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哺乳纲 > 秦岭大熊猫

秦岭大熊猫

时间:2014-12-30 10:10|查看:1753|评论:0|字体: 繁体

秦岭大熊猫

 

秦岭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qinlingensis)是大熊猫现存的两个亚种之一,于1960年代发现,1964年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首次提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方盛国的研究小组于2005年通过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并得到动物分类学权威刊物《美国哺乳动物学杂志》确认。秦岭大熊猫是大熊猫的重要种群,具有独特的分布格局和种群进化史。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特征方面,秦岭大熊猫与四川、甘肃的大熊猫之间有着明显差异,是大熊猫的一个独立亚种,被命名为大熊猫秦岭亚种。

 

秦岭大熊猫分为兴隆岭、太白山、牛尾河、天华山、锦鸡梁、平河梁和青木川7个区域种群,种群数量约273只,仅占四川亚种种群数量的17%。秦岭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347684公顷,潜在栖息地面积258667公顷,涉及我省佛坪、洋县、太白、周至、宁陕、留坝、城固、宁强、凤县9个县21个乡镇。其中洋县、佛坪、太白和周至四县交界处的兴隆岭地区为核心栖息地,局域种群的数量最大。

 

秦岭大熊猫

 

分布

 

秦岭大熊猫主要在海拔1300至3000米的中国陕西省秦岭山系南麓腹地繁衍,中心活动区域为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此延伸至洋县、周至、太白、宁陕、留坝等区域。据2004年完成的中国全国第3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约有273只野生成年大熊猫于秦岭存活。

 

形态

 

秦岭大熊猫与较常见的指名亚种——四川大熊猫(A. m. melanoleuca;包括四川、甘肃繁殖地的大熊猫)于12000年前开始隔绝在不同的分布区,出现各自的进化史和遗传基因上的差异。在遗传学上,秦岭大熊猫的遗传基因更接近原始熊猫,四川大熊猫则进化速度较快。在外形上,秦岭大熊猫有暗棕色胸斑、棕色腹毛,头骨较小而头圆、臼齿较大、吻(鼻梁)短、脸阔、外观好看。这也和四川大熊猫黑色胸斑、白色腹毛,头骨较大而头长、臼齿较小有显著不同。

 

生存困难

 

秦岭大熊猫以箭竹、伞竹为主要食物。它们面对的生存困难,包括来自自然界的竞争,例如野猪群大量繁殖,与大熊猫争食竹笋;外来树种落叶松蚕食竹林生长地、竹树开花等。另外,人类活动例如林场开发也破坏其栖息地。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正建设秦岭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以便进行保育工作。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