孝。欧阳修的忠孝观说到底是为他的尊王思想服务的,而尊王思想又是为地主阶级政治服务的。由此可见,欧阳修评价五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其其他史学思想决非没有联系,而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统一体。尽管欧阳修还从攘夷、贪廉、爱民、能政等角度,评价过历史人物,但最主要最核心的却是“忠孝标准”。

 

       责任编辑:语燃

[责任编辑:语燃]
收藏|分享 分享到:



最新文章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