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莫扎特?
2013-12-5 07:09 参与:5835 评论: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小 中 大 繁体
■名人论莫扎特
陈丹青(画家)
我不会说莫扎特勤奋,这都不是去说他的词。
我十四五岁时,特别喜欢听《第23号钢琴协奏曲》慢板那一段,没想到又过了好多年,到1980年,我在西藏做毕业创作,到一个地区体验生活,然后回拉萨,就叫了一辆车,要开十几个钟头,一直开到深夜,我记得到浓黑当中,在荒原上开,就开始下雪,那个景观很有意思,挺魔幻,车灯照亮前头的雪,因为是长途汽车,那会儿车里不可能有音响,因为我长期有个习惯,在没有音乐,没有收音机的情况下,就自己默诵音乐,我一边看着所有的雪,扇形状向车窗扑过来,居然就一直在默诵第23号协奏曲的慢板。
莫扎特是个及时享乐的人。我们在理解享乐主义时,会把它想成吃喝玩乐,但是我想所有艺术家都是享乐主义者,所谓享受的就是他的天才,他正在做他那么爱做的事,这就是一个享乐的过程,我们太渲染艺术家痛苦的一面,其实我相信,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非常享受,这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濮存昕(演员)
天分是DNA、血缘里的东西,这个是一种非常微妙的组合,会在不同的生命中一代一代的轮回演化。
莫扎特像一个孩子,他的音乐里头,又有一种莫名的东西,他对于人性中各种各样的境遇,都有想像力,他非常神奇,鬼怪也好,妖魔也好,死神的能量,他好像都能体会到。我们仰视像他这样的文化巨人时,会发现他们都有孩童一般的天真。莫扎特肆无忌惮的笑声,想骂就骂,想歌就歌。我其实也特别想有这样的童真,哪怕受到苦难,可是我不行。
赵季平(作曲家)
应该承认天才,天才的存在。如果不相信天才存在,拿出来莫扎特的作品大家就相信了。作曲确实需要天分,没有天分你再勤奋都不行,不顶用。他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作曲来了。
我前年去了萨尔斯堡,也到波恩去了贝多芬的家。到萨尔斯堡以后,有人问我对莫扎特作品的印象,我就说他的音乐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像一种织得非常精细的彩色的地毯,非常棒,而贝多芬就像是铜铸的一种雕像,两位大师风格不一样,但是都是精彩绝伦的东西。
到萨尔斯堡就是冲着莫扎特去的,因为搞古典音乐,学习古典音乐,你不了解莫扎特那是万万不可以的。到了萨尔斯堡,给人感觉有一种对古典音乐朝圣的感觉,这个小城是有山有水,出现了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作曲家,觉得这地方挺神奇。
林兆华(戏剧导演)
莫扎特一生被嫉妒包围,天才的命运恐怕都是这样。嫉妒是普遍存在着,一个天才出现的话,肯定就会有天才的杀手。
莫扎特我原来听过,排戏的过程当中,听得比较多一些。作曲家也好,戏剧家也好,文学家也好,我觉得天赋是主要的,努力是后天的东西。所以莫扎特被称为“上帝的宠儿”。莫扎特不是因为他整天努力的爬音符,就成为莫扎特,可能在玩的时候,无意当中旋律就出来了。
家里没给我戏剧基因。我真的没多少,我父亲喜欢京戏拉弦,有时候礼拜天休息,找一些朋友,喜欢戏的那些票友,敲锣打鼓,唱一唱,打一打,跟妈妈看看戏,从小接触的也是这个。
艾未未(建筑设计师)
我觉得像莫扎特,像凡高,他们的一生具体到科学的时间,几分几秒,多少年多少日,好像是很短的,但是实际上,他生命的经验或者他的能量燃烧的这个品质实际上可能是相当于几百年,因为他尽情的使用了他的生命。
我听到莫扎特的时候应该是很晚了,我是1957年出生的,那时我在新疆长大,后来到了纽约,有很长一段时间跟一些做古典音乐的人关系比较密切,那么经常听他们排练,还有到歌剧院里去听,因为任何一个交响乐的演出,基本上都有莫扎特的曲目,那么我的印象就是他的东西很华丽,就是那种表面很强的美。我觉得莫扎特已成为一部分人情感的宠物,人们不断地能从他的音乐和人生中获得精神上舒适和安慰。
要在莫扎特的家乡萨尔斯堡你看到任何东西都跟莫扎特有关,从巧克力,到一个杯子,到任何一个东西,晚上空气当中弥漫着他的音符,因为有很多室外音乐演出,到处都是莫扎特的音乐。天才总是有一些怪癖的,我听说他有一个很搞笑的特点,就是他有一种奇怪的能力,就是他能够一天放一百多个屁,这据说是一个真事,不是传说。
收藏|分享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