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文苑
首页 开卷有益 思想感悟 文化漫谈 史海钩沉 人文笔记 人在旅途 人间•小说

隐居

2013-4-8 07:01 参与:994 评论:0 繁体

隐居是一种生存方式,是许多人心底追求的理想生活。

 

  隐居是一种生存方式,是许多人心底追求的理想生活。

 

  我寓居农村,行山看日落,湖边观钓鱼,石桌瞧下棋。过年过节,邻居一家三口回城探亲,村里便再没有熟人,菜肉市场卖豆腐、卖鸡蛋的摊主,虽然见到我会点点头,但都不知我姓甚名谁。

 

  我不敢说这是隐居,因为每天都要上网,浏览天下新闻,还常常写一点短文章给报馆,这样不清净,凡心未扫,招惹红尘,算不得隐居。

 

  更何况隐居是讲究身份的。易经曰:天地闭,贤人隐。此话大概是说,时局不好犹如季节肃杀,贤人只好隐居。贤人自古也有标准,要有学问、有才德、有名声,贤而隐,沽名钓誉者不算,专指那些有人请做官,但自己不愿意,躲在乡下种地养畜自给自足过日子,笑傲山水的人。

 

  最初的隐士并不神秘,不过是农民工。如伊尹早年躬耕于“有莘之野”,后来才助商汤灭夏桀。

 

  商末伯夷叔齐兄弟算是标准的隐士。他们的父亲是一个小国孤竹国的国君,生前提出让三儿子叔齐接班,死后,叔齐不干,说应该大哥伯夷来接班,伯夷也不干,说那样我就违背了父亲的意愿,说完就逃走了。叔齐一看,也逃走了。国君只好由老二来接班。话说伯夷叔齐隐居中听说周地退休待遇不错,就投奔去了,路上恰好碰到周武王带父亲周文王的棺材去报仇攻打商纣王,两位老人就劝道:父死不葬,以臣弒君,不孝不仁,不能干啊。武王不听,灭掉商纣王,建立周朝,这哥俩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隐居,靠薇菜果腹。一位农妇说,现在天下都是周朝的,薇菜也姓周啊,他们俩连薇菜也不吃了,7天后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的故事传遍天下,较早可以见到的文献记载是孔子的高度赞扬,说他们求仁得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从此,伯夷叔齐的仁义孝悌也成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孔子生于乱世,自己常碰到隐士,如楚国狂人接舆,长沮、桀溺“耦而耕”,颇有些羡慕他们的日子,曾自叹:“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隐”──实在没得干,就当隐士去。他虽然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但心里头还是向往隐居生活的。

 

  秦末的隐者,“商山四皓”比较有名。这四位老先生有些来历,是秦始皇时70名博士官中的四位: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刘称帝之后,想请他们出来做官,遭婉拒,还吟一首《紫芝歌》回答他: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这首诗以后成为隐者的座右铭。

 

  话说刘邦有一阵子想废掉太子刘盈,不让他接班了。刘盈的亲妈吕后急了,问计张良。张良出的主意是快请“商山四皓”出山来劝刘邦。一天,刘邦和太子刘盈喝酒,看到太子身旁站着商山那四个老家伙,须眉皆白,大吃一惊,顿时明白朝内外都同情太子,只好放弃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刘盈这才成为汉惠帝。隐士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张良和这四个人原来有些渊源,年轻时他散尽家财谋刺秦始皇,博浪沙一击不中,改名换姓隐匿下邳,在圯桥为黄石公三次捡鞋子,黄石公就是夏黄公,当时授他军事秘籍《太公兵法》,有人说是《素书》。我去焦作云台山时,当地有他隐居的传说,并有子房沟、子房湖的地名为证,他在这里学习了兵法,后来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封留侯。封侯后张良即向刘邦辞官:“愿辞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第二次隐居。

 

  汉初崇信黄老之道,隐士多,方式也丰富起来。汉武帝时的朝臣东方朔曾说过,像他这样的人,就是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晋代王康琚作《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人们由此总结出做隐士的诀窍: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越隐越舒服了。

 

  到了魏晋一代,时局更乱,隐士更多。最有名的是隐逸诗人陶渊明,他把隐士生活诗化了。他为官80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作《归去来辞》,有句云:田园将芜胡不归?这句自问诗不知拨动了多少人归隐的心弦。至于《饮酒》诗中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把隐居的悠闲写到了极致。这个南山是他隐居之地,还是终南山?有不同的解说。

 

  说隐居,不能不提到终南山,这里是道教的发祥地。原来函谷关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一日登楼,惊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大叫:有圣人要来,就去关上等待。不久,果然来了一位骑青牛的老者,就是老子。老子在此应尹喜之请,写下5000言的《道德经》,然后飘然不知所终。后来的道教把《道德经》奉为教典,把 老子尊为始祖。我去过终南山,但见楼阁巍峨,烟霞飘荡,楹联题刻读不胜读,不少字认不出来。这里有秦始皇建的老子庙,汉武帝筑的老子祠,唐代李姓王朝更把 老子尊为圣祖,自然又是一番扩建。

 

  话说唐代卢藏用想做官,因没有名气,想出个法子就是到终南山隐居,不久名气果然大了起来,连皇帝都听说了,就请他去做官,他以高士身份欣然前往,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司马承祯当面讽刺他走的是“仕官之快捷方式”,这就是后人所称的“终南快捷方式”。终南山名人辈出,不仅有老子,还有史书中的钟馗、财神、药王、仙家不知凡几。直到今天,这里仍是隐居者最多的地方。有位大胡子美国人比尔。波特是汉学家,曾踏访中国的当代隐士5000余人,写下《空谷幽兰》一书。这五千多人大部分 隐居在终南山。我读罢此书,记忆最深的,是一位隐士住在绝壁上,进洞要攀铁索,吃的是树叶、野果。陕西人张剑锋读罢此书,也去终南山踏访茅棚、岩洞,见过600多名隐士。据他统计,数千年来,全球数以百万计的隐士在终南山隐居过。

 

  隐居现象今天又热闹起来,因为城市生存环境越来越糟,社会风气趋于势利,不少人躲进深山老林求得清净。心理学家张金刚说,住山的目的是看到自己内心的山水。也有心理学家分析,如今隐居之士可分三种,一是修炼养生,二是回避现实生活之烦恼,三是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不论哪一种,在终南山挖岩洞、搭茅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己若有积蓄,不愁柴米油盐,也要耐得住寂寞;如果连果腹之力都没有,要靠供养人送米送菜,就难得长久。至于成仙成道成佛,愿望良好,但灵魂飞升只是个传说。

 

  回到现实中来选择生存方式。去年秋天,在京与退休外交官冀朝铸夫妇吃饭,他们曾常驻联合国工作,过几天就要到海南岛过冬,说那里有阳光、海水,是全世界的人追逐的两样东西。今天,我再加一样:清新的空气。有这三样东西,学习汉朝人的思维,无论在野在市在朝,只要带存有退休金、低保金的银行卡,都可以安度晚年。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少尘)

 

       责任编辑:语燃

[责任编辑:语燃]
收藏|分享 分享到:



最新文章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