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哺乳纲 > 穿山甲

穿山甲

时间:2013-10-8 15:51|查看:1775|评论:0|字体: 繁体

穿山甲

 

穿山甲

 

鳞甲目(学名:Pholidota)只有1科1属,即穿山甲科穿山甲属 。属于该目的动物通称鲮鲤,俗称穿山甲。穿山甲是一类从头到尾披覆鳞片的食蚁动物,分布在非洲亚洲各地。亚洲地区分布在中国(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贵州、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以及台湾中低海拔之山麓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

 

该科仅有一属,共8个物种。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多生活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较潮湿的丘陵杂灌丛。挖洞居住,多筑洞于泥土地带。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

 

最早在《楚辞·天问》中即有穿山甲的记载:“鲮鱼何所”王逸注:“一云鲮鱼,鲮鲤也,有四足,出南方。”北魏人高祐因认出穿山甲而闻名。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李时珍认为穿山甲不是以鳞片诱蚁,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

 

形态特征

 

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成体身长50~100厘米,尾长10~30厘米。体重1.5~3公斤。不同个体体重和身长差异极大。头呈圆锥状,眼小,吻尖。舌长,无齿。耳不发达。足具5趾,并有强爪;前足爪长,尤以中间第3爪特长,后足爪较短小。全身鳞甲如瓦状。自额顶部至背、四肢外侧、尾背腹面都有。鳞甲从背脊中央向两侧排列,呈纵列状。鳞片呈黑褐色。鳞有三种形状:背鳞成阔的菱形,鳞基有纵纹,边缘光滑。纵纹条数不一,随鳞片大小而定。腹侧、前肢近腹部内侧和后肢鳞片成盾状,中央有龙骨状突起,鳞基也有纵纹。尾侧鳞成折合状。鳞片之间杂有硬毛。两颊、眼、耳以及颈腹部、四肢外侧、尾基都生有长的白色和棕黄色稀疏的硬毛。绒毛极少。成体两相邻鳞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状。雌体有乳头1对。

 

穿山甲是特化物种、视觉基本退化、尤以嗅觉灵敏。 穿山甲的肝脏不大,肝解毒功能弱,免疫系统弱,属于单室胃,胃中披着角质膜,胃腺部的黏膜处密布许多呈"S"型的皱襞,借吞食时吞进胃中的小砂石将食物磨碎。穿山甲肠管表面平滑,小肠长(2 253±381.66)mm。

 

如推算穿山甲甲片干重其个体数时,具体转换参数为:中国穿山甲为573.47g;爪哇穿山甲为360.51g。中国穿山甲甲片较厚,且背甲远端钝圆,而爪哇穿山甲甲片较薄,且背甲远端呈凸突状;但是当两种穿山甲甲片大量混合在一起,建议采用上述两个参数的平均值,即466.99g。结论:中华穿山甲甲片长速为正长速、爪哇穿山甲甲片长速为异长速。

 

生活习性

 

穿山甲是胎生动物,其发情交配时间以4~5月为主,发情期雌雄同居,交配后便分开,分娩期为12月至翌年1月。妊娠期5~6个月左右,雄性穿山甲发情持续时间较长,雄性发情期一直发情,不呈现周期性;雌性发情期有2~5个发情周期,发情周期12~25天。雌性受孕后不再发情。雄性发情期到处寻找雌性,发情交配期雌雄同居,交配后分开。穿山甲每年1胎,在人工饲养条件下,2年时间可产3胎。初生仔穿山甲体重为90~130克,闭眼,无鳞,色浅白色,半月龄开眼;1个月以后增重200~500克,鳞片渐次角化,多为黑褐色;2个月后可随母穿山甲外出觅食;外出时,幼兽伏于母兽背尾部。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也食昆虫的幼虫等。6个月仔兽体重可达1500~2000克,可离开母兽独立生活。

 

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坚硬的硬壳令猛兽难以咬碎或下咽,穿山甲的外壳是由被称作角蛋白的有机骨骼结构组成,它大约占穿山甲总体重的20%。当狮子等大型食肉动物试图去咬缩成一团的穿山甲时,穿山甲也会利用肌肉让鳞片进行切割运动,割破敌人的嘴巴,试图吃掉穿山甲的动物会被割成重伤。舌细长,能伸缩,带有粘性唾液,觅食时,以灵敏的嗅觉寻找蚁穴,用强健的前肢爪掘开蚁洞,将鼻吻深入洞里,用长舌舐食之。

 

穿山甲的食量很大,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纳500克白蚁。据科学家观察,在250亩林地中,只要有一只成年穿山甲,白蚁就不会对森林造成危害,可见穿山甲在保护森林、堤坝,维护生态平衡人类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穿山甲平时独居于洞穴之中,只有繁殖期才成对生活。与洞穴生活相适应,穿山甲有爱清洁的习性,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边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个5—10厘米深的坑,将粪便排入坑中以后,再用松土覆盖。洞穴的结构也很有讲究,常常随着季节和食物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风凉爽,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进雨水,洞内隧道较短,大约为30厘米左右,里面结构比较简单;另一种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筑于背风向阳,地势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洞内结构比较复杂,隧道弯弯曲曲,形似葫芦,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墙,长度可达10余米,还经过二、三个白蚁的巢,成为其冬季的“粮仓”,洞的尽头有一个较为宽敞的凹穴,里面铺垫着细软的杂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卧室”,也用作“育婴室”。

 

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一般多栖息于山麓、丘陵或灌丛杂树林、小石混杂泥地等较潮湿的地方。挖洞居住,多筑洞于泥土地带。洞道较长,末端有巢。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行动活跃,能爬树。遇敌或受惊时常蜷成球状。其主要食物为白蚁,此外也食蚁及其幼虫、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虫幼虫等。

 

穿山甲在我国仅有一属,分布于海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我国邻近之越南、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地亦有。

 

物种分类

 

穿山甲分类为8个种:

 

大穿山甲Manis gigantea

 

南非穿山甲Manis temmincki

 

树穿山甲Manis tricuspis

 

长尾穿山甲Manis tetradactyla

 

印度穿山甲Manis crassicaudata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

 

菲律宾穿山甲Manis culionensis,原为马来穿山甲的一个亚种,2005年独立成为一个新物种。

 

种群分布

 

穿山甲是一类从头到尾披覆鳞片的食蚁动物,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各地。亚洲地区分布在中国(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贵州、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以及台湾中低海拔之山麓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而在中国,穿山甲主产于广西百色、宜山、田东、龙津、靖西、河池,云南思茅、普洱、永平、大姚,贵州榕江、印江、湄潭、锦屏、独山,广东海南岛、佛山、台山、平远,湖南邵阳、黔阳、常德,浙江景宁、龙金、青田,福建建阳、建瓯,台湾嘉义等;以广西、云南、贵州产量较大,销全国各地;此外四川、江西、湖北、安徽等地亦有出产。

 

保护级别

 

濒危原因:因为穿山甲的鳞片可以作为医药成分,所以被人类大肆捕杀,再加上栖息地被破坏,使得它们的数量在上个世纪中期至末期紧速锐减。穿山甲属所有种均被列入CITES(《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需管制其国际贸易。在我国,穿山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私人捕杀和食用。

 

威胁及保育

 

穿山甲在非洲及亚洲均被广泛猎杀,以作为食物及传统药物使用。多个物种在其原生栖地均大幅减少,包括大穿山甲、中华穿山甲及马来穿山甲等。所有穿山甲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中,表示任何从野外捕猎的商业用途均被禁止,当中为商业目的之贸易而自野外取得之印度穿山甲、菲律宾穿山甲、马来穿山甲及中华穿山甲之标本,其年输出配额均为零。个别物种在多个不同国家及地区均禁止出口及贸易,包括孟加拉、中国、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台湾、泰国及越南等地都有保护穿山甲的法例。例如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杀和食用,非法捕杀、走私或贩卖,可被判监5年以上有期徒刑,案情严重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其中一名偷运穿山甲的货车司机被重判有期徒刑12年。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