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新世
2013-10-23 15:52|查看:4487|评论:0|字体:小 中 大 繁体
古新世(英语:Paleocene)是地质时代中古近纪(英语:Paleogene)的第一个主要时期,大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终于5580万年前,介于中生代白垩纪的马斯特里赫特阶(Maastrichtian)与始新世(Eocene)之间。古新世来自希腊文的“παλαιός”(palaios,古)与“καινός”(kainos,新)。古新世接续在白垩纪末期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之后。
时期画分
古新世分为三个时期:
赞尼特期 (58.7 ± 0.2 – 55.8 ± 0.2百万年)
塞兰特期 (61.7 ± 0.2 – 58.7 ± 0.2百万年)
达宁期 (65.5 ± 0.3 – 61.7 ± 0.2百万年)
时期分类
赞尼特期(亦被称为兰登期或海尔斯期)是古新世的最后一个时期,与晚古新亚世相对应。其起止时间分别为58.7 ± 0.2百万年前和55.8 ± 0.2百万年前。该阶名字来源于在伦敦盆地发现的最古老的古新世沉积层——赞尼特岩层,该岩层的名字则来自肯特地区的赞尼特岛。
赞尼特期对应的地层为赞尼特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协定(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GSSP)将西班牙北部的祖玛亚(Zumaia)地区的岩层作为赞尼特阶的定义标准,并于2008年获得批准。
Sézanne植物群落是在Sézanne的淡水石灰岩沉积层中发现的植物化石群落,属于赞尼特阶时期,这个时期欧洲为热带性气候。在拉戈斯塔特(Lagerstätte)岩层中,则有保存完好的树叶、花朵和种子化石。
塞兰特期(亦被称为古新世中期)是古新世的第二个阶段,起止时间分别为61.7 ± 0.2百万年前和58.7 ± 0.2百万年前。该阶段处于达宁期和赞尼特期之间。
达宁期(也被称为蒙丁期)是古新世的第一个阶段,它构成了早古新亚世时期。65.5 ± 0.3百万年前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发生标志着该阶段的到来;该阶段在61.7 ± 0.2百万年前结束。
虽然非鸟属恐龙已经灭绝,哺乳类动物和其他陆生动物体型也呈小型化趋势,甚至比不上家猫的大小;但是大部分的哺乳类动物品种都出现了,众多的鸟类种群也都幸存下来了,特别是在澳大利亚附近地区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如北海地区就有类斯堪鸟(Scaniomis)种群的存在。
海洋与白垩纪晚期相比没有多少变化,但是海洋生物大量灭绝后,幸存者寥寥,海洋爬行动物和其他一些鲜为人知的动物都已经消失。
动植物
有蹄类的出现在古新世早期
有蹄类最原始的代表出现在古新世早期。从食虫类祖先进化出来以后,有蹄类在新生代发展出大约14个目。其中有些目已经绝灭,另一些继续是现代动物群中的重要成员。很可能有蹄类有好几个独立的起源。
有蹄类的进化历史显示出两个发展阶段。古新世到始新世是早期阶段,原始有蹄类大大地分化。而后在始新世开始衰退,虽然它们中有少数仍继续生存到渐新世。后期阶段现代有蹄类兴起了,从始新世初期一直不断分化和不断复杂化地发展着。在南美洲长期生存着从原始有蹄类起源的奇异的有蹄类,它们不同于其他大陆上的任何有蹄的哺乳动物,它们一直生活到第三纪末南美洲与北美洲重新联合时为止,当北方的哺乳动物侵入以后,它们就很快地消失了。
踝节类出现于古新世早期,有2个科:熊犬科和中兽科。
熊犬类是最早和最原始的踝节类。头长而低,所有牙齿都中存,臼齿仍大都保留原始的三楔式,背部容易弯曲,四肢相对短,脚有爪,尾很长。古新世中期和晚期的三心兽以及从古新世开始直到末期的古中兽为其代表。某些熊犬类在古新世发展成大的哺乳动物,如净齿兽和熊犬,大如小熊,笨拙,有比较钝的牙齿,可能多少有点对杂食性的适应。
踝节类
从古新世某些熊犬类发展出第二类原始踝节类,即在始新世盛极一时的中兽类。这些动物有强烈向大体型发展的趋势,牙齿的特点是具有钝的齿尖和压碎用的颊齿。脚上有扁平的指甲,而不像其更原始祖先那样具有爪。中兽类里的最后一属,即蒙古始新世的安氏兽是庞然大物,头骨有1米多长。
较特化的踝节类在古新世和始新世时向着各种不同的方向辐射。有些如古新世晚期和始新世的古踝节兽牙齿有明显的进步,几乎变成月形齿,即齿尖为新月形而不是锥形;但是脚仍然是原始的。古新世的圈兽属身体大大增大,有些前臼齿有特殊的分化,变得很大。在中古新世和晚古新世出现了四尖兽,具有低冠然而是“方形”的颊齿,趾的末端有很宽的爪。这种类型可能是原蹄兽的直接祖先。
原蹄兽是生活在古新世后期和始新世早期的中等大小的动物,头骨长而低,尾巴很长,四肢比较短而笨重,脚短,所有的趾都存在。犬齿较大,但是颊齿形成了几乎连续的系列,臼齿方冠,上臼齿有很发育的次尖,下臼齿上有一高的齿尖。锁骨消失,趾的末端有蹄而不是爪。
有蹄类的某些分支在进化史的早期便向着身体增大的方向发展。早期大有蹄类之一是钝脚目,包括2个亚目:全齿亚目和恐角亚目,后者常常被称为尤因兽类。这2亚目的种属都不甚丰富,但却是组成古新世和始新世哺乳动物群的重要分子。
古新世的全棱兽是最早的大有蹄类之一,是像绵羊大小的全齿类。头骨较长而低,犬齿大,上臼齿三角形,具有月形齿尖。四肢较笨重,脚较短,所有的趾都存在,其末端有小的蹄。全齿类向大体型方向的进化,在古新世晚期发展得很快,如笨脚兽站立时离地1.2米以上,其全部骨骼特别沉重,使人感到它是一种十分迟钝又十分有力的动物,对于早期的古食肉类来说,这是一种非常难以捕捉和杀死的野兽。尽管有这么大的身体,笨脚兽却只有一个比较小的头骨和原始的有蹄类齿型。
早始新世的冠齿兽是一种和 差不多大小的动物,有一副笨重的骨架,有强壮的四肢和宽阔的脚。四肢上部分比下部分和脚长一些,能够有力地支持住笨重的身体但不适于迅速的奔跑。尾巴短,这是有蹄类哺乳动物的共同特点。头骨很大,颌上武装着长的剑形犬齿。臼齿的冠面上有两个显著的横脊,说明冠齿兽是一类进步的食嫩叶者。
全齿类一直生存到始新世,在亚洲至少残存到渐新世,以后便趋于绝灭。与它平行演化的是恐角类或尤因兽类,这可能是所有早期哺乳动物中之最大者。恐角兽和原恐角兽从古新世出现,骨骼粗大,四肢笨重,四肢上部分长,下部分和脚短。脚宽阔。恐角兽有一个低的头骨。始新世晚期的大尤因兽是最后的恐角类,到了渐新世,这些第三纪早期的奇怪的巨物便绝灭了。
土猪生活在非洲,几乎没有毛,皮肤呈暗灰色。身体结实,腿很强壮,有长的脚趾,末端有尖而扁平的指甲。长的头,前端为管状的吻,耳朵很细长,尾粗重。地下白蚁为食,用强壮的带爪的脚破开白蚁窝,然后用长长的能伸缩的舌头舔食这些昆虫。牙齿大大地退化和改变。没有门齿和犬齿,只有几个柱形的颊齿,这些颊齿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见到由排列紧密的齿质管组成,这类动物便得了管齿目这个名称。化石时代不超过中新世的后半期。在上新世的堆积中,化石上猪和现代类型很相似,只是在大小和比例上稍有区别。土猪的骨骼和踝节类的骨骼有一系列的相似性,推测土猪或许源出于踝节类祖先,或许就是一种踝节类,只是头和脚已经高度改变以适应于非常专门的食性和掘地的生活而已。
地层
西藏岗巴地区出露有完整的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地层中化石丰富,根据化石研究准确地进行了地层时代的划分.本文认为该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位于宗山组和基堵拉组之间,以底栖大有孔虫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的消亡和Rotalia-Smoutina-Lockhartia动物群的始现为标志.界线上下岩层为假整合接触,期间有一短暂的暴露面.古新世的砂砾岩直接覆于晚白垩世的陆棚碳酸盐岩沉积之上,沉积的重大转变代表一次构造运动.印度大陆北缘与冈底斯南缘直至白垩纪末均具有明显的浅海生物地理分区现象,期间被深海盆地所阻隔.古新世开始浅海相动物群在该地显示同一生物地理区系特征,说明两大陆间深水盆地的阻隔已消失,南北生物地理区同归于一残留海盆.沉积类型转变和地层古生物特征为印度-亚洲板块的起始碰撞时间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据此推测大陆早期碰撞发生在白垩系-古近系的界线时期(约65 Ma).古新世中-晚期碳酸盐台地遭受不断的挤压与变形,进一步说明大陆的碰撞在古新世之初就已发生.沉积地层的破碎变形和滑塌堆积是持续碰撞与挤压的结果。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
分享到: |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圆梦西藏』拉萨+林芝+大峡谷+日喀则+纳木措+羊卓雍措_9日8晚跟团游
¥5100/人起
『深入藏地』西藏阿里南线+珠峰大本营+冈仁波齐转山+古格王朝10日深度游
¥2800/人起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