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褐马鸡

褐马鸡

时间:2013-10-30 14:59|查看:1970|评论:0|字体: 繁体

褐马鸡

 

褐马鸡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褐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马鸡属中的一个种,它只分布在中国华北地区,在中国境内是除环颈雉外分布最北的一个种,是中国的特有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身高约60厘米,体长1米~1.2米,体重5公斤,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翅短,不善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易危(IUCN 3.1)

 

分布

 

分布于中国山西西部、北部,河北西北部及北京周边的山地森林中。

 

褐马鸡

 

 

褐马鸡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形态特征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体长83一107cm,体重1.5—2.5kg,大型鸡类。体羽大都浓褐色,头和颈辉黑色;头侧裸露,赤红色;颊和耳羽簇白色。最显著的特征是耳羽长而硬,成束状,明显突出于头侧,状如一对角。头顶羽呈绒状,黑褐色,枕后有一不甚明显的白色狭带,额基白色而具黑端,鼻孔后缘白色。上背、两肩棕褐色,并具光泽,羽端分散呈发状;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银白色,尾羽末端黑而具紫蓝色金属光泽。最外侧两对尾羽片完整而不分散,向内的7对外鸭羽支几完全分散如发,仅羽端有一小块完整,如匙状;2对中央尾羽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其羽支和羽端均下垂,覆盖在整个尾上,犹如马尾,故名“马鸡”。两翅表面棕褐色,飞羽色稍淡,且具浓棕褐色羽干纹。颏、喉白色,前颈浓棕褐色,往后逐渐转淡,至尾下覆羽为棕灰色。虹膜橙黄色至红褐色,嘴粉红色,跗蹠、趾珊瑚红色,爪黄色,雄鸟跗蹠具距。褐马鸡未发现有亚种的分化。

 

翅短,不善飞行,只能从山上向下滑翔式地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全身羽毛深褐色,头顶长着黑色的绒毛。嘴巴粉红,脸部鲜红,眼睛后面有一白色颈圈,两簇雪白的绒毛突出于脑后,像对白犄角,尾巴蓬松上翘,很像马尾,泛着紫蓝色光亮;喙短而尖。因而有得名“角鸡”。

 

褐马鸡

 

 

习性

 

集群,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机警。留鸟。褐马鸡性情暴躁、健勇善斗,有置死不避艰险的品格。

 

11月,褐马鸡准备越冬。这时,产的防寒,抗逆本领显著增加,并能适应一般的环境独立生活。从12月至翌年的春季,为了适应较为复杂的环境和防御外来天敌的侵害,褐马鸡始终进行群体活动。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有时集群多达30余只。主要在地面活动,尤其喜欢林间空地或林缘草地。晚上栖息于松树或桦树上,每日活动多数时间均用于觅食,仅中午休息和进行‘沙浴’,通常活动场所和栖息地较为固定。天亮下树后,常沿固定的路线,成不整齐的纵队向觅食地进发。受惊后则往山上奔跑,即至到达岭脊高处,才又振翅飞起,然后滑翔至山谷或对面山坡上。

 

食性

 

主要以乔木、灌木和草木植物的叶、嫩茎、幼芽、花蕾、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所吃植物种类多达80多种,动物性食物18种,其中主要食物为沙棘、莎草、龙胆、灰栒子、野蒜、柴胡、车前、黄刺玫、刺李、大花韭、野豌豆、远志、米口袋、蒲公英、堇菜、柳、野首蓿等。觅食活动主要在早晨下树后和傍晚上树栖息前。中午多在林下灌丛中体息或沙浴,也有在树上伏枝休息的。通常成松散的集群觅食,或边走边用嘴在地上刨食或啄食,也啄食或跳跃啄食低矮灌木上的浆果或昆虫,有时也上到树的低枝上啄食。

 

栖息环境

 

褐马鸡是山区森林地带的栖息性鸟类。它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它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中,夜间栖宿在大树枝杈上,冬季多活动于1000~1500米高山地带,夏秋两季多在1500~1800米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

 

濒危因素

 

1.天敌:

 

(1).巢被天敌损害高(达43.75%)。

 

(2)被天敌捕食的个体。

 

2.因为贸易被捕猎: 褐马鸡的尾羽,是畅销国外的名贵装饰品。

 

3.栖息地破坏保护区外有零星数量,农业及城市的侵占是其主要威胁,砍伐森林及放牧家畜导致栖息地退化。

 

4.作为食物被捕猎:日渐最多的取卵为食者在保护区是个严重问题(Zhang Zheng-wang in litt.)。

 

5.种内生物学特点:

 

1.下野蛋和弃巢不孵。

 

2.未受精卵占4.2%。

 

褐马鸡的雏鸡孵出至幼鸡生长发育阶段,即6~9月,正是阴雨连绵、降雨过量的季节,这种高湿低温的生态环境势必影响到雏鸡、幼鸡(雏、幼鸡最怕露水),造成觅食困难、营养不足,死亡率增高,导致种群数量相应减少。

 

保护措施

 

保护级别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 生效年代:1997

 

IUCN濒危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1996

 

IUCN濒危等级:VU C1 生效年代: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