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哺乳纲 > 黑冠长臂猿

黑冠长臂猿

时间:2013-10-9 13:18|查看:1773|评论:0|字体: 繁体

黑冠长臂猿

 

黑冠长臂猿

 

黑冠长臂猿(学名Nomascus concolor),也叫冠长臂猿、黑长臂猿,是一种产于印度、马来半岛、越南、老挝等地的长臂猿,在中国主要生活在云南、广西等地,产于东部的黑冠长臂猿现在被专门列为独立的种,即东部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

 

外形特征

 

如同其它黑冠长臂猿属动物黑冠长臂猿两性之间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顶多在嘴角变有几根白毛。它们没有许多其它黑冠长臂猿属动物特有的浅色的面部。与其它同属的动物一样它们的头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从黄灰色到淡棕色,在头的顶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两性之间没有大小的区别,它们可以达到八千克重。

 

黑长臂猿黑长臂猿属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7-10kg,体长400-550mm,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毛被短而厚密。雄性全为黑色,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雌性体背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褐色冠斑。胸腹部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

 

黑冠长臂猿分布范围

 

黑冠长臂猿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其栖息地海拔约从100m至2500m,是已知长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个种。在中国云南中部的栖息地气候温凉湿润、终年无雪、霜期短,一年四季都有鲜嫩的树叶、花苞和果实。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活动与觅食均在15m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m以下的小树上活动。

 

生活习性

 

黑长臂猿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热带雨林区,在海拔约二千米的山地森林里,每当日出时分,晨曦中常能听到惹人注意的猿啼声,“呼-呼-呼,呼,呼”,清澈嘹亮,此起彼落;有时又混和着低沉的应诺声“乌-乌”,交错嘈杂。这是黑长臂猿的唤叫声。黑长臂猿有个与众不同的形象,好像怒发冲冠,因为头顶冠部长有一簇矗起的冠毛。

 

黑长臂猿喜欢在茂盛的树冠上栖息,白天活动。活动时,很少下地,也很少在树上用前肢爬,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在树枝上用前肢攀登,或在树枝间悠荡,可说是凌空跳跃,长臂攀揽自如,悠荡时只用前掌四指搭一把便腾跃而过,不必用拇指抓握。但爬树则要用大拇指。

 

黑长臂猿从不造窝,只在茂密树叶丛里休息。休息的姿势十分有趣,像人蹲在地上那样,前肢抱拢两膝,脸贴胸、膝。这样,身上浓密厚毛不透雨水,更保温暖。有时也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只有在觅食时才爬到高突的树冠上,或爬到竹林灌丛中去。

 

黑冠长臂猿

 

黑冠长臂猿

 

饮食

 

黑长臂猿贪食淘气。主要食物是水果,也吃少量的花、叶、芽和昆虫。不大喝水,主要靠食物里的水分,或雨后舔树叶上的天落水,在春旱时才偶尔下地喝水。

 

生长繁殖

 

黑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群较大,一般每群有6只甚10余只。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忧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黑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大多在60公顷左右,远大于其他长臂猿(蒋学龙等,1994),种群密度为2.6只/km2(马世来,1994)。

 

初生的黑长臂猿幼仔是黄褐色的,要五至六个月后才逐渐变黑,到五至七岁成熟。这时,雌猿体毛又变成浅黄褐色,头顶额冠处仍保留一小块黑毛,也可说是万变不离其宗了;雄猿的体毛则是全身墨黑。有的黑长臂猿两侧颊部有白色斑或淡黄褐色斑,有人把这一类命名为白颊长臂猿。

 

配对的黑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的二重唱结构稳定,由雄性主导,而且有着极高的雌雄特异性--两性的鸣叫不论在音调还是音节上都没有任何重叠。尽管长臂猿的鸣叫是由基因决定的,每种长臂猿都有其固定的鸣叫模式,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其鸣叫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这就会体现在其个体的差异上。

 

繁殖方式

 

黑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群较大,一般每群有6只甚10余只。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忧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黑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大多在60公顷左右,远大于其他长臂猿,种群密度为2.6只/km2。黑长臂猿6-7岁性成熟,一年1胎,一胎1仔。产仔期约在每年的5-6月。饲养寿命可达30余年。

 

亚种分化(6种)

 

黑长臂猿系印度支那北部和中国南部的特有种,已记录有6个亚种,其中5亚种分布于中国。

 

1.黑长臂猿滇西亚种(学名:Nomascus concolor furvogaster),分布于澜沧江以西,见于云南西南部沧源、耿马、双江、永德、临沧、保山和云龙。

 

2.黑长臂猿指名亚种(学名:Nomascus concolor concolor)分布于云南南部绿春、屏边、河口、金平、红河、元阳、新平、景东哀牢山;

 

3.黑长臂猿景东亚种(学名:Nomascus concolor jingdongensis)分布于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区;

 

4.黑长臂猿越北亚种(学名:Nomascus concolornasutus)分布于广西西南部靖西;

 

5.黑长臂猿海南亚种(学名:Nomascus concolor hainanus)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山、东方和白沙。

 

6.黑长臂猿老挝亚种(学名:Nomascus concolor lu)这个类群分布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西北部。是一个孤立的种群,在琅南塔省,南侃省级保护区,博胶省。

 

种群现状

 

黑长臂猿是中国长臂猿中分布最广并数量最多一个种。海南亚种,50年代的分布于海南岛12个县区,森林面积达86万公顷,数量达2000多只。60年代中期,先后在6个县内绝迹,而到1983年仅发现于鹦哥岭主峰两侧及黎山主峰的南坡,仅约30只残存于20万亩的天然林中(刘振河等,1984)。Eudey (1987)估计称该亚种仅存在于四个地点,总数约为30-40只。90年代初,海南长臂猿已下降至不足20只(15-20只),将可能在短期内绝迹。广西西南部的黑长臂猿,自1984年获得过一张雌性皮张外,至今再未发现(吴名川,1993),可能已绝迹,该皮张则可能来自越南。云南的黑长臂猿为指名亚种,其数量约250只;景东亚种约200只,滇西亚种约50只。越南北部的长臂猿(包括黑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约200只(Cao &; Pham,1994)。国内外合计,黑长臂猿总数约700只左右,其中多数在中国。总的来说,本种处在高度濒危状态,海南亚种和广西西南部与越南东北的 H. c. nasutus 亚种已极度濒危,可能在不久即将绝迹。黑长臂猿种群大多被隔离成岛状分布。

 

致危因素

 

栖息生境的缩小和变化是根本原因,在其分布范围内,生境已经丧失了75%(John and Kathy MacKinnon, 1987)。其次,偷猎、种群分布的不连续以及种群小、繁殖率低等都是黑长臂猿濒临灭绝的主要因素。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生效年代:1997年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生效年代:1989年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EN) 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极危(CR)。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