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

西藏千途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行者物语 > 名词释义 > 生态名词 > 恐惧管理理论

恐惧管理理论

2014-9-23 17:54|查看:2237|评论:0|字体: 繁体

恐惧管理理论

 

恐惧管理理论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三位心理学家共同提出的著名理论——恐惧管理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对死亡的恐惧心理,为了缓解这一恐惧,人们创立了文化世界观,即每个人是这个有意义的世界中有价值的一员。该理论提出后曾受到多方质疑,如今(2012年5月)证实这一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理论创立

 

1984年,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的三位心理学家杰夫·格林伯格(Jeff Greenberg)、谢尔顿·所罗门(Sheldon Solomon)和汤姆·匹茨辛斯基(Tom Pyszczynski)共同提出了一个著名理论,即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TMT),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每个人都有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并且为了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人们创立了文化世界观,这种文化世界观可以使人们感觉象征性的超越死亡,而文化价值观则可以给人提供一种感觉,即每个人是这个有意义的世界中有价值的一员。他们的理论提出之后,曾受到很大的质疑,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就人类的死亡心理展开研究,科学家逐渐发现,这一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基本观点

 

理论基础

 

恐惧管理理论认为自尊是一种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感受,即人们对自己的生命意义感和价值感的体会。自尊的作用是保护人们免受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死亡的恐惧所带来的焦虑。自尊获得的途径有二:

 

(1)相信自己所持有的文化世界观的正确性;

 

(2)相信自己所遵守的价值标准是文化世界观的一部分。

 

从第一个途径人们可以获得意义感,因为文化世界观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只有“正确的”文化世界观才能赋予我们存在的意义;从第二个途径中人们可以获得价值感,因为对这种已经内化了的价值标准遵守程度的评价,反映了个体价值和价值标准体系的关系。遵守程度越高,两者之间关系越紧密,个体的价值感也就越高。

 

两个假说

 

在此基础上,TMT提出,人类需要自尊是因为自尊的自我调节机制所提供的弹性空间,能够说明我们缓解焦虑。当自尊强大时,焦虑得到缓解,个体能正常地生活,有效地行动;当自尊弱小或受到挑战时,个体担心可能会“泄漏”内心的恐惧从而引发种种防御行为,并通过各种补偿性的行为提升自我价值感。这就是TMT的第一个基本假设“焦虑缓冲假说(TheAnxiety Buffer Hypothesis)”。

 

同时,TMT进一步指出,人们追求自尊不仅仅是为了摆脱他们所正在经历的焦虑,更是为了逃避那种天生的对死亡必然性的认识所带来的焦虑。即使人们此时此刻并没有思考有关死亡和永恒的问题,对自尊的追寻依然在继续,因为人们早已在潜意识中预见到了其最终的命运—死亡,由此引发了TMT另一个重要假设“死亡提醒假说(MortalitySalience Hypothesis)”。

 

理论优化

 

在恐惧管理理论提出之前,科学家针对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和恐惧管理方面的研究都存在一个基础缺陷,即缺乏对照组。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心理感知从未消失,因而科学家也无法确定,如果实验对象被告知同死亡相关的讯息时,他们的信仰和日常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此外,人类的大脑在应对死亡心理时,神经活动也会发生变化,而文化生活和日常活动则会将这一变化进一步放大。这一谜团一直困扰着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科学家。

 

1989年,为解决这一谜团,这三位心理学家,即格林伯格、谢尔顿和汤姆又对恐惧管理理论进行了合理优化,他们提出了一种更为简单的假说,那就是对于死亡威胁,存在一种全球皆准的基础认知,并且随后就这一假说进行了各种论证。

 

人类发展与恐惧管理

 

1. 0-1岁

 

对死亡并没有完整的认知;

 

对恐惧孤独(死)产生的借口;

 

2. 婴儿期

 

明白“乖”与“满足需要、减少焦虑”的关系;

 

基于与别人的互动建立自我形象;

 

3. 孩童期

 

从父母(照顾者)学习文化标准及信仰;

 

文化提供了人“意义、稳定及持久性”;

 

建立“乖”(满足文化要求)及减少焦虑之关系。

 

解决难题

 

在恐惧管理理论的引导下,科学家已经实施了几百次调查研究,发现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担忧会影响到包括信仰和行为在内的很多方面,例如在不好的方面,会让人类产生偏见、产生群体性冲突,甚至是产生恐怖主义和侵略性行动等等;而在好的方面,可让人追求更高的成就、在艺术领域和创造性领域做出更多贡献等等;在个人方面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体态行为、生活习惯等等;在社会方面,会影响到市场变化、消费主义和环境保护主义等等。可以说,同人类相关的各个方面,无论大小,都会受到影响。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在自己的的小说里曾这样描述一个人物特征:每个平静理性的人,在他们的身体里都藏有另外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对死亡充满恐惧。这种描述同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核心正好吻合。恐惧管理理论希望通过研究来搞清楚,为何大多数人的第二个自我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会藏起来。研究表明,人们一旦想到同死亡相关的事物,往往都希望尽快把这些想法抛出脑袋,并且通常都是通过自己说服自己的方式来解决。

 

产生影响

 

格林伯格认为,恐惧管理理论帮助人们拓宽了视野,对于文化、宗教、担忧、人类的行为特征等方面在整个社会进程当中的角色和定位进行了理论化分析。不过,恐惧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它让人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而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也可以利用这套理论来提升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并且以此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相关报道

 

学界认可恐惧管理理论:对死亡恐惧促使社会进步

 

恐惧管理理论曾受到很大的质疑,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就人类的死亡心理展开研究,科学家逐渐发现,这一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恐惧管理理论曾受到很大的质疑,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就人类的死亡心理展开研究,科学家逐渐发现,这一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1984年,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的三位心理学家杰夫·格林伯格(Jeff Greenberg)、谢尔顿·所罗门(Sheldon Solomon)和汤姆·匹茨辛斯基(Tom Pyszczynski)共同提出了一个著名理论,即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每个人都有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并且为了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人们创立了文化世界观,这种文化世界观可以使人们感觉象征性的超越死亡,而文化价值观则可以给人提供一种感觉,即每个人是这个有意义的世界中有价值的一员。他们的理论提出之后,曾受到很大的质疑,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就人类的死亡心理展开研究,科学家逐渐发现,这一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在恐惧管理理论提出之前,科学家针对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和恐惧管理方面的研究都存在一个基础缺陷,即缺乏对照组。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心理感知从未消失,因而科学家也无法确定,如果实验对象被告知同死亡相关的讯息时,他们的信仰和日常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此外,人类的大脑在应对死亡心理时,神经活动也会发生变化,而文化生活和日常活动则会将这一变化进一步放大。这一谜团一直困扰着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科学家。

 

1989年,为解决这一谜团,这三位心理学家,即格林伯格、谢尔顿和汤姆又对恐惧管理理论进行了合理优化,他们提出了一种更为简单的假说,那就是对于死亡威胁,存在一种全球皆准的基础认知,并且随后就这一假说进行了各种论证。

 

几十年来,就这一学术问题,科学界陆续出版发表了数百份相关研究论文,结果显示,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会影响到各个方面,在意识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时,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对事物的看法;而没有意识到不可避免死亡时,则对事物的看法变化不大。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三位心理学家最早提出的恐惧管理理论:对死亡的恐惧占据了我们主要思维和行为的中心进程,我们的意识进化出一种压制这种恐惧的机制,这也是我们建立社会,创立文化观、世界观,以及我们看待自己和如何待人的根本。

 

近期,恐惧管理理论的提出者之一—格林伯格接受了美国《大西洋月刊》的采访,就他们提出的理论进行了详细解释,回忆了早期阶段他们曾做过的相关论证实验,并且就理论精神进行了解答。

 

研究初衷

 

1980年,格林伯格、谢尔顿和汤姆还在堪萨斯大学读心理学研究生时期,他们就意识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过于狭窄,仅仅试图去解决为何事情会这样,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怎样产生影响之类的问题。当时心理学的主流研究方式和教育方法还主要是靠感知图解和启发探索式的信息加工来进行,但他们三个人从小生长在工薪家庭,深切体会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他们的亲朋好友在宗教信仰、种族认知、职业认知等各方面都有较强的个体观念,并不是像实验室里那些教条规定那么死板。因此当时他们就决定,在做研究时要跳出实验室这个框架,专注于研究在真实世界里,有哪些思想动机会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带来哪些影响。

 

在提出恐惧管理理论之后,他们的想法就更加直接具体了,那就是要找到论证这条理论的最有效方法。这个理论的提出,综合了历史上众多哲学家的观点,是论证死亡恐惧和世界观文化观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的一种正式表述。恐惧管理理论的基础是:每个人都有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并且为了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人们创立了文化信仰,这种文化信仰可以使人们感觉象征性的超越死亡,即在肉体消亡之后,人的精神仍然能够存在于世。此外,如果有人阻挠他人去追求这种信仰,通常受阻者会奋起反抗。

 

恐惧管理理论的深入阐述

 

在提出恐惧管理理论之初,这三位心理学家发现了两个同人类有关的现象,一个是出于保命的目的,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都演化出了很多共有的生物系统,其中就包括,无论是人类还是哺乳动物,在面临死亡威胁即将来临的瞬间,都表现出反抗、逃避或者是装死的本能反应,而人类往往在这过程中还伴随有主观恐惧感;第二个现象是,就成年人类而言,即使他们的价值观很符合文化世界观的标准,并且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但仍会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进而由此产生焦虑感,无法避免的对死亡产生恐惧,而这点同其他哺乳动物是不一样的。人类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一直活下去,但另一方面却明白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死亡对于他们而言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这种想法是可怕的。因而,人类的意识进化出一种压制这种恐惧的机制,这也是人类建立社会,以及如何看待自己和如何待人的根本。

 

人类的祖先在意识到这种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之后,便进化出宗教或者其他信仰系统来让他们自身保持镇定。无一例外的是,无论是何种宗教或者信仰,它们都会表明,死亡并不是人类的最终归宿,并且会借助传说或者典故来将世界描绘成一个充满意义,充满希望的美好家园。直到现代社会,这种世界观和文化观才为人死后的形式赋予了一个新的名称,即灵魂,但同时,人类还学会了以纪念自我的形式将永生的象征传承下去,例如英雄事迹、生前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建造纪念碑等等。

 

这些做法都对人类文化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它们为无形的永生模式赋予了文字和象征意义。这种发展过程同儿童的成长过程非常类似,都能够从心理上让人类觉得安全。人类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安全感来自于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小孩子1岁之前,父母在他们眼里是无所不能的,他们看见的整个世界也都是美好的。但随着小孩子慢慢自主产生感知能力,他们就会发现,同黑暗、怪物等事物带给自己的恐惧相比,死亡所带来的恐惧威胁才是最具分量的,父母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已经无法抑制死亡恐惧的负面影响力,于是,他们会去寻找文化或者社会性事物来为自己提供支撑,例如宗教信仰、国家概念以及文化理念等等。这种社会融合给了成年人心理安全感,尽管实际上他们心里也清楚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但人类对社会观的信念和对自我价值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这种恐惧感。

 

恐惧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这三位心理学家还在读研时期就发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人类似乎会刻意强调保护自我,并且容易对外部群体产生排斥行为,但却一直未能有科学家能够对此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于是,这三位心理学家就开始以解决这个问题为初衷,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寻找答案。他们发现,由人类学家厄尼斯特·贝克尔(Ernest Becker)所撰写的一本名为《否定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的书能够给他们以启迪。他们想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人类花费这么大的能量去支撑自己的自信心,保护自己不受其他人的攻击;为什么人类在世界观上投入这么多的信念,例如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等等,贝克尔似乎给出了答案:他认为存在着某种机制,而人类是通过抵制对死亡的恐惧来保护自身。随后,这三位心理学家又阅读了贝克尔的其他著作,最后决定将所有问题的答案简单公式化,这就是恐惧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在对恐惧管理理论假说进行评估的时候,这三位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人类都希望自己能够永生,但同时,他们也都知道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因而,所有有感知能力的人类都会对死亡感到恐惧,并且必须找到办法来应对这种恐惧。但要知道,这种恐惧是一直持续的,因而研究人员应该如何进行测试实验,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三位心理学家正在为这个问题犯愁的时候,格林伯格指导的一位低年级研究生正好要做一项同司法审讯相关的研究。这个学生告诉格林伯格,为了让更多的法官参与到这项调查当中来,自己正同一个市法院的法官约会,让他把自己的同事和下属都安排到调查中来。格林伯格猛然想到,法官通过打击犯罪来维护这个社会的世界观和文化观,那么如果他们在面临死亡恐惧的时候,会不会对那些破坏世界观和文化观的行为做出更为严厉的打击?

 

这三位心理学家所做的第一个实验就是测试如果人们知道自己即将死去,是不是会影响他们以后的行为,进而干扰他们的世界观。为此,他们询问了一些地方法官,第一组法官假设他们知道自己即将死去,同时他们不得不监禁一个假定卖淫的妇女,并且最后让她被保释。研究人员让他们写下他们临死时可能想到的一些话,和他们对这个过程的感触。第二组法官也一样面临着这个假想的卖淫女案子,但不用假想他们自己的死期将至。研究结果显而易见发现,第一组的平均保释金为455美圆,而对照组仅为50美圆。考虑到死显然使这些法官更不能原谅那些不符合他们世界观的行为。

 

随后又有科学家做了类似的对比试验,结果都是一致的。这一现象说明,人类在考虑到死亡威胁的时候,往往会对那些破坏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行为做出更为激烈的抨击举动。如果以恐惧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看,说明在解决偏见以及群体性冲突事件的时候,恐惧管理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恐惧管理理论解决了哪些难题

 

在恐惧管理理论的引导下,科学家已经实施了几百次调查研究,发现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担忧会影响到包括信仰和行为在内的很多方面,例如在不好的方面,会让人类产生偏见、产生群体性冲突,甚至是产生恐怖主义和侵略性行动等等;而在好的方面,可让人追求更高的成就、在艺术领域和创造性领域做出更多贡献等等;在个人方面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体态行为、生活习惯等等;在社会方面,会影响到市场变化、消费主义和环境保护主义等等。可以说,同人类相关的各个方面,无论大小,都会受到影响。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在自己的的小说里曾这样描述一个人物特征:每个平静理性的人,在他们的身体里都藏有另外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对死亡充满恐惧。这种描述同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核心正好吻合。恐惧管理理论希望通过研究来搞清楚,为何大多数人的第二个自我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会藏起来。研究表明,人们一旦想到同死亡相关的事物,往往都希望尽快把这些想法抛出脑袋,并且通常都是通过自己说服自己的方式来解决。

 

恐惧管理理论产生了何种影响

 

格林伯格表示,恐惧管理理论在刚刚提出之际,似乎在媒体领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心理学学术领域,却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些学者甚至对此强烈反对。在当时,大多数的心理学科学家还是以传统的方式来看待人和科学,并且一般会对较为重要的新理论产生怀疑态度。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刚提出来的时候,也曾遭到大量学者的批判,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的理论和观点才逐渐被主流所接受。

 

格林伯格称,他们在发表恐惧管理理论之后的好几年里,很多人都把他们当怪物一样看待,认为他们是同“死亡打交道的家伙”,平常也都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直到9.11事件之后,一下子美国的爱国情绪高涨,他们的理论才开始受到重视。

 

格林伯格认为,恐惧管理理论帮助人们拓宽了视野,对于文化、宗教、担忧、人类的行为特征等方面在整个社会进程当中的角色和定位进行了理论化分析。不过,恐惧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它让人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而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也可以利用这套理论来提升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并且以此来促进社会的进步。(来源:《大西洋月刊》)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分享到: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扫描二维码加入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公益画报

纪录片

纪录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