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脸上曾经有过真诚的笑容
2013-8-11 21:41 参与:6082 评论:0 来源:雅虎网 小 中 大 繁体
陌生人社会不应是人心寡淡的社会
社会学家说,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造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
“熟人社会”,最早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指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与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就是“陌生人社会”,又称为“契约社会”或“法制社会”,人与人的联系脱离的血缘和地缘的限制,处于开放中,社会靠契约、制度和法律来维系。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熟人社会中,不管是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还是“单位办社会”的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处于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共同体中,“抬头不见低头见”,必须得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整个社会也因此形成了尊老敬贤、不尚讼斗、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
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后,社会流动频繁、人们自由迁徙,大多数的社会交往发生在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人们的身份制逐渐瓦解,整个社会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
从过去的 “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首先是一种进步。这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但是,刚刚离开“鸡犬相闻”的村落、单位不再“办社会”,难免要面对种种不适应。
道德“他律”作用减弱
然而,“冷漠”并非是陌生人社会的必然特征。“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新闻,就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弹,舆论惋惜这类与基本良知和道德有所冲突的观念,并希望能借此呼唤互助互爱的社会美德。
这些冲突与争论,其实也是人们对陌生人社会中“冷漠现象”的一种反思。
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
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认为这是让自己利益免受伤害的必要方式,另一方面抱怨 “人性冷漠”、“道德滑坡”;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少 “出头”。透过这种纠结,不难发现,人的内心始终在向往温暖,良知和传统美德远未消失。
一个温情的社会,需要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
但社会中出现的人情冷漠、缺乏道德的现象,又无法凭借法制来解决。正如法律无法规定必须对陌生人微笑、必须见义勇为一样,社会的温情与冷峻的法律永远都无法完全对等的连接。
一个温情的社会,需要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它要求人们相互信任、互利互爱、善于妥协,构建温馨、文明、和谐的社会,这是一个社会可以发展下去的不言自明的逻辑。
沃尔特•李普曼说:我们改变世界的速度太快了,而我们还不知道该怎样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新的世界。当下社会呈现出的所谓“冷漠”和“利己”未必就是世界末日,只是时代在变化,人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应当相信这仅是暂时的脱节,社会和社会中的人终将走向成熟。(文/王亚欣)
收藏|分享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