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鸟类会在巢穴附近完成交配,但雨燕则能在天空中完成这浪漫的一吻。为了找准位置完成交接仪式,这整个交配过程中,它们还会在空中滑落一段距离。
王家卫电影里,提到一种“没有脚的小鸟”,以形容主人公漂泊的一生。
横看竖看,这种鸟都像是一种文学象征。而其原型也确实是杜撰的产物“天堂鸟”。商人为了保存标本会将极乐鸟的双腿砍掉,从而民间也催生了一种“神鸟”的传说。
Ulisse Aldrovandi著《鸟类学》(1599)中的天堂鸟,天堂鸟的原型便是极乐鸟,然而极乐鸟不但有脚,飞行能力还一般。图源:维基百科
但在现实生活中,配得上“无脚鸟”称号的,只有神奇的雨燕。
雨燕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飞行,落地的次数屈指可数。除了在风里睡觉、它们吃喝拉撒,甚至是交配都在空中完成。
连续飞行10个月不着陆的记录,已经让所有鸟类望尘莫及。但这可能还不是极限。
普通雨燕(Apus apus),图源:Marcel van Kammen/Minden Pictures
雨燕,一般指的是雨燕科(Apodidae)属(Apus)的鸟类,其中最常见的便是普通雨燕(Apus apus)。但无论是Apodidae还是Apus,都来源于希腊语ápous,意为“没有脚的"。
当然,雨燕并非真的没有脚,只是双脚已经严重退化。和其他鸟类不同,雨燕的四趾是朝前的(其中一趾能自由地前后旋转)。
几种鸟类的不同类型脚趾对比,e为雨燕的脚
因此,它们也只能攀附在树干、悬崖、墙壁等粗糙的垂直面上,却很难在地面站立、更无法走路和跳跃了。
普通雨燕的脚,图源:John Dike
挂在墙上的烟囱雨燕(Chaetura pelagica)
如果意外坠落地面,雨燕是无法快速起飞的。别的鸟能双脚蹬地以获得一个推力快速起飞,但雨燕就只能用长翅膀扑棱几下,起飞很难且速度极慢。
所以说,落地的雨燕是很危险的,几乎等同于给其他动物送便当。
此外,它们想要成功起飞还有个前提,那就是地面足够平坦。如果是掉落到草丛里,它们估计就凶多吉少了。而这些特点,也使得它们不愿意降落在地面,“无脚鸟”因而得名。
普通雨燕,图源:Joelle A Godfrey
当然,身为鸟类中的飞行高手,雨燕也基本不需要着陆,飞就完事了。
雨燕的身躯较小,但其两翼却又大又修长,这让它们飞起来很省力,看外型也有点像我们熟悉的家燕(Hirundo rustica)。
家燕和雨燕对比,图源:维基百科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俗语中它们都被叫做“燕子”且长得比较像,但雨燕与家燕却没有半毛钱关系。而这些相似的特征更多是趋同进化的结果,都有利于飞行。
如今,我们已经把家燕归入雀形目。而雨燕与蜂鸟才是真正的一家人,同属于雨燕目(Apodiformes),尽管一个像直升机一个像滑翔翼。
蜂鸟悬停,图源:维基百科
再加上头小嘴大、身体呈完美的流线型、两翼窄长且向后呈镰刀状等特点,雨燕还成功将速度与耐力混合。
雨燕的平飞速度能达110km/h,这已经能让许多捕食者望尘莫及了,所以雨燕的天敌其实并不多。但与此同时,雨燕又能做到持续飞行。
红色为普通雨燕的繁殖区,蓝色为普通雨燕的越冬区,图源:维基百科
普通雨燕是迁徙鸟类,每年需要从亚欧大陆迁徙至非洲越冬。而每年的4月下旬到9月中旬,才是普通雨燕的繁殖季节。但除了繁育后代需要的短短两个月,雨燕的99%的时间都保持着飞行状态。
早在50年前,鸟类学家就已经发现它们不可思议的飞行能力了。但又苦于只有间接证据,如没有在雨燕的越冬地发现任何普通雨燕,人们始终对其能飞多久保留着意见。
直到2016年的一项追踪研究,大家才终于被雨燕惊人的能力折服。
图源:Drakuliren / Shutterstock
当时,研究人员就为13只独立的普通雨燕装上了微小的记录仪和加速计,以追踪观察它们每年的飞行路线和活动情况。结果发现,一些雨燕整整飞行了10个月,都没有降落过一次。
雨燕的寿命是很长的,最高记录能达到21年。算下来,雨燕一生中飞跃的距离,就已经足够往返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数次了。
不过,连飞10个月还不算什么。在这项追踪研究后,鸟类学家还大胆地推测,雨燕可能早已创造了比10个月还要漫长的飞行记录。
前面已经提到过,除了繁育后代,雨燕是恨不得永不落地的。但事实上,它们的飞行时长记录也与繁殖期的长短相关。在普通雨燕之前,高山雨燕(Tachymarptis melba)在2013年就创造了长达6个多月的飞行记录。它们之所以不够普通雨燕持久,则主要是因为每年的繁殖期太长了。
高山雨燕(Tachymarptis melba),图源:维基百科
而需要注意的是,普通雨燕雏鸟自学会飞行后,便不会再回到原来的巢穴了。等到两年后性成熟,它们才会停留,为雏鸟筑巢、觅食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所以说,在这两年的成长期中,如无意外雨燕很可能也是不会落地的。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际的追踪记录能够证明这一点。
图源:Swift Conservation. org
所以说除了带娃,它们吃喝拉撒以及求偶交配等行为,统统都能在空中完成,说是住在天上都一点不为过。
但问题来了,雨燕在空中是怎么生活的?
确实,在食物匮乏和严寒等情况下,雨燕能够进入低能耗的休眠模式,全身体温骤降。这一状态一般能维持几天到10天不等,但也只见于雨燕幼雏。这是它们的一种生存策略,当寒潮来袭或双亲无法及时照料,这些幼崽仍有一线生机。
还没学会飞翔的普通雨燕幼雏。图源:维基百科
不过,光靠苟是没法过日子的。它们始终要长大,飞向天空独当一面。
自从学会飞行后,雨燕就要自己觅食了。雨燕是一种食虫鸟类。靠着在空中张开大嘴,它们就能兜住各种飞虫。
小小的身材,大大的嘴巴
而这一捕食行为,也让雨燕成了动物界的天气预报员。每当雨燕低飞鸣叫时,就说明天可能要下雨了。因为下雨前的气压较低,那些飞虫无法飞到高处,纷纷栖息在水面和地面草丛上。雨燕也只好跟着飞虫低飞。
有时候掠过水面,雨燕还能顺便喝上几口水。事实上,就连用来筑巢的材料,它们也全都是从天上捡的。
雨燕掠过水面
其实,吃喝拉撒在天上完成并不算什么奇事,重点是它们究竟是如果睡觉的?
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也纠结了很久,其中涉及一种特殊的睡眠方式,也叫单半球慢波睡眠(Unihemispheric slow-wave sleep ,USWS)。
脑电图显示的慢波睡眠,图源:维基百科
从入睡到清醒分为两大阶段:快速动眼睡眠期(REM)与慢波睡眠(SWS)。在慢波睡眠的过程中,身体会得到完全舒缓和放松。而这一阶段的睡眠,也正是我们俗话说的深度睡眠,不容易被唤醒。
而所谓单半球慢波睡眠,便是只让一边的大脑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另一边的大脑则保持清醒,所以也叫不对称睡眠。与之对应的,便是一只眼闭上,另一只眼睛睁开以监视着潜在的威胁。
进入单半球慢波睡眠状态的麻雀。图源:维基百科
过去,科学家就已经在不少哺乳动物和鸟类中,观察到这种睡眠方式了。毕竟在野外,到处都是虎视眈眈的眼睛,想要睡一个安稳觉都很奢侈。
我们熟悉的海豚之所以能用一天的三分之一时间睡觉,而又不被海水呛死,靠的便是这一绝技。
各种动物每日需要的平均睡眠时长,图源:HOWSTUFFWORKS.COM
在一战时期,就有法国飞行员曾在几千米的高空中,观察到雨燕们正在边飞边睡。
那天夜里,他遇上一群非常安静的雨燕。但就算是飞行员已经飞到附近,离鸟群只有几米距离,它们仍旧没有作出任何反应。尽管这群鸟是在飞机下方,飞行员无法看清楚它们的眼睛是否闭合,但这群鸟很有可能就是睡着了。
当然,科学家还没有试过给边飞边睡的雨燕做检测脑电波。倒是在前几年,另一种也需要跑长途的鸟类——小军舰鸟(Fregata minor)曾头戴脑电波仪,这才让科学家研究到它们在空中是怎么睡觉的。
头戴测试设备的小军舰鸟
在不迁徙时,小军舰鸟一天就会睡12个小时。但在空中,小军舰鸟平均每天只睡42分钟,既会进行特殊的单半球慢波睡眠,也会像普通睡眠一下两个大脑同时陷入深度睡眠状态。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十月如一日飞翔的雨燕,也会共用两种不同的睡眠方式休息。只是,它们到底如何分配睡眠时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此外,小军舰鸟都是在滑翔时才会进入睡眠状态,全程是不会拍打翅膀的。但雨燕边飞边睡时,则更可能是拍打着翅膀的,只是频率会低一些。
曾有科学家发现,在黎明和黄昏时段,雨燕拍打翅膀的次数比其他时间都多。而这段时间,它们会爬升到2000米至3200米的高度。而一旦过了这个活跃时段,它们就很少拍打翅膀了。
据推测,这些雨燕是故意爬升到这一高度,再慢慢滑落的。而这一过程,它们就能毫无障碍地睡上一觉了。
在空中交配的普通雨燕,图源:Gunnar Pettersson
其实别说睡觉了,就是连交配,雨燕都能在天空中完成。
97%的鸟类,是没有外生殖器的,只有一个用于交配、排泄及排遗的泄殖腔。而这部分鸟类便是通过泄殖腔的短暂接触完成交配的。
雄鸟只需要将泄殖腔对准雌鸟的泄殖腔后射精,就算完成交配了。这整个过程是真的“蹭蹭不进去”,而且速度极快。可能只是一眨眼功夫,我们就会错过它们交配的全过程了。所以鸟类的交配也被形象地称为“泄殖腔之吻”。
林岩鹨(Dunnock)的交配,完事就在一瞬间
大多数鸟类会在巢穴附近完成交配,但雨燕则能在天空中完成这浪漫的一吻。为了找准位置完成交接仪式,这整个交配过程中,它们还会在空中滑落一段距离。
雨燕交配的全过程,图源水印
但幸好,交配完后还有繁育后代这一任务束缚着它们。不然,雨燕可能就要过上完全的空中生活了。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