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橙额鹦鹉

橙额鹦鹉

时间:2014-8-24 16:44|查看:942|评论:0|字体: 繁体

橙额鹦鹉

 

橙额鹦鹉(学名:Cyanoramphus malherbi),新西兰特有的小型鹦鹉。其名字易与中美洲的橙额鹦哥(Aratinga canicularis)相混淆,但此种在IUCN红色名录内列为极危物种,估计野外个体总数不多于50头。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橙额鹦鹉被认为是分布较广的黄额鹦鹉(Cyanoramphus auriceps)的一个亚种,但近年的研究已证明此鸟为一独立品种。目前生活在新西兰南岛的假山毛榉(Nothofagus)林内,虽然它们在人类登录前可能有更多样的栖息地。原生林的大量砍伐导致它们失去筑巢的地方,过度放牧使赖以为食的矮灌木林消失殆尽,外来物种如老鼠、白鼬及猫等也往往威胁到它们的性命。

 

橙额鹦鹉

 

外形特征

 

橙额鹦鹉与同种形态的鸟所拥有的黄颜色都非常饱满和鲜艳。约在28厘米左右,鸟体为绿色;胸部、腹部、翅膀内侧覆羽均为黄绿色;前额有一小块红色延伸到眼睛附近;头顶为金黄色;背后下方两侧均带有红羽;翅膀飞形羽外侧为蓝紫色;鸟喙为浅蓝灰色,尖端黑色;虹膜红色。幼鸟前额的斑纹颜色较深;虹膜浅\红棕色。同一种颜色的 鹦鹉雌鸟略小,头部和鸟喙也略显狭窄,雌鸟和幼鸟相比雄鸟颜色略浅。

 

栖息环境

 

黄额鹦鹉主要栖息于各种高度的森林,尤其是幅员较为广泛的森林地区;岛上的灌木丛林地;偶尔也会前往果园和农耕区。在繁殖季大多成对或是组成小群体于树木最外侧的枝干上活动;因为要提防小型的掠食者,一般不常到地面活动;在一些比较没有天敌或是掠食者活动的岛上才会到地面上来觅食;大多一整年都会待在筑巢地点的树木附近,戒心并不重,可以在有限的距离内接近。叫声和 红额鹦鹉(Red-fronTED Parakeet)十分类似。

 

生活习性

 

这些有着饱满的浓黄色额头的鹦鹉是新西兰特有的种类。在新西兰本土和岛屿的北边南边和奥兰岛及400公里外的stewart岛均有分布。它们喜欢在森林密处高高的枝叶上聚集,互相擦洗羽毛。在这些地区黄额鹦鹉的分布还是比较稠密的。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鹦鹉也稀少起来,在新西兰的查塔姆岛(chatham)已不常见了,只有在岛的深处才能寻找到其踪影。

 

在野外自然界中没有大的种群,以极少的家庭式成员在一起生活,通常集聚在树林中,有时栖息在树洞里。以种子、水果和昆虫为主要食物。

 

繁殖方式

 

在野外,通常筑巢于树洞中或在有苔藓的地面上,用羽毛、杂草絮窝,每次下5至9枚鸟卵,亲鸟喂养期为20天左右。

 

人工养殖:用一个3.6米长×0.9米宽×1.8米高的木箱,另外要有一块空地提供给亲鸟作为活动空间。小鸟出壳后要将雄鸟和幼鸟分开,雄鸟有杀子行为。人式喂养这种鹦鹉不是很困难,一些混合的植物种子、苹果、梨、葡萄都可以作为它们的食物。

 

在饲养时要进行鸟的种类甄别,将有橙额的单独饲养,以免杂化。


 
Cyanoramphus属的鹦鹉在人类的干涉和保育下繁殖很有成效,1958年在保护区仅有的103只 红冠鹦鹉仅仅六年时间,数量就上升到2500只。而橙额鹦鹉和黄冠鹦鹉要少一些。

 

种群现状

 

由于鼠类和白鼬的增加,南岛范围内的人口数量迅速下降,总数量远低于2000年以前的水平。在两个岛屿上成功的推动了保育措施,种群数量升至约450只,但它在垩白岛200多只仍不确定,毛德岛已经成功地繁殖后代,因此可以被归类为成熟个体。成熟个体数保留为50-249只。

 

橙额鹦鹉是高度濒危物种,2009年在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山谷只发现了三只野生橙额鹦鹉。在阿瑟斯的山谷国家公园、胡鲁努伊谷豪顿国家公园和保尔特河谷湖萨姆纳森林公园。至2009年估计两处共有400只。这些鸟类种群处于自然保护组织(DoC)的监测和保护中。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