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两栖,鱼类及其它 > 鱼石螈

鱼石螈

时间:2015-3-14 09:43|查看:6062|评论:0|字体: 繁体

鱼石螈

鱼石螈化石时期: 367–362.5Ma 法门阶(晚泥盆纪

鱼石螈(学名Ichthyostega)是一属早期的四足总纲,生存于3亿6千7百万至3亿6千2百5十万年前的上泥盆纪,是鱼类及两栖类的中间生物,从尾部等体型看类似现代的鲶鱼长了脚。鱼石螈有脚,但却可能不是用作行走,而是用来穿越沼泽。虽然具备了两栖类的结构与习性,但并不被认为是狭义上两栖动物的真正成员,后者要到石炭纪才出现。

历史及分类

于1932年,Gunnar Säve-Söderbergh从格陵兰东部描述了四种鱼石螈及一种Ichthyostegopsis(称为I. wimani)。不过这些物种都只是异名,因为它们之间形态上的分别不大。于1931年比较了14个这些物种的标本后,发现只有在头颅骨的比例、形态及形状上有所不同。于1933年至1955年间只发现了一个额外的标本。

鱼石螈与同是格陵兰东部发现的棘螈非常接近。鱼石螈的头颅骨比棘螈的更似鱼类,但其腹部则较强壮及适合陆地生活。鱼石螈亦有更多支撑的肋骨及强壮的脊骨与关节突。最早的四足总纲是Elginerpeton及Obruchevichthys。

特征

鱼石螈约长1.5米,后肢上有7趾。前肢上的趾数则不清楚,有可能与后肢一样。它的尾巴上有鳍及鳍条。

适应陆地生活

原始的四足总纲(如鱼石螈及棘螈)与其他像总鳍鱼类的动物不同。总鳍鱼类虽然有肺部,但主要仍然用鳃来呼吸。鱼石螈则可能是用肺呼吸。原始四足总纲的皮肤很特别,可以帮助维持体液及防止脱水,但总鳍鱼类则不能。再者,总鳍鱼类利用其身体及尾巴来运动,而鳍只是用作平衡;鱼石螈则利用四肢运动,用尾巴平衡。

晚泥盆纪脊椎动物的物种形成,远洋区肉鳍鱼类后代的适应性

在晚泥盆纪脊椎动物的物种形成,远洋区肉鳍鱼类后代的适应性:
潘氏鱼(Panderichthys):适合淤泥浅滩生活。
提塔利克鱼(Tiktaalik):有像四肢的鳍,可以走上陆地。
棘螈(Acanthostega):有八趾的脚。
鱼石螈(Ichthyostega):有脚。

鱼石螈的体型较大及重,并不适合在陆地上行动。但是,其巨大的胸腔是由交错的肋骨组成,对比其祖先,它的骨骼结构较为坚硬,而且更为衍化的脊柱及四肢足以从水中抽起整个身体。这种解剖上的改变明显是要演化来适应在陆地上缺乏浮力的环境。它的后肢脚很少,明显不足以支撑其体重。詹妮弗·克拉克(Jennifer A. Clack)指鱼石螈及其亲属会走上陆地取暖,就像是科隆群岛的海鬣蜥、海豹或恒河鳄般,大部份时间回到水中摄食、繁殖或冷却身体。若是这样,它需要强壮的前肢拉身体上岸,坚实的胸腔及脊柱来支撑身体。幼螈则能够更容易的在地上行走。

由于早期四足总纲的卵不能在水以外的地方生存,所以生殖是在水中进行。它的幼虫及体外受精都须在水中进行。大部份陆地的脊椎动物都发展成体内受精的,包括所有羊膜动物及一些两栖类的直接受精,及有尾目般间接受精。

鱼石螈继后有离片锥目及石炭蜥类发展成能完全的在地上行走。但这两类之间却有2-3千万年的时间空隙。这种空隙在脊椎动物的古生物学上的经典,称为“柔默空缺”。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