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哺乳纲 > 鳁鲸

鳁鲸

时间:2013-10-7 14:45|查看:1317|评论:0|字体: 繁体

鳁鲸

 
鳁鲸(即大须鲸)哺乳动物,鲸的一种,外形像鱼,生活在海洋中。鳁鲸在洄游时大多组成数只在一起的小群,有时小群相聚而成100只以上的大群。它的食性很广,食物种类多达20余种,特别嗜食桡足类、磷虾等小型甲壳类动物,也吃鲱鱼、玉筋鱼、鳕鱼、六线鱼、秋刀鱼等鱼类,但不吃底栖生物。胃中的食物重量可达150~200千克,每天所吃的食物约为900千克左右,为体重的4.43%。游泳的速度很快,瞬时速度可以达到30海里,但不能持久。它在深潜水时身体保持近似直挺的姿态,而不像蓝鲸那样将身体弯曲,尾鳍也不高举露出水面。

名称种类

拉丁文学名:Balaenoptera borealis

英文名:Sei whal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esson,1828

中文别名:大须鲸、塞鲸、鳕鲸

分类地位

真核生物域Eukaryota

动物界Fauna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哺乳纲Mammalia;mammals

真兽亚纲Tberia

鲸目Cetacea

须鲸亚目Mysticeti

须鲸科Balaenopteridae

须鲸属Balaenoptera

分布范围

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极水域。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偶有发现。

形态特征

哺乳动物,鲸的一种,外形像鱼,生活在海洋中,体长可达18米。体纺锤型,体表光滑无毛,背鳍小,身体背面黑色,腹部带白色。无外耳廓,耳孔甚小。前肢鳍状,后肢退化。尾末端具水平尾鳍。尾鳍宽大,缺刻深。头部巨大,口裂长,在上颚两侧生有角质的鲸须。外呼吸孔一对。

腹面褶沟有60~65条,最长终止于鳍肢基部与脐之间。背部与体侧暗灰色,腹面白色,体侧与腹部常有寄生虫附着遗留下来的自斑,鳍肢和尾鳍的腹面为灰色。鲸须每侧300~400片,须板为灰黑色,须毛白色,须板长大于宽的2倍。南半球成体最大记录18.3米,北半球的比其小,平均体长雄性13.6米,雌性14.5米,成熟个体平均体重20~25吨。

生活习性
 
不成群。多单独或成对活动,有季节性短距洄游现象,在洄游中通常3~5头为一小群,有时形成数十头的群。呼气时喷出的雾柱较稀薄低矮,高达4~5米,大潜水时不露出尾鳍。单配偶,性成熟体长雄性12.8~13米,雌性13.3~13.6米,繁殖周期2~3年,交配与分娩都在暖水域进行,妊娠期11~12个月,多于冬季产仔,一般两年一胎,每产1胎,初生仔鲸体长4.5~4.8米,哺乳期6~7个月,离乳时体长8米,体重约3.8吨。潜水深度一般100米以内。食性广,摄食为滤食,主食浮游生物和甲壳类中的磷虾、挠足类,也摄食沙丁鱼、鲱鱼、玉筋鱼、秋刀鱼等小型结群性鱼类以及头足类等。

生存现状

从20世纪才被开发猎捕,南半球原有191000头,最多时(64/65年度)年捕获22000多头,现在约有37000头。

太平洋原有63000头,现仅有14000头,北大西洋仅有数千头。从1909/1910到1979年全世界有132000头大须鲸被远洋捕鲸船所捕杀,有37000头被沿岸捕鲸业捕杀。

濒危信息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
 
IUCN濒危等级:濒危;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濒危因素

过度捕猎:蓝鲸、长须鲸等大型鲸种减少后作为提取油脂的主要捕猎对象,在太平洋是日本重要的猎捕鲸种。

自我保护

鲸是一种温血动物,其体温总是保持在37℃左右,跟人的体温差不多。但是,海水却是凉的,特别是在北极,水温常在零度以下。而且,水吸收热量的速度要比空气快得多,所以鲸类都有一层海绵状厚厚的皮层和皮层以下一层厚厚的脂肪作为绝缘层,以保证体内热量尽量少地散失。除此之外,由于水的阻力比空气大得多,所以鲸运动起来则需要更多的能量和体力。当然,有其弊也必有其利,因为海里食物丰富而竞争者少,所以比较容易吃饱肚皮。而且,也许更重要的是,海水虽然阻力很大,但浮力也大,像鲸这样的庞然大物,长达数十米,重达100多吨,在陆地上是无论如何也生存不下去的,不用说觅食,就是活动起来也极为困难,寸步难行。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