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江湖:装逼者终将走向没落

旅行的江湖:装逼者终将走向没落

作者 / 曹宇2013-8-30 20:52点阅:1430 繁体

ico

随着旅游体验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会逐渐转移兴趣点,会越来越重视对内心感受的关注。打个比方,如果几年前大家知道未来都能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没谁会搭理那些炫耀自己的手机能拍照能玩贪吃蛇的人。装逼旅行者制造的假象终将被人识破后抛弃。

ico

旅行的江湖:装逼者终将走向没落

 

  听说过一个最矫情的炫耀场面。某饭局,上冷盘阶段,一女士动来动去,很不安分,然后突然霍地站起来,冲动地说:“好热啊!我要把这个钻戒摘下!”然后夸张地扬手,请人帮忙为她脱戒指,隆重如脱宇航服。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她是要晒新戒指。

 

  边旅行边矫情的人与之如出一辙——

 

  “我是搭车来的!其他人都弱爆了!”

 

  “早班机好辛苦:(还是想念阿航的座椅:(”

 

  “XX的大床不如XXX的舒服,矿泉水也不是依云的:(”

 

  说出这些话的人,他们带心机的炫耀让人抓狂,也有一群不明真相的同志跟在下面嘤嘤叫着——好羡慕,我也要!他们肤浅的旅行观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旅游新手,他们的追随者面临的不光是浮躁,更多的是危险。

 

  对于这群走在路上的炫耀党,我们亲切地叫他们——装逼旅行者。

 

  旅行的江湖

 

  在旅行的江湖上叱咤着两种人,一种不定时直播“今天迷失在波多黎各,明天沉沦在马尔代夫”,甚至在没货可播的时候重播或转播过去的图文;另一种人严打前者,甚至情绪激动到连所谓“装逼犯”去过的鼓浪屿丽江一起讨伐。

 

  其实,旅行态度从来就没有对错之说。只要你高兴,只要没伤害到别人,想怎么玩都可以。想旅游就是想追求快乐。无可否认,谁也不能规定该怎样旅游。有网友说:"以前见到旅行装逼、文艺装逼必须第一时间吐槽,我鄙视矫揉造作,厌恶人傻钱多、炫耀攀比。现在觉得,实际这也是一种幼稚。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权,自由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

 

  旅游当然是件好事,只要你别以为它好到无边无际就行。分享当然是件好事,只要你心里别只装着自己就好。令人担心的是,“非主流”的旅行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简单模仿。装逼旅行让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误以为旅行就是万能神药,流浪就能寻找到人生的意义。中了毒的新手常常放弃对自然的敬畏,以为自己就是宇宙中心。户外新手勇闯川藏线丢命,暴风雪夜玩穿越被冻死的案例屡见不鲜。  

 

  为什么装逼变成一种爱好?

 

  因为我们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梁晓声说:文化暗示平凡的人们其实是失败的人们。我们的文化,近年以各种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太多太多的所谓“不平凡”的人士们了。在“榜样”的暗示下,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旅游也是一种可以和别人“区别开来”的方法。而且,比起其他事业上、地位上的成功,旅游可以更简单便宜地实现“不平凡”。买个冲锋衣、挂个相机再加上一串地名,嗯,开始有人对你说羡慕了;你再注明一下是搭车、壮游、出过书,天啊,已经有人为你尖叫了!线上撕破喉咙又跺脚的羡慕嫉妒恨与线下汗毛孔都舒展开来的洋洋得意交相辉映,默契配合。这些看似光鲜的生活方式刺激着平凡的我们。于是,人人前赴后继地想要“一样不平凡”。

 

  拿旅游来“炫耀”俨然成了一种潮流。你听听,在跳广场舞的大妈最爱说:我闺女又去美国啦,才刚带我去了趟新马泰,这不,又出去啦!”大爷大妈才不管在这闺女是在苦逼地谈判,还是心力交瘁地写代码,反正出国就是好。

 

  目前来看,很多人对旅游的认知多停留在地名,局限在概念,偏重在拍美图。对形式感的强烈追求,不只是爱蓝布裙子和奶茶店童鞋的专利,有些“大咖”一样乐此不疲——“关于旅行,我建议但凡勉强有条件的中国大陆青年,在30岁前要去过这4个城市:台北、东京、纽约、拉萨。这对了解世界有帮助。还有,35岁之前买了房子的小伙子,不会有大出息。”网友对于这段话的解读曾火了好一阵。旅行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了解世界的方式有千百种,却总有人爱下定义。

 

  炫耀带来的浮躁快乐终不能长久。随着旅游体验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会逐渐转移兴趣点,会越来越重视对内心感受的关注。打个比方,如果几年前大家知道未来都能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没谁会搭理那些炫耀自己的手机能拍照能玩贪吃蛇的人。装逼旅行者制造的假象终将被人识破后抛弃。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北风的微信
支付宝扫一扫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