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两栖,鱼类及其它 > 极北鲵

极北鲵

时间:2013-11-3 13:04|查看:2299|评论:0|字体: 繁体

伊春市嘉荫县乌拉嘎镇居民徐中华在捞鱼时发现的几条极北鲵

 

伊春市嘉荫县乌拉嘎镇居民徐中华在捞鱼时发现的几条极北鲵

 

极北鲵(学名: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为小鲵科极北鲵属的两栖动物,俗名水蛇子。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南、内蒙等地,多栖息于沼泽地带烂草丛下以及翻耕过的泥土和洞穴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西南隅。

 

极北鲵

 

外形特征

 

体长115-123毫米。头部扁平,吻端圆厚,吻棱不显,头顶较平。眼大,约近吻眼间距。舌大,几占口腔底,两侧游离。躯干圆柱形,肋沟3-14条。尾侧扁而短。皮肤滑润为青褐色,头与背中线有黑檄色纵纹,腹面浅灰色。

 

分布范围

 

极北鲵是有两亿三千万年进化史的古珍稀动物。主要分布于高寒地带,极北鲵俗称“小娃娃鱼”,它极为罕见。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河南东南部。国外分布在俄罗斯库页岛、堪察加半岛向西达乌拉尔山以东)、蒙古北部、朝鲜及日本(北海道)。

 

生活习性

 

栖居环境潮湿,多在沼泽地的草丛下或洞穴中。黄昏或雨后外出觅食;以昆虫、蚯蚓、软体动物、泥鳅等为食。7月炎暑的午间匿居在洞穴深处;10月开始冬眠,4月出蛰。4-5月繁殖,产卵后回返陆地生活。卵鞘袋胶质并呈圆筒形,长200-300毫米,袋内有卵150-200枚,孵化时间30天左右。多捕食小型有害昆虫及小动物。

 

生长繁殖

 

非繁殖期成体营陆地生活,白昼栖息于水域附近或潮湿地方的草丛中、落叶下或土穴中,傍晚或雨后外出活动觅食昆虫、软体动物或蚯蚓等。9月中下旬入蛰,翌年4月中旬出蛰,立即进入山溪水底腐植土厚、水中枯草多的缓流深水处(20 cm以上)产卵。产毕离开水域,再进入产卵场附近土中进行繁殖后休眠,至5月初苏醒开始活动。产出的卵位于一对卵胶囊中,刚产出的卵胶囊长5~7 cm,径粗1 cm,柄长2.2 cm,(充分吸水膨胀后长20~30 cm,径1.5~2 cm)粘附于水草上。每条卵胶囊含卵70~100粒,平均87.5粒(n=12),每雌一次产卵平均175粒。卵球形,黑色,卵径1.5~2 mm。孵化期20~30天,幼体有平衡枝,孵出后80~100天完成变态。无论成体或幼体,都观察到有咬食同种现象。

 

现状与保护

 

估计数量

 

张克勤等(1993)在吉林左家与蛟河龙凤乡调查将产卵场一段600 m长的溪流平均分成60段,平均每段有卵胶囊8.95个。

 

致危因素及现状

 

①经济发展,开发建设占地扩大,栖息地大大减少如李建东(1958)报道当年在东北师大与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附近泥泞沼泽地都可采到极北鲵。[2013补充: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县政府院内草丛碎砖块下有发现极北鲵 目测最大7cm 最小4cm(明水三中九年二班谭诗航发现)]

 

②天敌 主要是其它蛙类的蝌蚪,其发育时期与极北鲵重合,但蛙类蝌蚪发育快,体型大,吞食力强,常以极北鲵幼体为食物。

 

现有保护措施

 

1991年12月6日黑龙江省林业厅以黑林野字[1991]258号文公布的《黑龙江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极北鲵列为保护对象。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应升级保护措施

 

建议有极北鲵分布的省与自治区都将它列入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并归入有关现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内容。必要时,在集中分布地区建立以极北鲵为主要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