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哺乳纲 > 布氏小羚羊

布氏小羚羊

时间:2013-10-4 16:53|查看:1229|评论:0|字体: 繁体

布氏小羚羊

 
布氏小羚羊,中文学名:普氏原羚,也叫普氏小羚羊、布氏小羚羊,又名中华对角羚;中文俗名:黄羊、滩黄羊、滩原羚。只分部青海湖湖滨地区。世界极度濒危物种、《全球羚羊保护行动计划》首位濒危羚羊类物种、中国1级保护动物

档案

中文学名:普氏原羚
 
中文俗名:黄羊、滩黄羊、滩原羚
 
拉丁学名:Procapraprzewalskii

保护级别
 
世界极度濒危物种、《全球羚羊保护行动计划》首位濒危羚羊类物种、中国1级保护动物、2000-2005年国家林业局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5大工程之一致危因素:栖息地破坏,种间竞争,种群隔离,过度捕猎。
 
外貌特征

中华对角羚嘴唇黑色,颌下白色,尾巴较短,不足11cm。体型似黄羊但比黄羊略小,成年体长大约为110cm,肩高约50cm,体重雄性约27kg、雌性约23kg。雄羚长有环棱黑色硬角,长约30cm,角尖相向内弯,下半段粗壮,近角尖处显著内弯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对钩曲,这点与朝内后方弯曲的黄羊角不同。夏毛呈沙黄并略带楮石色,短而光亮,秋末换毛,冬季毛色较浅,略呈棕黄色或乳白色,四肢内侧和腹部着白色毛被,尾巴棕黑十分醒目。一旦受到惊吓,普氏原羚臀部的白毛会竖起外翻,在草地的反衬下格外醒目,警示同伴有危险临近。
 
食性与活动
 
普氏原羚,是一种较典型的荒漠与半荒漠小型精饲型反刍动物,以禾本科、莎草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枝、茎叶为食,冬季则为干草茎和枯叶,每天都少食多餐,耐旱力强。它们栖息于生长有麻黄、芨芨草、苔草、沙鞭、狼毒和蒿属等植被类型的干旱环境中。那里分布一些十米多高的沙丘、缓坡和开旷的平地,而沙丘深处常作为它们的隐蔽所,一般海拔高度3400米以下,从不到更高的山峦或纯戈壁地带活动。
 
繁殖
 
普氏原羚在非繁殖季节同性聚群,夏季一般数只或十多只,冬季每群可达30只以上,逐水草迁徙。它们视觉和听觉非常发达,但嗅觉较差。每年12月至翌年1月是它们发情交配期,雌雄合群形成较大的繁殖群体。雄性有争偶现象,但争斗并不激烈,胜者率领数只到20多只雌羚羊一起活动,败者往往尾随群体伺机交配,或离开群体另觅新欢,有时也会有一雄一雌同居的情况。产仔期间群体会暂时解散,雄兽结成小的团体或单独活动,雌兽则单独到山凹的高草丛或灌木丛等较为僻静的地方分娩。雌羚7月产羔,每胎产1仔,偶有2仔,羚羔出生后几分钟即能站立,跟随母羚一道活动,直至成年。雄羚不参予哺育幼羚。

普氏原羚奔跑时像离弦的箭,前后肢分别并在一起,后肢用力后蹬,身体跃入空中,着地时用力后撑的跳跃式的奔跑使其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线,分外优美。

数量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普氏原羚仅在青海省青海湖四周有3-4个种群,即鸟岛附近1-2群,约37只;湖东种羊场及小北湖一带生存有70只左右;湖之北岸刚察县察拉滩的1群约70-80只。总数量不足300头,不及大熊猫的六分之一。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