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文苑
首页 开卷有益 思想感悟 文化漫谈 史海钩沉 人文笔记 人在旅途 人间•小说

“教育改变命运论”是藐视自身生命力量

2013-4-21 18:07 参与:1281 评论:0 繁体

“教育改变命运论”是藐视自身生命力量

 

阅读配图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19日刊文指出,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素质,却不足以改变命运。命运其实事关奋斗,受教育只是奋斗的一环而非全部。指望仅仅通过受教育改变命运,是懒惰的,更是对自身生命力的藐视与不负责任。

 

  文章摘编如下:

 

  近日有媒体称调查显示,超2成受访者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细读该调查会发现,问卷设计者摆出上述调查数据,意在证明教育不公正的程度有多高。该问卷的拟定预设了这样一层逻辑:教育不能改变命运,源于教育不公平。

 

  教育不公广泛存在。但依据是否相信“教育改变命运”的人群比例数,来推断教育不公的严重程度,并没有充分的合理性。人们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执迷,反映了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懒惰情绪。

 

  “命运”这个概念与上古时期的哲学、宗教甚至巫术都有点关系。命运可算总账也可算小账。宏观上,有人认为命运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而生命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只有死后才可论断命运。微观上,后一段生命状况与前一段不同,就算命运有了变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术士试图推测命运遭际,着眼的 正是生命过程中的这种变化。世俗中讲的改变命运,即指微观的命运小账,而且通常特指积极改变,强调后一阶段优于上一阶段。

 

  30年前,当人们被问及教育是否可以改变命运时,大家都异常地肯定,点头的时候恨不得把脑袋点到地上。前推100年,清末民初,胡适、徐悲鸿等一大批新青年漂洋过海去留学,归国后基本也都混得不错,这代人改变了民国的时代风气,也挥洒出自己颇具时代特色的个人命运。

 

  在这两个承前启后的大时代,知识青年纷纷通过思想文化改变了命运,基本过上了想过的生活。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是教育改变了命运。其实,改变他们命运的,是教育赋予他们的智识与能力,而非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本身。

 

  当年沈从文小学都没有念完,凭什么执掌北大文学教席?凭的不是小学文凭,乃是鼎鼎有名的小说创作。知识可以影响命运,这是毫无疑问的,“知识就是力量”。转而说“知识改变命运”,勉强也成立。教育传授的就是文化智识,因此“教育改变命运”,听起来似乎就有几分道理。

 

  但概念经过这几重转换,内涵与外延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不同的时代,教育与文化智识的内涵,既有叠合,更有错位和背离。如果某些教育,有违人类身体和思想的自由生长,与文化的规律相背离,如法西斯或具邪教特征的教育,不仅不能积极改变命运,还会毁掉一个人。

 

  教育决不是孤立的事业,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最终一定要通过社会化来完成。“文革”后一代与清末民初,教育资源极其紧缺,人才供不应求。今天国家不再包分配,人才市场供求倒挂,仅靠受教育而改变命运已不可能。若无真才实学,“海归”就能变“海带”(待)。更多北京受访者不认可教育改变命运,正说明北京的市场化程度比其他地区更高。

 

  如果在教育与社会之间划一道分割线,就能清晰看到,教育提供出来的人才有多优秀属于教育问题,如何评价并有序使用人才,这属于社会问题。在民国初年与“文革”后一代,教育与社会机制为毕业生提供了无缝对接。

 

  把目光拉长一点,回到科举制的朝代,书院再有名、山长再有学问,不见得能改变学生什么命运,一旦科考失败,改变命运还得另找出路。郑板桥被舞弊案牵连科举无望,靠的是书画风雅在社会立足,这类似于今日的自由职业,和韩寒一样,是他们的独特品质和大时代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视野继续往前推,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真正靠老师推荐(相当于文凭+导师推荐信)当上大官建功立业的,亦极有限,且72贤者仅占孔子门生的2.4%,教育改变不了命运。

 

  今天的情况其实仍和科举时代相类似。文凭这张纸与功名利禄的关系,变得比计划经济时代寡淡了,尽管从客观看仍颇不淡。公务员考试是新科举,一个岗位动辄数千人报考,全日制本科及名校文凭被设定为起跑线,在尚未考试的情况下,教育已经对毕业生的命运施加了积极影响。

 

  从时代大势看,市场竞争体制全面接管了对人才命运的整体安排。但在操作细节上,文凭区隔仍是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选录人才的总纲领。它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既简洁省力,又粗暴少恩。尽管屡被诟病,但巨大的惯性一时还难以动摇。它保留并迎合了“教育改变命运”的群众期待,尽管这期待既过时又荒谬。

 

  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素质,却不足以改变命运。暂撇开不可知论,命运其实事关奋斗,受教育只是奋斗的一环而非全部。人才交到市场后,剥离了学历以及年龄、性别、民族等种种歧视之后,已经成为命运的主人,而大时代推其波助其澜。指望仅仅通过受教育改变命运,是懒惰的,更是对自身生命力的藐视与不负责任。

 

       责任编辑:语燃

[责任编辑:语燃]
收藏|分享 分享到:



最新文章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