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文苑
首页 开卷有益 思想感悟 文化漫谈 史海钩沉 人文笔记 人在旅途 人间•小说

青海情思

文 / 何与怀2013-12-28 07:48 参与:1200 评论:0 繁体

青海情思

 

  来到青海湖边的时候,起了风。猛见风从湖中刮来,在八月天里竟寒冷得相当刺骨。随着风,乌云急急飞冲过来,一块接着一块压下,终于按捺不住,立时洒下一场在当地不算小的骤雨。我们就在雨中眺望广袤无垠的青海湖。

 

  不久,骤雨过去,乌云收起,太阳又露面了。不过,我们已经在回程的路上。

 

  也许是奔波了一天,累了,而且这条刚刚在一个多月前通车的109国道修建得很不错,车走得相当平顺,像摇篮一般,我竟有一段时间处于似睡非睡之间。

 

  “遗憾啊遗憾,遗憾啊遗憾……”声音不断在我耳边重复着。这是车声变化出来的幻觉吗?我想起来了,这是刚才当地人对我们说的话。他们说,青海湖环湖景点丰富,起码有十景,是不可不看的。但一般游人怎么能做到全看?所以当地有句话,“不到青海湖,一辈子遗憾;到了青海湖,遗憾一辈子”,说的也是实情。

 

  带着遗憾,离开青海湖,我心想,也许,这辈子不会再有机会回来一次了。

 

  这个日子并无特别之处,只是记住了就是记住了。人生其实有太多的偶然。比如,我必然来到青海湖?必然在这一天?必然在这种场合?

 

  我又想,今天这一小点遗憾,算得了什么啊?人生着实有太多的遗憾。有时,甚至悲剧发生,竟是无可奈何,难以避免!

 

  雨后斜阳,慢慢向群山后面堕落。暮色沉重,思绪万千……

 

  这片位于日月山下、湖水半咸半淡、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的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我这个万里之外的南方人早在读小学时就略知一二了。不过,毕竟是地图上的见识,并不实在。现在面对着,感觉该实在了吧?也不。你可以形容它宛如一颗硕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青海高原之上。你还会对照导游图上许多赞美它的话: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群峰环绕,雪山倒影,水中游鱼欢跃,湖上鸥鸟翱翔,湖滨水草丰美,环湖农田如画……但这些词语堆砌起来,不免流于浅薄。使我震撼的是我获得一个奇特的感觉:茫茫大雨中,海天一色,天地一体,似乎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了,然而人在天下骤然膨大的渺小感触使得一切如梦似幻,可有可无,分外虚空……

 

  我的虚空感觉也许也因此而引起:面对“海心山”,却可望而不可即,所谓望也只不过是放眼看去知道有这么一个神奇的所在罢了。“海心山”位于青海湖湖心偏南。人们指着说,这个小岛面积仅1平方公里,最高处高出湖面约10米,地势平坦,水草茂盛,景色优美,好似仙境, 令人忘返。传说该岛盛产“龙驹”,隋炀帝曾经派人在那里牧马,“以求龙驹”。还传说很早就有人在岛上修行了。

 

  我的虚空感觉甚至来自这一连串的名字:青海湖古代称为“鲜水”、“西海”、“卑禾羌海”;它在蒙语中叫“库库 诺尔”,藏语叫“错温波”,皆为“青色的海”之意。这一连串的名字,蕴含着多么巨大的历史积沉,透露着何其丰富多采的民族文化。这个以其罕见于世的魅力展 现在海拔3200米、比泰山顶峰还高一倍的青海高原上的“青色的海”,还被人们以“仙海”称之。

 

  因此,祭“仙海”成了年年祭山祭水的主要活动。过去历代皇帝在京都设坛祭奠,称为“遥祭”,雍正初年改为临湖 “近祭”,现在祭奠则成了老百姓自己的节日,体现当地民族的情怀和愿望。民俗专家石葵先生告诉我们:从千百年来祭礼习俗演变的轨迹来看,人们对天、地、 山、林、河、湖、海的自然崇拜是一条纵向主线,被附加了“君权神授”、“四海会同”的意义。由人(作为统治者的人)授权给神,再由神回馈给人……到了二十世纪的80年代,祭祀活动已转向了宗教,转向了民间,剥去了遥祭时代和近祭时代伪装在神祗上面的政治华衮,恢复了自然崇拜的本来面目。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的更新,科学的昌明,思维的飞跃,人们从自然崇拜的娱神、敬神的活动中,加进了自娱、自主的生活内容,把对神祗的祭祀变成了载体,最后坐在了主宾席上,人们自我蜕变成为神祗成为上帝,即是娱乐的表演者,又是真正的欣赏者。由此,人完成了自身的独立人格。

 

  在“人定胜天”的无神论者看来,这是一段不错的言说。

 

  但是,人真的已经完成了自身的独立人格?所谓“人的自身的独立人格”的真正的、完全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天旋地转,沧海桑田,人类的确经历了多少变迁啊。我的虚空感觉慢慢升华为对时空,对历史,对逝者来者,时而清晰时而迷糊的追问。

[责任编辑:语燃]
收藏|分享 分享到:



最新文章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