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獴
食蟹獴(学名Herpestesurva)也叫山獾、石獾、水獾、白猸、笋狸、竹筒狸等。体长40—60厘米,尾长24—30厘米,体重1050—2250克。外形酷似红颊獴,但体形较大得多,且略微粗壮。尾长约为体长的2/3。躯体及尾部的毛甚长,且较粗硬。乳头有6个,位于腹部。有一对臭腺,腺外有小开口,但不及大、
小灵猫的发达。产于印度西北部、尼泊尔、缅甸、东南亚等地的獴,中国南方地区也能看到。
基本信息
学名:Herpestes urva
英文名:Crab-eating Mongoose
别名:山獾、棕蓑猫、石獾、水獾、白猸、笋狸、竹筒狸
所属类别:食肉目、獴科、獴属
生境:栖息于山林沟谷及溪水两旁的密林中,尤在山地杂木林中。
体型:体长约300-500mm;体重约2kg。
习性:白天活动,以各种小动物特别是鼠类和蛇类为食。行动机警敏捷,能似家猫式攻敌或猎食,并以拱背、竖毛、喷气、尖叫来自卫。常自挖土穴或抢占鼠洞居住。
繁殖:雌雄两性均在1年内可达性成熟。孕期仅1个多月。每胎2-5仔。
基本简介
食蟹獴,周身的毛为黑色与棕色相间。有些部位黑色与灰白或浅灰棕色相间。吻部及眼周的毛甚细而短,呈杠棕色。两颊、额部、头顶及耳均披较长的深褐及棕白相圈的毛。自口角经两腮,颈侧到两肩各有一条白毛形成的纵纹。体背及体侧的毛甚长,其毛基浅棕,次末段黑色,末端灰白或棕白。尾之近基部半段毛色如同体背,唯黑白成分较少,至尾之末端全呈浅棕黄色,唇边及颌下灰白色,喉部向后至腹面均呈棕褐色,四肢黑褐色。
食蟹獴分布在印度的阿萨姆、尼泊尔、印度支那,以及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台湾、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它在受惊后能从臭腺向后喷射液状分泌物,并且周身毛直立蓬松,非常凶猛。在它的黑色、旱烟油状的粘稠粪便中,常夹杂着蟹、蛇、
昆虫等的皮壳残骸。
喜栖于山林沟谷及溪水旁,多利用树洞、岩隙作窝。早晨或黄昏出洞觅食。经常雌雄相伴,有互相救助的习性。母兽携幼仔出游时,常发出咕咕叫声在前引导。嗅觉异常灵敏,当发现地下有蚯蚓、昆虫幼虫时,立即用前爪和吻鼻端拱土挖掘。春天时常到翻耕过的田地里寻食,冬季则到草堆中搜猎,食物包括蛇、蛙、蟹、鱼、小鸟和多种昆虫,亦能爬树采食鸟卵。妊娠期50~60天,每胎产2~5仔。
分布范围
食蟹獴种群分布图
中国: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台湾、香港。
境外:少数分布于缅甸、越南、泰国、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
外形特征
外形
食蟹獴成体一般为2公斤左右,最大可达3公斤。鼻吻尖长,耳短小。颈短而粗,体躯稍粗壮,略似扁圆形。尾基部粗大,向尾末端逐渐尖细。四肢短矮,各具五趾,第一趾爪较短小,第三、四趾和爪甚长而尖锐。肛门两侧有一对肛门腺,有腺孔可放出臭气。
毛色
体毛和尾毛均甚粗长而蓬松,稍似棕蓑。吻部及眼周围的短毛棕褐色;颊、额、头顶及耳朵均被黑色的短毛。自口角经颊部,颈侧向后直到肩部各有一条白色纵纹,其毛尖端灰白色,中段黑褐色,基部为棕黄色。体背针毛黑色与棕色相间,有些部位黑色与灰白色或浅灰棕色相间。体部绒毛棕褐色。尾后半段被毛棕黄色,老年獴尾端毛色明显变白。四肢短毛棕褐色,杂有棕黄色毛尖。
头骨
头骨枕部颇高,后脑较宽阔。吻部短而钝,眶下孔位于第三上臼齿上,眶上突和颧骨眶突都发达,但只有个别成年和老年标本两骨汇合形成一骨质眼环。颅顶颞嵴不甚发达,只有老年标本的颞嵴比较明显。头骨枕部上面的矢状嵴和人字嵴汇合处不显著向上突出。听泡前半部低,后半部明显膨胀。
牙齿
齿突高而尖利,第三门齿大于第一、二门齿。上裂齿前端内侧齿尖甚发达,其后部则形成一斜形的齿棱,第一上臼齿内侧有一个比外侧齿突还发达的原齿尖。第二上臼齿较退化。总的齿形与红颊獴相似。
生活习性
活动
食蟹獴喜栖于山林沟谷及溪水两旁的密林里,尤其在间杂有山坑田的山地杂木林区,更是它们经常活动的良好环境。洞栖,洞穴结构较简单,多利用树洞,岩穴或草堆作窝。能攀缘上树捕捉鸟雀,但不栖息于树上。
日间活动。早晨和黄昏是活动的两次高潮,中午较少外出觅食。每天早晨5-7时及黄昏17-19时獴在田间或溪边觅食。
食蟹獴常常雌雄相伴或带幼仔外出活动,觅食时亦相距不远。如果一方受惊或受伤发出尖声呼叫,另一方常闻声前往探视。因此,猎人往往利用这一特点连续猎杀两头。带幼仔出外觅食的母兽,常边走边发出咕咕的叫声,有如母猪带猪仔,故有些地方称此兽为“吻田猪”。獴在田间或潮湿的草地上活动,以寻找昆虫之类的小动物。它拖着蓬松的长尾,用鼻吻在地面各处
探索。当灵敏的嗅觉发现地下有蚯蚓或昆虫幼虫等食物时,立即用鼻吻和前爪挖掘,连掘带扒,吻和爪协同动作,十分迅速,片刻便可挖出食物。因此,在它们经常活动的地方,可见许多被挖掘地下昆虫后形成的小洞。洞宽5-8厘米,几乎呈圆筒形,深可达20厘米。
它们在田间或溪河边活动,必留下许多足迹。足印略似小灵猫的足迹,但趾印较长,爪印比较明显。观察足迹可推想它们的大致活动情况。春天,当农田进行犁耙耕作的时候,獴便经常到田间活动,觅食被耙翻出的小动物。冬天,堆放在田野间的草堆,藏着各种昆虫和小动物,便成了獴觅食的好地方。冬旱水浅,河溪两边也常可发现獴的足迹。
食性
解剖獴胃,见有蛇、蛙、鸟的羽毛和各种昆虫幼虫,软体动物等。从烟油黑色的獴粪中,也可见到蟹壳、蛇和鱼鳞、鸟类的羽毛和昆虫的驱壳,尤其蛇鳞出现的次数较多。可见獴的食性比较复杂,但以各种小型动物为主食。除吃上述动物外,还
捕食虾、泥鳅、蚯蚓、田螺、蝼蛄、金龟子幼虫等。据了解,广州动物园饲养的食蟹獴,若许久不饲喂活蛇,便显出精神不振,喂给蛇后又恢复常态。异常活跃。所以,蛇是獴的重要食物。
繁殖方法
山獾一般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树林草丛、土丘、石缝、土穴中,喜群居。山獾一般生后10个月龄性成熟,每年繁殖1胎。2~3月发情,发情时母鼬獾阴门出现肿胀,粉红色,此时公母獾互相追逐,并大声呼叫吸引对方,母獾接近公獾立而不动,接受爬跨。笼养发现母獾发情,应及时将母獾放进公獾笼内交配。交配多在夜间进行。母獾妊娠一般为57~80天,多在4月份产仔,每胎产4~5只,个别产1只或5只以上。仔鼬发育较快,生后2个月可独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