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部署,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门在湿地保护管理上开展了大量工作。2014年,全国部分重要湿地开展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兴凯湖保护区成为首批27个试点单位之一。
四月初春,位于我国东北的兴凯湖尚未完全解冻,大批的候鸟便早已翔集于此。4月1日,记者跟随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和鸟类保护志愿者来到兴凯湖畔密山市白鱼湾镇的投喂点,把数十袋玉米、稻谷撒向鸟类栖息停留的湿地和稻田。这是黑龙江省首次利用生态补偿基金进行候鸟迁徙食物补充投喂。
东北林业大学动物保护专家吴建平教授说,“在停留地对鸟类进行投喂,便于它们补充能量,鸟类的体况会好一些,参加繁殖的鸟类就会增加、种群就会扩大,这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每年有150多万只鸟迁徙途经
“今年升温比较快,地里的雪化得早,候鸟来得也较早。”密山市教育局副局长孙长山的另一个身份,是鸟类保护志愿者和摄影家。他在兴凯湖边观察、拍摄鸟类已有20多年,“今年来的鸟类总量不少。前两天在湖沿上看到7只丹顶鹤、4只天鹅。昨天晚上降温,水面一上冻,鸟类数量就少了。”
“蓝天映丹羽,举目皆翩然。鹤鸣唤春醒,雁舞颂秋归。”兴凯湖位于黑龙江东南部,是中俄两国的界湖。专家介绍,兴凯湖正好位于候鸟迁徙的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通道上,是世界上罕见的湖泊—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225平方公里,保护区内水域广阔、河流纵横、沼泽密布、森林茂盛,形成了复杂稳定的生态环境。
黑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克杰介绍,每年途经兴凯湖的迁徙鸟类就有290余种、150多万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有丹顶鹤、东方白鹳、朱鹮等11种。
预留地为鸟类提供“口粮田”
“去年我到这里来调查,见到一对夫妇,他们包了5垧地(5公顷,75亩)。怕鸟类破坏庄稼,农民每天晚上都要来看地。有一天没去看,鸟类整片落下来,地里的庄稼基本都被毁了。第二天早晨,老两口坐在地上放声大哭。”东北林业大学教授于洪贤认为,鸟类的生存空间和人类的生产生活空间重叠,“人鸟矛盾”在很多地方有时较为突出。
“由国家出钱,把鸟类造成的粮食损失补偿给农民,这个试点很有意义。”于洪贤说,这样可以避免农民驱赶甚至捕杀鸟类,同时也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部署,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门在湿地保护管理上开展了大量工作。2014年,全国部分重要湿地开展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兴凯湖保护区成为首批27个试点单位之一。
据了解,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保护单位被纳入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单位,今年获得补偿资金4000万元,这也是定点投喂迁徙候鸟的资金来源。
“今年计划投喂的总量约17.8万斤,时间会持续到4月中下旬,等到草长出来,虫子开始活动,投喂活动再告一段落。”黑龙江省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王仁春说,“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旨在探索生态补偿的途径和模式,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候鸟迁飞通道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王仁春说,黑龙江省今年将尝试预留2000亩左右的“口粮田”,“具体的预留位置和补偿方式还在进一步探讨当中。要想永久性地解决‘人鸟矛盾’,还是要与退耕还湿结合”。
“湿地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生动的载体与媒介。”杨克杰说,一套好的体制机制,不仅能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更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此次试点的意义所在。(袁泉)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