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中国著名动物 > 淇淇(白鳍豚)

淇淇(白鳍豚)

时间:2015-1-12 07:33|查看:2439|评论:0|字体: 繁体

淇淇(白鳍豚)

 

淇淇(?-2002年7月14日)是人工饲养下生存最长的一只雄性白鱀豚。1980年1月11日在长江交接洞庭湖湖口处被捕获,之后一直饲养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鳍豚馆。它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是人工饲养下生存最长的一头白鱀豚。中国科学家对其做了许多科学研究,在白鱀豚的生物学、生态学、人工饲养、行为学、生物声学、血液学、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其中对淇淇的生物声学的研究,推翻了之前认为淡水豚类不能表达感情的观点。

 

淇淇(白鳍豚)

 

标注:此图为淇淇被饲养在一个封闭式,并带有水循环过滤系统的圆形水泥池中。常年水温控制在23℃至25℃之间。这个水池直径12米、深3.5米,内有三级0.8米宽的弧形台阶。池中心底部有五个圆形的排水孔, 池壁周围有6个进水孔。为了保证淇淇的健康并方便观察,池水透明度保持大于3.5米。

 

淇淇(白鳍豚)

 

标注:此图为淇淇死后制成的标本,现放置在武汉白暨豚馆供游客参观。

 

捕获

 

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鱼县的几位渔民在长江交接洞庭湖湖口处城陵矶捕鱼时发现了一头白鱀豚搁浅在洞庭湖的浅水区。随后他们用他们的渔船堵住浅水区的出口,再用铁钩把这头白鱀豚从水中勾出。捕捞时这头白鱀豚的颈背处被捕鱼船上用来把捕鱼网钓上船的大铁钩意外勾出了两个直径4厘米、深约8厘米、内部连通的大洞,以及多处擦伤。中科院的武汉水生研究所得知消息后,连夜地赶到了现场,并在次日早晨,花费了5小时50分钟的时间,成功地用干运方式把那头受伤的白鱀豚移到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内的池水中。当时测量出此豚的身躯长度为1.47米,身体体重36.5公斤,雄性,中科院的专家们估出它的年龄约为两岁。

 

在捕捞回中科院后一星期内,其颈背处的伤口受到了严重的感染。中科院的专家与北京动物园和同济医院的专家一起,结合中西医药治疗伤口,专门为该豚制作了一个背心用来给豚背伤口处敷上云南白药。四个月后,其伤口愈合并且随即康复。

 

淇淇(白鳍豚)

 

命名

 

白鱀豚恢复健康后不久,时任中科院水生所所长、中国著名鱼类学家、中科院院士的伍献文与时任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的胡鸿钓教授给这头白鱀豚起了个名字——“淇淇”。其含义为三,一则“淇”字代表着此豚的珍奇与稀奇;二则“淇”为三点水旁,适合给水生动物的起名使用;三则“淇”(qí)字与白鳍豚的“鳍”字音同。

 

饲养生活

 

从1992年开始,淇淇被饲养在一个封闭式,并带有水循环过滤系统的圆形水泥池中。常年水温控制在23℃至25℃之间。这个水池直径12米、深3.5米,内有三级0.8米宽的弧形台阶。池中心底部有五个圆形的排水孔,池壁周围有6个进水孔。为了保证淇淇的健康并方便观察,池水透明度保持大于3.5米。

 

来观看淇淇的人们常把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称作“白公馆”。白公馆就从此成为中科院的一大观点。从此中科院开始了对白鱀豚的迁位保护研究与保护工作。

 

在人工饲养下的淇淇生活很有规律,每天的食量是大约10千克鲜鱼。每天接受特定的训练,每月体检一次。平日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之一就是玩游泳圈。

 

1986年,淇淇差不多八岁时,达到了白鱀豚的成熟年龄。身躯体长与体重分别稳定于2.2米与125公斤。每年的5、6月淇淇进入发情期,浅灰色的背部会变得发红,粉红色的生殖器也常常从腹部露出,淇淇就不断地在水池中翻跳。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员因此开始了为淇淇寻找雌白鱀豚作配偶的捕捞工作。

 

寻找配偶

 

1986年3月31日,当时洪湖籍渔民出身的中科院水生所长江白鱀豚考察队副队长万恩权与他带领的由当地渔民组成的长江白鱀豚考察队队员们在中科院水生所高级工程师华元渝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荆州观音洲的长江流域江面上成功地用定点围网的方式成功地捕捉到了一对白鱀豚,一雌一雄。这两头白鱀豚用同样的干运方式迁运至中科院水生所内的室外水池中,作为它们暂时的家。一开始并没有把它们放进白公馆是怕淇淇一时不适应,因为淇淇被捕时年仅两岁,而在白公馆被人工饲养了六年从未“见”(用声纳探听)过另一头白鱀豚。

 

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员随后给它们作了测定,并起了名字。雌的称叫“珍珍”,雄的称叫“连连”,并发现连连是珍珍的父豚。珍珍和连连被搬进中科院水生所后一时不习惯人工饲养的环境,进行了绝食。其中院中的工作者不久便发现珍珍出水呼吸有困难,甚至有几天,它已经没有力气游出水面呼吸了。连连尽管自己也在绝食,却还是用尽力气把珍珍的头托出水面,让它呼吸,以防被憋死。1986年6月14日连连去世。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仅仅活存了76天。

 

珍珍搬进了白公馆内新修成的水池后便开始断断续续地绝食。中科院的专家们用人工灌喂特制的鱼浆来维持珍珍的健康。新修建的水池与淇淇的水池由一面水泥墙隔离,这是因为一开始怕淇淇会不适应珍珍侵犯它的住所。但是在修建珍珍的水池时,中间留了一个足够一头白鱀豚宽长的水渠道。珍珍或淇淇愿意的情况下,可以随时游进另一只白鱀豚的水池。珍珍搬进白公馆的一星期后,发现常常在那条水渠道的开口处游来游去。淇淇也是颇具好奇地在水渠道的另一开口处环绕着。又过了几日,专家们发现珍珍游进了淇淇的水池,淇淇显得有些害怕,躲在一角环绕。这样持续了一星期,珍珍与淇淇逐渐地熟悉起来了。只是当时珍珍在被捕捉时还未性成熟,所以没能怀孕,不过专家们发现珍珍自从进入淇淇的水池中居住后,性特征开始出现了。淇淇与珍珍在次年的发情期,常做过性交,但因珍珍终究未能达到性成熟,所以一直没有怀孕。1988年9月27日珍珍因肺炎不幸死亡。人工饲养了2.5年,它是继淇淇后在人工饲养的迁位保护环境下生存最久的一头白鱀豚。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长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鱀豚。体长2.29米,重约150千克。因为这只白鱀豚年龄较大,比较适合在保护区中自由生活。科学家本想将这只白鱀豚与淇淇配对,但是考虑到淇淇长期生活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已经失去了野外生存能力。因此把只白鱀豚放养在石首自然保护区。1996年6月,长江爆发洪水造成这只白鱀豚触网溺水而死。

 

1999年初,当地的民工在上海市长江口崇明岛西部的海滩上发现了被搁浅的一头体长2米多、体重100多公斤的雌豚。因为那些民工当时不知道这就是中国珍稀的“水中大熊猫”白鱀豚,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长达七日。最终通知了有关部门。第十日,专家们赶到了现场,但因它已七日绝食而导致心力衰竭,用干运的方法刚刚运抵至上海,便不治身亡。

 

水生学家们为淇淇寻找配偶捕到的三只雌兽,均在能够与淇淇在白公馆交配前去世。已经性成熟的淇淇单独在白公馆生存,尤为孤独,据专家们说,它每逢4至6月的发情期,总是“躁动不安,常常用身体撞击池壁。”

 

晚年

 

1996年4月,淇淇因内分泌失调并发感染急性肝炎和糖尿病。它的肝损伤导致它发高血脂、高血糖症。经中外专家的一番救治才得转危为安。1997年春,它又开始了短期的绝食,赵庆中等专家只好给它灌食鱼浆。

 

2002年7月14日早晨6点多钟,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像以往一样地去中科院水生所的白鱀豚馆巡视,看到淇淇在水池中游动,没有什么异常。前一天的工作记录上记载:晚上喂食,进食正常。8:25分,当工作人员再次走进“白公馆”时发现,淇淇躺在水下不动了。经过一番抢救后,未能救活,全世界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就这样去世了。死时淇淇的年龄约为25岁,体长2.07米,体重98.5kg。其后,对淇淇进行了解剖,其死因确定为年老而死。内脏器官则进行冷藏保存,以供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之用。

 

观察与研究

 

白鱀豚淇淇对人类进一步认识白鱀豚,以及如何保护白暨豚方面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研究结果。

 

生物声学

 

全球白鱀豚的声学研究始于淇淇。对淇淇的生物声学研究发现白鱀豚视力很弱,白鱀豚会发出回声定位讯号和声通讯讯号。回声定位讯号是200千赫兹的短时间脉冲信号,主要用于环境探测和捕食;声通讯讯号为持续时间较长的10千赫兹单频纯音信号,主要用于个体之间的通讯和感情表达。

 

性行为

 

1988年,淇淇性成熟,此后每年春季会有厌食反应。对白鱀豚淇淇的研究发现,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由于长期独居,淇淇在发情期(尤其是春秋季节)会进行腹部贴池底、贴池壁和阴茎外露等性自慰的行为,以及急游冲刺、水下呼吸,发出叫声、直立、跳跃等表现出焦躁不安的剧烈活动。并认为雄性白暨豚交配时很可能是在雌豚上面。与之前野外观察的所发现的交配方式并不相同。但是否受到人工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则不得而知。

 

此外,对淇淇的性腺所分泌血清睾酮的长期分析发现,淇淇性腺分泌睾酮的活动有周期性的变化。认为白暨豚是季节性的繁殖动物。

 

人工饲养

 

淇淇以淡水鱼为食,春至秋初以白鲢为主;秋末至冬季以鲤鱼、鲫鱼为主。日食量约在6-7.5kg。

 

在1980年代,中国科学家重点研究了人工饲养方面的问题。建立了白暨豚饲养水质标准和白暨豚血液学标准。“白暨豚饲养生物学研究”于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 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对淇淇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白暨豚的人工饲养需要保持良好水质。生病首先从摄食和行为异常上反映出来。

 

其他

 

研究者测定了淇淇与珍珍的心电图,确定了白暨豚心电图常规导联的连接方法以及心电图的特征,以作为诊断白暨豚心血管疾病的依据。

 

引发争议

 

连连与珍珍的不时之死,给水生学术界的白鱀豚保护者们带来了新的难题与争论。很多学者认为捕捉成熟的白鱀豚做迁地保护是不可行的,因为淇淇除外,曾多次对白鱀豚做迁位保护,然而人工饲养下的白鱀豚在一、二年间便会死亡。所以主张做野外保护,提出了把现存的白鱀豚豚群从船只较多的长江江流,移动到船只较少的洞庭湖湖水中,待日后长江流域的生存环境改变良好再把白鱀豚豚群转回长江生存。另一派则认为白鱀豚物种与恐龙同龄,现在数量不断地减少,主要是因为白鱀豚的繁殖能力太差,非得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靠人工辅助繁殖,才可挽回白鱀豚即将灭绝的趋势。

 

纪念

 

1980年中国邮电部为纪念捕获淇淇,特地以它的形象发行了特种邮票。1992年成为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吉祥物,并成为历届武汉国际渡江节的保护神。199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5元纪念币,1997年中国农业部把淇淇的形象定位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标志。

本词条贡献者:语燃[写词条]
收藏|分享 分享到:
公益画报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