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白喉犀鸟

白喉犀鸟

时间:2015-1-4 16:29|查看:1339|评论:0|字体: 繁体

白喉犀鸟

 

白喉犀鸟(学名:Anorrhinus austeni,英文:Austen's Brown Hornbill),犀鸟科凤头犀鸟属,体长约880毫米,成体背部为深棕灰色,腹部为浅棕色;喉部白色,飞翔时可看到翅的末端羽毛和尾尖两边的尾羽为白色。次级飞羽的下半段为淡黄色,羽上有白色和淡黄色斑点。该物种命名为纪念博物学家亨利.哈弗沙姆.戈德温.奥斯汀。近危(IUCN 3.1)

 

白喉犀鸟

 

外形特征

 

白喉犀鸟身长约88厘米。

 

白喉犀鸟成体背部为深棕灰色,腹部为浅棕色;喉部白色,飞翔时可看到翅的末端羽毛和尾尖两边的尾羽为白色。次级飞羽的下半段为淡黄色,羽上有白色和淡黄色斑点。

 

雌鸟的喙为暗棕色,雄鸟则为黄色。

 

白喉犀鸟是小型犀鸟,全长约68cm。从前额基部伸达上嘴脊部前端有一个小型盔突,长83~85mm,约占嘴峰长度的2/3。嘴粗大而笨重,具小的盔突,雄鸟嘴的颜色为黄色,雌鸟嘴的颜色为暗褐色。前额、头顶、枕部为灰褐色,具棕色的羽缘和白色羽轴纹;前额较白,枕部的冠纹为橄榄灰色,具白色纵纹;背部、肩部、腰部和尾上覆羽以及翅膀为暗褐色,尾上覆羽的尖端为棕色,中央尾羽与背部的颜色相同,具有窄的白色尖端,外侧尾羽为黑色,具有铜绿色的光泽和白色尖端。飞羽为黑色,初级飞羽具绿色光泽,内侧的初级飞羽的外的中部为皮黄色,在翅膀上形成皮黄色斑。颏部、喉部和颈侧为白色,其余下体为暗桂皮色。雌鸟盔突较小,侧与背同呈褐色;颏、喉棕褐色;胸、腹部的棕色亦不如雄鸟的鲜亮。虹膜暗褐色,眼周裸露的皮肤为蓝色或淡黄色。脚和趾为黑褐色或角绿色。

 

雌鸟的喙为暗棕色,雄鸟则为黄色。

 

白喉犀鸟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脚和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中,有时也出现于竹林中。

 

生活习性

 

通常栖息于落叶和常绿山林,结小群活动,以水果、蝙蝠、蛇、蜥蜴、蜗牛、蚯蚓和鸟卵为食。

 

为留鸟,常成群活动。群体由数只到数十只都有,但大多为数只的小群;繁殖季节单个或成对活动。栖息在树上。飞翔时常振翅和滑翔交替进行,飞行的速度较为缓慢。以植物果实、种子和嫩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树蛙等动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泰国、越南和中国等地。

 

分布于印度北部、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等地,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

 

白喉犀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粗大树木的天然树洞中。每窝产卵通常3~4枚,偶尔少至2枚和多至5枚。由雌鸟孵卵。孵化期为24天。

 

种群现状

 

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的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境内,1958~1962年考察期间,在热带雨林中常可见到,但种群数量较冠斑犀鸟和双角犀鸟稀少。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2005年,种群数量日趋减少,仅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尚可见少量的种群,估计在每百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大约分布于2~3只。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近危(NT)。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

 

列为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