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资讯 保护 摄影 纪录 濒危 名词 组织

古代音乐起源于动物声音?

2016-2-7 08:54

来源:腾讯网|1491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ico

古代人认为音乐的出现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技术发明或美学现象,仿佛由传说中的第一个乐师或圣人来完成,相反,人们相信音调、节奏、旋律等模式是自然界固有的。

ico

古代人认为音乐的出现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技术发明或美学现象,仿佛由传说中的第一个乐师或圣人来完成,相反,人们相信音调、节奏、旋律等模式是自然界固有的。

在古代中国音乐理论中,到处可以看到自然界受人类政治的熏陶而发生变化的说法。古代中国思想认为音乐是一种道德力量,圣主贤君精通音乐,就能教化臣民,实现社会和谐。以声音为中介洞悉纷纭,是一种本领;所谓“圣”,就跟这种本领分不开。“声”(意为“声音”、“声望”或“声势”)是“圣”的音训。音乐还是上通神灵的媒介。祈灵求神的人靠音乐来促进灵界对祭祀的反应,诱导诸神感应赐福。最后,音乐还具有开化的效力,施之于异邦之地、化外之民,就可以移风易俗。“风俗”这个概念包含某个地区的人事、动物植物、地气等因素,所以音乐的移风易俗的效力,对人以外的其他生灵也起作用。由于某地气候可以影响当地居民和动物的性情,而本土的乐风、乐气又被人看成当地自然环境的标签,所以音乐就成了特定地区民众和社会的道德和风俗的体现。

一、古人认为音乐的模式就在自然界

时人以为文化和其他人类技艺的创造开发,离不开对动物的诸多模式(“文”)的观察;与此相似,战国两汉文献也把音乐和舞蹈的起源跟动物界的声音模式和运动模式(“文”)联系起来。

大家认为音乐的出现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技术发明或美学现象,仿佛由传说中的第一个乐师或圣人来完成,相反,人们相信音调、节奏、旋律等模式是自然界固有的。灵巧的乐师只是观察并发现了自然界里的声音模式和运动模式,把它们清楚明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跟圣人把鸟迹转化成文字,从而把人类从荒野中解放出来是一个道理。既然认为音乐的模式就在自然界,大家就相信旋律和节奏的起源是从观察动物的声音和运动中受到了启发。

古代音乐起源于动物声音?

华夏乐舞始祖葛天氏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传说葛天氏统治时,人们手执牛尾,踏足而歌,音乐就起源于这个时候。以牛尾为饰的旗杆(“干旄”)在《诗经》中是王公贵族的标志。带羽毛的牛尾(“羽旄”)或作为文舞所用的道具,十二律是根据凤凰的鸣声制定的:其中六个音源于雄鸣,另外六个源自雌鸣。凤凰据说是乐器正音的标准,或说管乐器也起源于凤凰。“鳳”和“風”是同源字,可见凤凰为风的化身一说其来有自。还有人说,凤鸣之声如箫,如钟,如鼓。管子》有一段话说,音乐的音调与鸟兽的鸣声相同。作者把五声音阶跟不同动物的鸣声对应起来,说那五个音类似小猪尖叫、马嘶、牛鸣、离群羊的啼声、雉鸟的清歌。把风声转化为乐音,据说与传说中的颛顼帝(前2514年在世)有关。颛顼命飞龙仿效八风之声以制乐,又命以尾鼓腹,来指挥演奏。

二、鼓起源于舜的乐师夔?

岂止音调和旋律,击鼓的起源也跟动物分不开。上述传说有爬行动物击鼓的形象,这是将爬行动物的皮革用作鼓面的证据。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远古中国。山西、山东两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鼍鼓出土;《诗经》有一首诗,描写文王苑囿落成时,乐师击打鼍鼓,隆隆作响,以示庆贺。

水生动物和爬行动物常常与击鼓或有节奏的运动有关系。雷神据说是“鼓其腹”的动物,有些文献说它是“龙身而人头”的复合动物。有人用爬行动物的皮革做鼓面,用两栖动物的塑像祈求雷雨,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两栖动物既然栖息于水陆两地,就能调节燥湿。《山海经》把鼓的起源与夔联系起来。

古代音乐起源于动物声音?

《山海经》书影

夔据说还是舜的乐师,有些传说描写夔是神奇的水兽,出东海则有风雨。黄帝取它的皮做鼓,用雷兽的骨做鼓槌。旧说夔为一足怪兽,还有些文献说鼓声如雷,或说雷起于海。或说鼓声如雷,或说雷声为天鼓。

无论是鼓的起源,还是夔,又都与东方有关,这类说法与“动”源于“东”的旧说合拍。据《周礼》记载,用皮革蒙鼓,在启蛰之日。郑玄说,这是因为孟春时节,蛰伏的动物始闻雷声而“动”,于是人们指望鼓声在这时产生同样的施行效果。蔡邕也注意到动物对雷声始动的反应。他说,季冬,雉应雷声而鸣;孟春,雷动于地上,蛰虫应声而动。击打兽皮鼓是一种交感巫术(sympathetic magic),大概当时的人认为这样做足以改变气候,发动动物或神灵。此外,多种历书指出,春天是动物从蛰伏中苏醒而始“动”的季节。“春”字常解释为“蠢”,意思是像虫那样蠕动,可见春天与动物活动的联系渊源有自。

人们不仅知道动物对雷声有反应,而且说这种反应有如击鼓的动作。《夏小正》就说雉“鼓其翼”是雷声将作的迹象。葛兰言说“鼓翼之雉”与旨在引发雷鸣的雉舞(可能由女性表演)有关。或说鸟鸣也与丰产有关。动物凭感觉可以预见雷、雨、闪电、地震等气候现象,这类说法屡见于载籍。如说某些鸟能预告风暴,鱼对降雨有预感。这都说明动物能感觉到运动。描述张衡地动仪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据说这件著名青铜器的表面饰有山、龟、鸟、兽,“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如果铜丸从龙的口中掉进下面蟾蜍的嘴里,就说明有地震。制作者选用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来装饰地动仪的球形表面和实体,大概是因为相信这些动物对运动有感觉,还能传导震动。

三、动物的运动与舞蹈的起源有关

有的资料记载,组织有序的捕猎活动有时靠击鼓来惊吓动物,使它们离开栖身之处。由此也可见人们相信鼓声可以引起动物活动。据《周礼》记载,有些官吏为了猎捕动物、赶走野兽,或者为了驱邪而使用鼓。如“冥氏”掌管张设网罗、抓捕夜行动物,就是用“灵鼓”把野兽驱赶到陷阱里。“壶涿氏”负责击鼓以驱除水虫,他所敲打的鼓是用焙烧过的土做成的。

古代音乐起源于动物声音?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也描写过上林苑里的狩猎怎样用鼓来发动攻击。可见人们一方面把击鼓的动作跟动物的动作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相信鼓声本身就可以在动物界引起应激性的身体运动(“震荡”)。

动物鸣叫的声音与音乐的起源有密切关系,这一点在有关乐器装饰的美学理论中也得到印证。《考工记》有个段落记述了梓人(木雕艺人)的职责,说到钟、铃、筍(悬挂乐器的横木)、虡(支撑横木的立柱)上面所雕刻的装饰性动物图案。文中首先把“天下之大兽”分为五类:脂者,即有结实脂肪层的动物(如牛羊);膏者,即有柔软脂肪的动物(如猪);臝者,即裸身动物(指短毛之类,如虎豹);羽者,即有羽毛的动物;鳞者,即有鳞甲的动物(如龙蛇)。后三类便是筍虡上的装饰图案。接着,文中列出了乐器和礼器上雕刻的装饰图案都是些什么动物,并按骨架结构、运动方式、发声方式分了类。其中提到的发声方式,有用嗓子的(如蛤蟆)、有用口和旁肋的(如蟋蟀)、有用翅膀和大腿的(如蚱蜢),还有用胸腔的。最后,文中还把动物的叫声与相应的乐器联系起来,说臝类动物声大而宏,适于装饰钟虡;羽类动物声轻而上扬,可以远闻,适于装饰磬虡。这段话的意思,是以为乐器所发出的音响应该反映乐器上所雕画的动物的自然音响。

最后,人们还认为动物的运动跟舞蹈的起源有关系。古代中国的音乐和舞蹈有模仿的性质,从中可见某些动物是舞蹈的模仿对象。例如,有几种资料都记载了托名为孔子的谈话,说从前有一种预告大雨的神奇舞蹈,模仿一足的商羊鸟。

其中一种资料说,小孩跳这种舞时,两两相牵,弯曲一足,边跳边念:“天将大雨,商羊起舞。”人们还把舞蹈中使用鸟羽的原因跟季节性丰收联系起来。刘熙(约卒于219年)就把“雨”字解释为“羽”,说鸟羽动时,如雨之散。南夷有持羽之舞,刘晓南(1995)认为,刘熙的解释源于古人把五音之一的“羽”和五行之一的水配对,因为“羽”音原是摹状水声的。林巳奈夫指出,在良渚、龙山和殷遗物中,神面顶部的羽毛图案和祈雨巫术有关,这些图像中的羽毛,是汉代艺术中身怀羽翼的仙人的前身。这一观点尚难证实。还有一种求雨的舞蹈,是操纵龙的模型来表演龙舞,可以看作这类具有模仿性质的动物舞蹈的又一例证。

图书信息

古代音乐起源于动物声音?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著者:【英】胡司德 译者:蓝旭 江苏人民出版社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胡司德(Roel Sterckx),剑桥大学“中国历史科学文明”李约瑟讲座教授,克莱尔学院院士。著作有《早期中国食物、祭品与圣贤》(Food, Sacrifice, and Sagehood in Early China),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年出版;主编《论鼎与品味:古代中国宗教与饮食文化》(Of Tripod and Palate: Food,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raditional China),纽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出版社(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5年出版。撰有古代中国文化史及思想、宗教等方面论文及专著章节多种。2013年当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译者简介

蓝旭,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著作有《东汉士风与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发表过有关汉代文学、唐代文学论文多篇。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西藏千途旅游 行者物语网旗下品牌
  • 古代 音乐 动物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