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这一次不要低估游客意志

    2013年04月17日
    凤凰这一次没有涅槃,而是变成了人人喊打的鸡。围起城门“捆绑消费”的霸道做法,激起了普遍的反感。近年来,过度商业化的凤凰古城本就为舆论所诟病,进一步透支古城资源关门收费的做法,让公众不满到了极点。
  • 驴友,应该在“友”字上下功夫

    2013年04月08日
    “驴友”这词异常火爆,吊足了人们胃口,并纷纷加入这一行列。但人们往往只关注“驴”字,以为只有与众不同方能与其匹配。可是现在稍有点名气的山,就被相关部门开发并修好平整的道路,毫无挑战可言。于是乎,这些不喜走寻常路的人另辟它途,危险也就随之而来。
  • 自行车正在塑造西方的生活时尚

    2013年03月04日
    自行车近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大盛,媒体一直将之描述为一个都市现象。自行车经济,跟着这种新的生活时尚崛起。要知道,自行车虽然看似简单,却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一个“后汽车时代”正在来临。自行车将重新塑造西方发达社会的生活和时尚。
  • 世界各国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2013年02月23日
    带薪休假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职工休假制度,在欧美和亚洲部分国家推广已有三四十年历史。这种制度建立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又是劳工抗争、劳资协商的成果,也是社会民主、国家法治的体现。
  • 户外运动需从政策上改变现状 不能等同自助旅行

    2013年04月12日
    登山户外运动作为一项新型的融体育、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运动项目,近些年在上海得到了广大市民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接受和追捧。但是伴随登山户外运动的飞速发展,如管理归口不明、相应法规滞后、事故频发、隐患重重等相关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中国客扛着中国形象 不应是暴发户形象

    2013年04月07日
    美国《侨报》6日发表社论说,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展现给海外的形象,不应是暴发户、不文明。而应一言一语、举手投足间,都传递出谦虚、礼貌、仁义、文明等等传统品德。
  • td海南旅游为何乱象难止 走访旅游一探究竟

    海南旅游为何乱象难止 走访旅游一探究竟

    2013年03月03日
    从2012年春节的“宰客门”,到安徽老人因遭遇旅游陷阱给海南省长写投诉信,再到本次的导游高回扣事件,海南旅游业好似“乱象难止”。问题出在哪?记者走访导游、旅行社、旅游协会及旅游管理专家,一探究竟。
  • 恋上旅途的初衷:改变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

    2013年02月02日
    去年圣诞节期间我收到一年多前在古巴认识的民宿老板夫妇寄来的信,信里除了叙述他们还健康外也带来了房屋被飓风摧毁的坏消息。那个当时彻夜长谈的可爱小花园全毁了,屋顶也被吹走了,一切都在重建中……在惆怅中我回忆起一年前的往事。
  • 户外运动嗅到的不仅是花香还有钱味

    2013年04月12日
    又到春暖花开时,户外运动的爱好者们纷纷背起行囊约好“驴友”,开始了充满欢乐的登山之旅。然而,那山还是那山,那水还是那水,老“驴友”们渐渐感觉,户外运动逐渐走了味儿。
  • td米库米国家公园成世界最环保的动物乐园

    米库米国家公园成世界最环保的动物乐园

    2013年04月07日
    前者是动物迁徙的地方,而后者则是人类迁徙的地方。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动物在坦桑尼亚塞林盖蒂国家公园和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之间往返迁徙,寻觅食物,场面十分壮观。
  • 世界遗产是荣誉更是责任

    2013年03月02日
    文化遗产,本质上是人的遗产。实际上,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国家文物局,所采取的黄牌和除名机制,在根本上也是希望杜绝人为层面对遗产的破坏。从这一点上说,世界遗产存在的意义就更为深远,因为它是一种历史道德的塑造,也是一种对人的行为的理性约束。
  • td“裸辞旅行”受年轻人追捧 专家提醒莫追风

    “裸辞旅行”受年轻人追捧 专家提醒莫追风

    2012年11月14日
    辞掉工作去旅行,这看起来似乎很疯狂。然而,就是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在“80后”“90后”的年轻人中间开始悄然流行,并赋予它一个个性十足的名字“裸辞旅行”。不计后果去旅行,被许多年轻人认为是一种张扬个性、证明勇气、体验生活的时尚行为。
  • 低碳时尚:“骑行风”,别只是一阵风

    2013年04月09日
    低碳出行,一个我们并不陌生的字眼。几乎是每每提及交通问题及环境污染时就会顺带出来的名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步行及骑车的建议被一再提起。一次、两次、更多次,一辆、两辆、无数辆,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久违了的 "骑行风",很亲切,也很清新。
  • 资深人士谈户外 探险应先学会敬畏自然

    2013年04月04日
    探险应以对自然的敬畏为前提,应该基于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考,还有对风险最大限度的防范。须知,生命尽管是属于个人的,但轻率地挥霍是不道德的。
  • "到此一游"几时休 别让礼仪成为木乃伊

    2013年03月01日
    “到此一游”的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演变成无数人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的?公共场所中的行为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从古老的“题壁诗”到记忆中的“大字报”,从名胜古迹到公园广场,再到普通民居,国人热衷于在任何地方留下自己的印迹,究竟是一种传统,还是不良的公共行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