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那利黑蛎鹬
加那利黑蛎鹬
加那利黑蛎鹬(Haematopus meadewaldoi)是一种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索洛特岛、福特弯图拉岛及其周边小岛上特有的涉禽。
加那利黑蛎鹬最初被认为是非洲黑蛎鹬的亚种,但已证实它们独立的物种。这两种有时都会被认为是欧亚蛎鹬的亚种。虽然自然学者很久以前已知悉加那利黑蛎鹬的存在,但却1913年前一直都误以为是非洲的群族。
描述
加那利黑蛎鹬的大小如非洲黑蛎鹬及欧亚蛎鹬般,长40-45厘米,估计重600-800克,雌鸟较重。雄鸟的喙长7-8厘米,雌鸟的喙明显较长。它们的脚长5厘米,翼长25-26.5厘米,雄鸟的翼较长。
加那利黑蛎鹬的外表极像非洲黑蛎鹬,就算将两者放在手上也很难分辨。加那利黑蛎鹬的喙稍长及翼较短,而非洲黑蛎鹬则不会在安哥拉洛比托北部出现。加那利黑蛎鹬整体呈黑色有光泽,翼底的飞羽底呈白色。它们的喙横向扁平,尖端圆顿,眼睛上有一窄环,瞳孔呈红橙色,脚及脚掌呈深粉红色,爪呈象牙色。它们没有拇趾,第二趾及第三趾之间有细小的蹼。
雄性及雌性加那利黑蛎鹬在颜色上没有分别。雏鸟不明,可能有较深色的部份及一些灰色的绒毛。初出羽毛的雏鸟颜色同样不明,估计一般都是呈灰褐色,有深色的斑纹作为伪装之用。从它们生活于黑漆漆的熔岩环境下,它们可能都是黑漆漆的及布满灰尘。
习性
加那利黑蛎鹬不是候鸟,全年也会留在其栖息地,甚至不会因繁殖或走失而离开加那利群岛的东部岛屿。有关它们生态的资料并不充足及很多都是二手或从环境估计而来的。虽然只是推测,这些资料都应与蛎鹬的生物学一致,而没有太多的变量。它们显而易见,很多当地人都认识它们,并替它们取了当地的名字。
加那利黑蛎鹬似乎喜欢生活在岩岸边而多于沙滩,因为它们的食物多不在沙滩的环境。它们主要是吃细小软体动物及甲壳动物、尤其是冈蒂氏笠螺、胡椒笠螺及瓷笠螺等帽贝,都是它们喜欢的食物。
加那利黑蛎鹬的叫声是重复的叽叽声,而警报信号则是哔哔声。它们在繁殖季节都是有领土的,但平时则小群的没有定居的。
繁殖
加那利黑蛎鹬不会筑巢,但会在海床生蛋。它们会选择最空旷的地方生蛋,如峡谷口。但是研究人员从没有发现它们的蛋或巢。它们有很独特的示爱方式:两或三只雄鸟会一起跳舞,藉以表示自己的优越。一旦雌鸟选择了配偶,它们就会一生维系一夫一妻制。它们一胎可能会生只有一只蛋。很多时见它们都是三只一起,但从未有更多集合在一起。它们的蛋可能像其近亲般都有伪装功能,颜色可能呈深灰褐色,有黑色、深灰色或深紫色的斑点。蛋平均可能有6 x 4厘米的大小。
加那利黑蛎鹬的繁殖季节不明,但从其示爱时的环境来推测,估计约于4月开始。它们的孵化期约需30日或更少的23日,雏鸟约需35日来长出羽毛。它们可能于6月在较多同类的区域开始聚居。雌鸟可能要3年时间才达至性成熟,而雄鸟则要4年。估计它们可能也很长寿,可以活到20-30岁。它们可能会在繁殖季节后会换羽。
加那利黑蛎鹬最后的标本于1913年被采集到,经历了19世纪的衰减后,根据当地的渔民及灯塔守卫,它们约于1940年开始消失。它们最先于20世纪初在兰索洛特岛消失,与加那利群岛灭绝事件的模式相似。1913年以后,就没有再在周边小岛上见到它们。
加那利黑蛎鹬已被认为已经灭绝。于1956年至1957年间及1980年代末所进行的大型搜寻都没有发现它们生存的证据。
于1970年及1975年在塞内加尔海岸见到有三只黑色的蛎鹬,但应不是加那利黑蛎鹬,因它们从不离开加那利群岛,且有可能是患上黑变病的欧亚蛎鹬。在特内里费岛上有两个较近似的纪录,分别于1965年或1968年在克鲁斯港及于1981年在埃尔梅达诺,这可能是细少生活于其他海岛的群族一直留存至今。
过份捕获潮间带的无脊椎动物及人类的骚扰可能是令加那利黑蛎鹬衰落的主因,而被大家鼠及猫的掠食亦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再者,有指它们的蛋美味可口,故亦可能有过份的采集。虽然蛎鹬属一般会将一胎的第一只蛋放在当眼位置,让掠食者吃,并重新产下另一颗蛋,但是加那利黑蛎鹬每胎只有一只蛋,采集它们的蛋会造成严重影响。成鸟在冬天也会被射杀来腌制成一种食物。另外,农业的发展造成兰索洛特岛的沙漠化亦对它们这成影响,但直接影响情况不明。气候的变化造成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的生活压力亦可能是因素之一。
现时共有4只加那利黑蛎鹬的标本,3个存放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及1个存放在利物浦世界博物馆。模式标本 BMNH 1905.12.22.323是一只于1888年或1889年在绛达尔射杀的雌鸟。翌年,一对加那利黑蛎鹬在格拉西奥萨岛被射杀。最后的标本即存放在利物浦的雄鸟标本,是于1913年射杀的。于1852年在近绛达尔采集得的标本则不知所终。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