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昆虫纲 > 蚊科

蚊科

时间:2013-11-5 09:05|查看:1247|评论:0|字体: 繁体

蚊子

 

蚊子

 

蚊科(学名:Culicidae)是昆虫纲双翅目之下的一个科。该科生物通常被称为蚊或蚊子,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通常雌性以血液作为食物,而雄性则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英语:Filariasis)、日本脑炎等其他病原体的中间寄主。除南极洲外各大陆皆有蚊子的分布。有些权威人士认为蚊子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

 

身体构造

 

跟一般的昆虫一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身体和脚皆细长。大小随种类不同,不过大部分小于15mm。体重约为2-2.5mg。只有一对翅膀(双翅目的特征),另一对退化为平衡杆。飞行速度约为每小时1.5到2.5公里,单次飞行可持续4分半钟,一般蚊子飞行时每秒翅膀震动594次左右;这样的振动,使我们在蚊子飞行时会听到“嗡嗡”的声音。口器为刺吸式,特化成细长的喙,大部分种类雌蚊的口器都适合刺吸血液。蚊体表覆盖形状及颜色不同的鳞片,使蚊体呈不同的颜色。这是鉴别蚊类的重要依据之一。翅脉上也有鳞片,翅后缘有缘鳞。多为夜行性动物。

 

生活

 

生活史

 

蚊子的幼虫,又称为“孑孓”

 

蚊子的幼虫,又称为“孑孓”

 

蚊科均为完全变态,包括四个发育时期:卵、幼虫、蛹及成虫。前三个时期的长短与种类及温度有关。举例来说,媒斑蚊(Culex tarsalis,常见于美国),在20℃下须14天来完成前三时期的发育。但在25℃上,只需要10天就可以发育完成。完成前三时期的发育所需的时间通常介于4天至一个月之间。 蚊子的卵依种类的不同可能产在水面、水边或水中三种不同的位置,水面上的如疟蚊和家蚊,水边的如斑蚊。疟蚊和家蚊约在二天内孵化,而斑蚊则在三至五天会孵化。

 

蚊科昆虫的幼虫又称为孑孓,通常生活在池沼、水沟或积水的器皿等处。孑孓常用尾端贴著水面,作倒垂式的漂浮。这是孑孓在呼吸。它利用腹部近尾端的呼吸管,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气。孑孓利用口的刷毛会产生水流,流向嘴巴,以摄食有机物及微生物,但有少数种类以其他孑孓为食物。孑孓经过四次蜕皮后会发育成蛹。蛹几乎和孑孓一样活跃,不摄食,但可在水中游动。形状从侧面看起来成逗点状。靠连接胸部气孔的一对呼吸角呼吸。经两天完全成熟。

 

有一些种类的蚊子幼虫(例如瓶草蚊属(英语:Wyeomyia)),住在凤梨科植物中的积水里。有些甚至居住在猪笼草等捕虫植物之中。Deinocerites属的蚊子则居住在海边的小洞中。 大部分不居住在热带的品种,都以卵的形态度过冬天。但也有少部分的种类以成虫或孑孓的型态来越冬,例如家蚊属的一些种类,即以雌成虫的型态来越冬。

 

摄食

 

绝大多数的雌蚊都是吸血维生(主要是为了要产卵之故),所以它们的口器特化为细长的喙,以便刺穿动物的皮肤。跟其他吸血昆虫的针状(像注射针筒)口器不同,雌蚊口器上布满了锯齿状的突出。和注射针头平滑的表面相比,锯齿状的口器和皮肤组织接触的面积较小,这减少了对于神经的刺激,所以产生的疼痛感大大降低。蚊子吸血时,会反复的穿刺皮肤,藉这个动作来寻找最适合的穿刺位置(以微血管密度决定)。接着,将口针刺入皮肤。口针可直接刺入微血管,或利用口器的游移划破微血管,形成血池后再吸血。

 

雌蚊借由特殊的感应器来寻找它们的猎物。雌蚊对二氧化碳、热及汗水非常敏感,所以它们能在一定的距离内寻找恒温的哺乳类和鸟叮咬。经常有人认为血型、肥胖、性别甚至血糖会影响被叮咬的风险,但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令人信服的统计数据。

 

雌蚊需要摄取蛋白质以获得足够的营养来产卵,而从一般雄蚊的正常饮食(花蜜、果汁)中无法获得足量的蛋白质,因此雌蚊才会吸血。

 

演化

 

据信,在1.7亿年前的侏罗纪就已经演化出蚊子的始祖。而最早的化石证据则发现于白垩纪的岩层当中。最初演化出蚊子的区域是在现今的南美洲,接着逐渐往北迁徙到劳亚古陆,接着再度往南迁徙到热带地区。蚊子的祖先大约有现存种类的三倍大,与幽蚊科(Chaoboridae)有密切的关系。

 

蚊与健康

 

在世界中大部分的地区,蚊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估计,每年约有7亿人被蚊子传染各种疾病,且每十七人中,就有1人死于被蚊子传染的各种疾病。尤其是在热带地区,多种传染病常借由蚊子传染给人类。但在大多数温带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新西兰,被蚊子咬通常只会发痒,而不至于被传染疾病。

 

传染疾病的机制

 

雌蚊在吸血时,若叮咬的对象是病人,则病原可能借由这个动作进入蚊子体内,并借着蚊子的叮咬传播。但不是每一种蚊子都可以传播每一种病毒。只有特定种类的蚊子(称为病媒蚊),可以传播特定种类的病毒。若病毒被非病媒蚊的蚊子吸取,则会在蚊子的消化系统中被酵素破坏,失去传染力。由于只有雌蚊会吸血,所以只有雌蚊会传染疾病。

 

蚊子对狗会间接传染犬心丝虫及立克次体的疾病。

 

疟蚊与疟疾

 

蚊科之下的一个属,疟蚊属( Anopheles ),是疟原虫的寄主。全世界疟蚊属的成员有400种,其中85种能传播疟疾。疟原虫造成的疟疾是全球人类主要的死因之一,尤其是五岁以下的孩童,更容易受到疟疾的感染而死亡。疟疾每年约造成3百万人死亡,会传染疟疾的疟蚊分布在中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亚,尤以非洲最为严重。在非洲,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儿童死于疟疾。

 

其他疾病

 

大部分种类的蚊子都能够传染丝虫病(由线虫导致)。这种疾病会导致橡皮肿(gumma)使外生殖器及大腿异常肿大。在全球,约有120万人感染丝虫病。大部分品种的蚊子会传染病毒性的疾病,包括黄热病、登革热、日本脑炎、圣路易脑炎、多发性关节炎、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契昆根亚热及西尼罗河热。幸运的是,爱滋病不会借由蚊子叮咬而传染。

 

叮咬与免疫反应

 

蚊子使用口针(stylets),六根针状、类似抽血用针的构造来刺进人类的皮肤,吸取血液摄食。当蚊子叮咬人类时,会从口器输出唾液。其唾液含有蚁酸、抗凝血剂及目前成分不明的蛋白质(目前已知至少含15种),其中酸性物质是用来溶解皮肤表层的角质层;抗凝血剂则是避免在蚊子吸食血液时,血液突然凝固。 第一次被咬时,身体不会有任何特殊反应。但从第二次开始,身体的免疫系统会释放出一种称为组织胺的物质,以便对抗蚊子所带来的外来物质,造成皮肤发痒和红肿。这种刺激性感觉,乃是被叮咬者对蚊子唾液的一种过敏反应。

 

蚊与信仰

 

古兰经把蚊子作为一个特别的例子,向人们展示真主的存在:

 

“真主的确不嫌以蚊子或更小的事物设任何比喻;通道者,都知道那是从他们的主降示的真理;不通道者却说:‘真主设这个比喻的宗旨是什么?他以比喻使许多人入迷途。’”——──古兰经 第二章(بقره,黄牛):26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