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空间:古县衙的廉政文化
文 / 马承钧2014-1-10 13:22 参与:2753 评论:0 小 中 大 繁体
内地有不少古县衙对外开放,游历其间,随处可见醒目的楹联,内容多含警示警戒之义,成为古衙一大亮点,今天这些别具深意的箴言仍能触动心灵。
郑州南行40公里是新密市,新密老县城有个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密县县衙。古县衙南北长220米, 东西宽110米,占地38亩。照壁、大门、仪门、戒石坊、月台、大堂、二堂、三堂、大仙楼、后花园等由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开,形成九层五进院落,另有东西花厅、八班九房和县监狱。据介绍,该县衙始建于隋大业十二年(616),为五品县衙,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已有1400余年。元时曾毁于战火,明洪武三年(1370)于原址复建,凸显明代建筑风格。
浏览于密县古县衙,笔者时时被其廉政文化所震撼。
仪门前有两个莲花池,四周有石雕栏杆,池内漂满莲蓬。导游说:“你们来晚了,如果七八月份来,这莲池荷花盛开,清香宜人勒!”我想,莲池与“廉耻”谐音,古人在县衙前修建莲池,当有为官要清正廉洁、“出污泥而不染”之意吧!
密县县衙内有一戒石坊,正面镌“公生明”三字,为《荀子•不苟》中名言;背面刻宋太宗赵匡义钦定、大书法家黄庭坚题写的十六字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彰显了公正廉明、执政为民的理念。走近大堂,有“清、慎、勤”三块匾额, 两旁楹联云:“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读之发人深省,如今这里已是新密市“廉政教育警示基地”。
笔者去过著名的江西浮梁古县衙。浮梁县隶属景德镇市,县衙号称“江南第一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五品县衙之一。其深厚的人文渊源和一幅幅底蕴深邃的楹联,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如:“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视民如伤浮邑苍生皆我子,修己以敬东林前辈是吾师”,体现了民惟邦本、仁爱惠民的“民本”思想;“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惟重罚疑惟轻。”、“法合理与情倘能三字兼收广无冤狱,清须勤且慎莫谓一钱不要便是好官”,告诫官员要清正廉明、秉公执法....读这样的楹联,谁都会感叹古贤的廉政意识,难怪2009年浮梁古县衙被定为江西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我也游览过“三晋第一署”--山西省榆次县衙。榆次县衙始建于宋代,分5堂26院,保存很好,计有县 丞院、钱税院、巡捕厅院、主簿院、典史院、寅宾馆院、三班院、牢房院等等,堪称中国衙门文化活标本。一进大门,我就被门柱两边的楹联拽住眼球:“居官当思尽其天职,为政尤贵合乎民心”;转身看,背面还有一联“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存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读之心头一热。仪门两旁楹联是:“好学近知力行近仁知耻近勇,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背面为“官有典常任一日则尽一日之心况兼地广事繁敢不夙兴夜寐?民供正课宽几分则受几分之惠纵使时丰岁稔常如怨暑恣寒”,字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片冰心在玉壶”了!
笔者曾三次到访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的河南内乡县衙,它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之誉。内乡县衙的楹联早已闻名天下,2008年该县就被中国楹联学会推举为“中国楹联文化县”,对从政为官之道有精准的阐释,号称“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如二堂屏门“天理、国法、人情”匾额,县丞衙对联“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主簿衙对联“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等等,都鞭辟入里、发人深省,数百年来广为传颂,更被各地县衙竞相仿效奉为圭臬。
内乡县衙最被人称道者当属三堂名联了--其曰:“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 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此联核心是正确对待仕途:既要淡化“官念”,别把官位看得太重,又要强化“官念”--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句“自己也是百姓”,更揭示了当官者来自百姓、百姓才是衣食父母、为官者必须增强群众观念这一普世真理。它以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辨证关系,更提醒各级官员应常怀律己之心、常思为政之德,难怪许多游客不由自主掏出笔来将其抄下,作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座右铭。
此联为康熙十九年内乡知县高以永撰写。史料记载,高以永(1631-1694)字子修,浙江嘉兴人, 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少学于施博一,以躬行为主”。康熙十一年(1672)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调任内乡知县,兼管镇平、淅川两县事务,开清代内乡知县任职九年之先河。二十七年(1688)升任直隶省安州(今河北保定)知州并兼新安县事。三十一年(1692)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仅一年余,因操劳政务病卒于官邸,时年63岁。
据记载,高以永为官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在内乡、安州、户部任内均有极好政声。清康熙《内乡县志》称 “离任内乡时,百姓扳道挽留,甚而有追送数百里者”、内乡百姓为其立“德政”、“去思”两通石碑云云。《安州志》称其“安州五载惠政卓著”、“严于律己清 苦过人”,“人品官德万民敬仰矣”。《嘉兴县志》说高以永不啻是勤政廉政之吏,还是一位诗人,身后留有《高户部诗集》一本,嘉兴《竹林八圩志》收录他一生 诗作数百篇,云“作诗撰联流芳后世”。
走进县衙、诵读楹联,透过岁月的尘埃,我们不难发现历史的回声和人性的光芒,它们的内涵已升华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这些饱蘸沧桑的“镇衙之宝”中,不难体察它们告诫官员“在其位谋其政”、事事心系百姓和整肃官场作风的良苦用心,虽然初衷是封建官僚机制为维护其统治体制的。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今天,这些格言仍不乏教育和警示意义,极具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价值。
收藏|分享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