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鸭属
潜鸭属(Aythya)是鸭科下的一属。
中新世的"Aythya" arvernensis现已被编入Mionetta中,而"Aythya" chauvirae似乎包含了两个物种,但最少有一种已肯定不是潜鸭属。
物种分类介绍
帆背潜鸭(A. valisineria)
帆背潜鸭
帆背潜鸭(学名:Aythya valisineria)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雄体头部头棕,背部有鞍形灰白色斑块。色型如红头潜鸭,头廓特征性高耸。雌鸟较雄鸟色褐且黯,繁殖期雄鸭协助雌鸭选择营巢地点,在地面刨出浅坑或集一堆苇草筑巢。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
外形特征
帆背潜鸭身长48- 56 cm,翼展79 - 89 cm,体重860- 1600 g,寿命22年。是一种大型的潜鸭。头棕,胸及尾黑色,背部有鞍形灰白色斑块。色型如红头潜鸭,但体大而颈部显长,嘴也更长,头廓特征性高耸。头部近前额及近头顶处渐黑。雌鸟较雄鸟色褐且黯,但胸及体侧的对比度较雌性红头潜鸭明显。 雄鸟虹膜红色,雌鸟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蓝灰。
分布范围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
生活习性
栖息活动于开阔湖泊、沿海泻湖,有隐蔽的河口港湾越冬。高飞时呈"V"字队形。怕生但合群。在水面上常紧聚成片。繁殖于阿拉斯加、加拿大及美国北部;越冬于北美洲的温带地区,有时见于日本。
帆背潜鸭较安静。炫耀时雄鸟发出轻柔的咕咕声,雌鸟回以沙哑的krrr声。
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为各类水生植物的球茎、叶、芽、嫩枝和种子。也食动物性食物如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蠕虫以及蛙和小鱼等。常在水边浅水处植物茂盛的地方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飘浮在开阔的水面上睡觉。觅食方式主要靠潜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将头伸入水,或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
生长繁殖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水边浅水处芦苇丛或蒲草丛中,属浮巢,通常漂浮于水草丛间或半固定于水草上,可随水面涨落而起落。也营巢于水域附近草地上。巢由干的植物茎叶构成,内垫有大量绒羽。每窝产卵通常7-11枚,雌鸟孵卵,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离开雌鸟前往换羽地换羽,孵化期25-28天。雏鸟早成性,在雌鸟抚育下经过50-60天即能飞翔。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红头潜鸭(A. ferina)
红头潜鸭
红头潜鸭(学名:Aythya ferina)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雄鸟头、颈栗红色;雌鸭头、颈棕褐色;余部与雄鸟相似。有很好的潜水技能,食谱也从水草到小鱼小虾分布甚广,鸭爱吃马来眼子菜,少食谷粒;动物性食物有软体动物、鱼、蛙等。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
生态环境
红头潜鸭是一种内陆性候鸟,很难在沿海滩涂见到,常栖息于芦苇丛生视野不开阔的湖泊,因为这样的水面通常隐蔽条件好,适合胆小的红头潜鸭。过了繁殖季节,红头潜鸭会聚集成群,并与潜鸭属的其他物种如凤头潜鸭混群,活动于开阔水面。
分布地域
繁殖于西伯利亚南部、蒙古、欧洲中部以及英伦三岛,在中国,他们繁殖于新疆天山山脉一带,越冬于日本、印支半岛、缅甸、南亚次大陆、伊朗、阿富汗、欧洲南部非洲北部等地区,在中国他们的越冬地在长江流域,向南一直分布到福建、广东、香港沿海及台湾。
特征
红头潜鸭属于体形较小的鸭子,与绿头鸭相比,体长尽是后者的2/3左右,雄性红头潜鸭的头颈部栗红色,上背、胸部和尾部为地道的黑色,而下背和两肩为污白色,并有幼细的黑色横纹,喙灰蓝色。雄性红头潜鸭从头到尾颜色由蓝到红到黑到白再到黑,变化鲜明,颇为抢眼。
雌性红头潜鸭是雄性的哑色版本,颜色分布与雄鸟近似,但以棕色调为主,不似雄鸟那般色彩鲜明。
食物
红头潜鸭有很好的潜水技能,他们的食谱也从水草到小鱼小虾分布甚广,据研究红头潜鸭爱吃马来眼子菜,少食谷粒;动物性食物有软体动物、鱼、蛙等。
繁殖与保护
红头潜鸭筑巢于水边或沼泽地面洞穴中。每窝产卵6-12枚,卵呈灰黄色或淡黄色。
保护等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美洲潜鸭(A. americana)
美洲潜鸭
美洲潜鸭(学名:Aythya americana)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雄体头部为红色,具金属光泽。雌体纯褐色。繁殖期雄鸭协助雌鸭选择营巢地点,在地面刨出浅坑或集一堆苇草筑巢。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
外形特征
美洲潜鸭身长37厘米,体积在潜鸭中比较小,颜色也更深暗。雄鸭具有红色的头颈部,蓝色的鸭喙,胸部黑色,眼睛黄色,背部灰色。雌鸭具有斑驳的头和身体,暗蓝色的鸭喙,黑顶。成年雄鸭容易和帆背潜鸭混淆,区别是美洲潜鸭的前额陡峭,灰背和蓝色的鸭喙。
分布范围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
美洲潜鸭
栖息环境
美洲潜鸭活动于山间、草原、大盆地、坑洼地区。自海平面到2000米的山区都有其踪影。鸟巢高密度的筑于大盐湖沼泽的附近。在北美洲中部和西北部繁殖。冬季迁移到美国的南部、中部和中美洲,南部得克萨斯州和墨西哥马德雷丽都是重要的越冬地。迁移过程中经常形成V字形飞行。
生活习性属
迁徙性鸟类。迁徙时成群,常集成5~15只小群。但在冬天,它们可以聚集到数千只。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开阔地区富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大的湖泊、水流缓慢的江河、河口、海湾和河口三角洲。
杂食性,吃水草、昆虫、小鱼、贝壳。常在水边浅水处植物茂盛的地方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飘浮在开阔的水面上睡觉。觅食方式主要靠潜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将头伸入水,或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
生长繁殖
人们在对美洲潜鸭的研究中发现:尽管美洲潜鸭自行筑巢产卵繁殖,但也常常将卵产于其它鸭类的巢中,使之代为孵卵育雏,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不完全的巢寄生行为。雌美洲潜鸭总是打帆背潜鸭巢的主意。但是帆背潜鸭的卵是淡绿色,而美洲潜鸭的卵是白色。雌美洲潜鸭把卵产在一窝帆背潜鸭卵的中间,企图鱼目混珠。雌帆背潜鸭离开巢觅食去了,巢里的卵中有了个白色的,说明借巢产卵的美洲潜鸭不只来过一只。这对美洲潜鸭双双游走,去建造自己的鸭巢去了。它们这样做好比是买了保险,因为湖区里到处潜伏着危险。它们必须尽量做得稳妥,保证传宗接代。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环颈潜鸭(A. collaris)
环颈潜鸭
环颈潜鸭(学名:Aythya collaris)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雄体头部通常为黑色,具金属光泽。雌体纯褐色。繁殖期雄鸭协助雌鸭选择营巢地点,在地面刨出浅坑或集一堆苇草筑巢。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
外形特征
环颈潜鸭体长42cm。有一个亮黑的而高耸的头,颈部的栗红色金属环纹几乎看不到。雄鸟全身除腹、两胁及翼镜等白色外,余部体羽均亮黑色。雌鸟羽冠较短,黑色部分为褐色所代替。白色的翅膀和凤头潜鸭非常相似。在飞行时雌鸭和雄鸭都反映出飞羽的灰色条纹。成鸭的蓝色鸭喙上都具有独特的白色环。雄鸭眼睛是明亮的黄色,雌鸭的虹膜较深暗,但通常以白色镶边。脚和腿有两种灰蓝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
环颈潜鸭
生活习性
环颈潜鸭属迁徙性鸟类。9月初开始从北达科他州东部和明尼苏达州西部通过,10月中旬达到高峰,所有的迁移在11月中旬完成。10月初到达中东的大西洋沿岸,11月下旬达到高峰,在12月下降。10月至12月到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大西洋海岸东南和佛罗里达州等越冬地。
迁徙时成群,常成十多只至几十只的小群,很少有上百只的大群。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开阔地区富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大的湖泊、水流缓慢的江河、河口、海湾和河口三角洲。
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为块茎饲料,种子,叶片和潮湿的土和水生植物(黑莎草,草,野生稻等)。还吃水生昆虫,蜗牛和蛤。常在水边浅水处植物茂盛的地方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飘浮在开阔的水面上睡觉。觅食方式主要靠潜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将头伸入水,或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
生长繁殖
环颈潜鸭不喜欢在北极草原繁殖,一般要跨越美国和加拿大北部的寒带森林,向南到缅因州、明尼苏达州,然后向西北通过加拿大西北部帕克兰兹草原到达大奴湖,或通过加拿大东部省份沿南部到滨海。巢建在陆地上近水处,碗型,用水生植被作内衬。雌鸭每巢产8至10枚卵。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南方潜鸭(A. australis)
青头潜鸭(A. baeri)
青头潜鸭
青头潜鸭(学名:Aythya baeri)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雄体头部通常为黑色,具金属光泽。雌体纯褐色。繁殖期雄鸭协助雌鸭选择营巢地点,在地面刨出浅坑或集一堆苇草筑巢。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
生态环境
本种常活动于丛林环绕的湖泊池塘江河等水面上,栖息于多水生植物和芦苇的湿地,常能在沿海地区见到,迁徙季节和越冬季节常集成规模约十余只到上百只的小群,活动于太湖等开阔水面并与凤头潜鸭混群。
分布地域
繁殖于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中国东北西北部、北部、中部、西南部以及华北北部,包括河北省东北部和北京郊区,越冬于日本、朝鲜、泰国、缅甸、孟加拉国和印度,在中国他们的越冬地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向南一直分布到福建广东以及香港。
特征
青头潜鸭体形与红头潜鸭相仿,与绿头鸭相比,体长尽是后者的2/3左右,雄性青头潜鸭的头颈部黑色,并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上体黑核色,胸深褐,腹部及两肋白色,胸部的褐色区域和腹部的白色区域截然分开泾渭分明;翼下羽及二级飞羽白色,飞行时可以从下方观察到明显的黑色翅缘。
雌性青头潜鸭头颈部黑色,胸部淡棕色,翼镜和尾下覆羽白色。
与形态接近的白眼潜鸭相比,青头潜鸭的棕色多些,赤褐色少些,腹部白色延及体侧。
食物
本种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鸟类,他们的食谱包括,水草、杂草种子和一些软体动物。
繁殖与保护
夏季繁殖,巢为高50毫米,深30毫米的圆盘状巢,中央略凹,营建于水边陆地上,以水草交缠而成,每次繁殖产卵六枚左右。
青头潜鸭曾经是中国东部最常见的候鸟之一,但由于过度狩猎和生境恶化,目前种群数量稀少。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濒危(EN)。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眼潜鸭(A. nyroca)
白眼潜鸭
白眼潜鸭(学名:Aythya nyroca)为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俗名白眼凫。分布于西伯利亚、克什米尔、伊朗、土耳其、外高加索、欧洲地中海沿岸、西班牙、希腊、瑞典、丹麦、不列颠群岛、缅甸、印度、孟加拉、埃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山东、湖南等地,多栖息于富有水生生物和苇丛的淡水或半咸水的湖泊、池塘、海湾以及低湿地。
外形特征
白眼潜鸭身长38 - 42 cm,翼展63 - 67 cm,体重650- 800 g,寿命8年。雄鸟头、颈浓栗色,颏部有一三角形白色小斑;颈部有一明显的黑褐色领环。上体黑褐色,上背和肩有不明显的棕色虫蠹状斑,或具棕色端边。次级飞羽和内侧初级飞羽白色,端部黑褐色,形成宽阔的白色翼镜和翼镜后缘的黑褐色横带;外侧初级飞羽端部和羽缘暗褐色;三级飞羽黑褐色,并具绿色光泽。腰和尾上覆羽黑色。胸浓栗色,两胁栗褐色,上腹白色,下腹淡棕褐色,肛区两侧黑色,尾下覆羽白色。雌鸟头和项棕褐色,头顶和颈较暗,颏部有一三角形白色小斑,喉部亦杂有白色。上体暗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背和肩具棕褐色羽缘。两翅同雄鸟,亦具宽阔的白色翼镜。上胸棕褐色,下胸灰白而杂以不明显的棕斑。上腹灰白色,下腹褐色,羽缘白色。两胁褐色,具棕色端斑,尾下覆羽白色。幼鸟和雌鸟相似,但头的两侧和前颈较淡,较多皮黄色。两胁和上体具淡色羽缘。虹膜雄鸟银白色,雌鸟灰褐色。嘴黑灰色或黑色,跗蹠银灰色或黑色和橄榄绿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白眼潜鸭
生活习性
白眼潜鸭是古北界南部典型的淡水潜鸭,极善潜水,但在水下停留时间不长。常在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水面活动,并潜伏于其中。性胆小而机警,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仅在繁殖后的换羽期和迁徙期才集成较大的群体。
属迁徙性鸟类。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繁殖地。10月初至10月中旬从繁殖地开始南迁。迁徙时成群,常成十多只至几十只的小群,很少有上百只的大群。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开阔地区富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大的湖泊、水流缓慢的江河、河口、海湾和河口三角洲。
食性
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为各类水生植物的球茎、叶、芽、嫩枝和种子。也食动物性食物如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蠕虫以及蛙和小鱼等。常在水边浅水处植物茂盛的地方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飘浮在开阔的水面上睡觉。觅食方式主要靠潜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将头伸入水,或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
生长繁殖
白眼潜鸭迁到繁殖地时已基本成对,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水边浅水处芦苇丛或蒲草丛中,属浮巢,通常漂浮于水草丛间或半固定于水草上,可随水面涨落而起落。也营巢于水域附近草地上。巢由干的植物茎叶构成,内垫有大量绒羽。每窝产卵通常7-11枚,偶尔有多至14枚的。刚产出的卵淡绿色或乳白色,以后逐渐变为淡褐色,大小为44.8-47.9mm×35-37mm,平均47mm×36.2mm。雌鸟孵卵,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离开雌鸟前往换羽地换羽,孵化期25-28天。雏鸟早成性,在雌鸟抚育下经过50-60天即能飞翔。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近危(NT)。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马达加斯加潜鸭(A. innotata)
外形特征
马岛潜鸭身长45 - 56 cm,翼展63 - 72 cm。雄鸭全身羽毛是黑深的栗棕色,两翼红棕色,腹部白色。尾部的下覆羽白色,而翅膀延伸有白色的条状纹。嘴,腿和脚灰色,眼部周围有明显的白环。繁殖季节以外,雄鸭的羽毛变得暗淡无光泽有不明显的暗斑纹。雌鸭比雄鸭显褐色,没有白眼圈。幼鸭类似于雌鸭,但棕色略淡,没有板栗色。
分布范围
马岛潜鸭分布于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一般是在马达加斯加北部和中部高原,主要是阿劳特拉湖(Lake Alaotra)及附近的湖泊
生活习性
马岛潜鸭一般栖息于马岛中的淡水湖泊、沼泽、开阔的水面和周围茂密的植被区。杂食性,以浅水水域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种子为食。常在水边浅水处植物茂盛的地方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飘浮在开阔的水面上睡觉。觅食方式主要靠潜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将头伸入水,或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
生长繁殖
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不见形成集群。雄鸭有强烈产卵地领土意识,巢址一般选择在湖边植被丛中。10月至1月建巢,每巢产6至8枚卵,孵化期约26至28天。雏鸭上体黑褐色下体黄色。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极危(CR)。
阿劳特拉湖是在2003年宣布为具有国际意义的拉姆萨尔湿地,并一直在努力进行地区保护和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这有利于当地受威胁的濒危物种。加强保护措施包括教育和宣传方案,参与当地社区的环境监测,并继续对剩余的马岛潜鸭搜索。建立储备机制,并禁止在该地区狩猎。
在2009年7月考察发现,岛上只有不到20只成年马岛潜鸭,其中仅有6只雌鸭,一专家小组进行了救援任务,在繁殖季节从2009年进行圈养,卵孵化已经成功,并希望这将标志着一个长期的人工繁殖和保护方案启动,不仅把从濒临灭绝的马岛潜鸭挽救回来,而且还帮助恢复该地区的湿地,保护野生动物和人民双方的利益。
新西兰潜鸭(A. novaeseelandiae)
新西兰潜鸭
新西兰潜鸭(学名:Aythya novaeseelandiae)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雄体通常为黑色,具金属光泽。雌体纯褐色。繁殖期雄鸭协助雌鸭选择营巢地点,在地面刨出浅坑或集一堆苇草筑巢。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
外形特征
新西兰潜鸭是一种最小的水鸭,身长约40厘米,体重650克。很有特色,雄鸭黑紫色,头部和身体泛绿色光泽。翅膀上有白色滚边。眼睛亮黄色。雌鸭眼睛棕褐色。在繁殖期羽毛,鸭嘴喙尖产生白色斑点。新西兰潜鸭是唯一真正的潜水鸭,可在水下停留长达20秒。它的“按比例而显得巨大的脚蹼”是比其他鸭更为有利于在水下活动,使其成为一个非常善于游泳,并能下潜水下到三米深的水鸭,但它在地面上运动就显得笨拙。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分散在整个新西兰北岛,更常见于陶波湖和罗托鲁瓦湖区海岸。更广泛地分布在南岛,包括亚高山湖泊西部。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开阔地区富有水生植物的湖泊、水电厂形成的水域、池塘和沼泽地带。杂食性,食各类水生植物的球茎、叶、芽、嫩枝和种子。也食动物性食物如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蠕虫以及蛙和小鱼等。常在水边浅水处植物茂盛的地方觅食。新西兰潜鸭是喜欢清洁和潜水的鸭子,可以下潜深度2-3米,觅食方式主要靠潜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将头伸入水,或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
生长繁殖
筑巢于岸边并接近水源,巢与孵卵的雌鸭,完全被植被覆盖和隐藏,巢用草内衬。每巢产5到8枚卵,繁殖期是10月到1月份。由雌鸭单独孵化近30天。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分散于新西兰的南北岛的泻湖和清水湖泊。据国际鸟盟估计至2008年新西兰潜鸭为5000至10000只。
凤头潜鸭(A. fuligula)
凤头潜鸭
凤头潜鸭(学名:Aythya fuligula)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雄鸟除腹部、两胁、翼镜为白色外,余部黑色。头带长形羽冠。雌鸟全身大致为褐色,头上羽冠较短。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繁殖期雄鸭协助雌鸭选择营巢地点,在地面刨出浅坑或集一堆苇草筑巢。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
外形特征
凤头潜鸭身长40 - 47 cm,翼展67 - 73 cm,体重550-900 g,寿命15年。是中等体型矮扁结实的水鸭。头带特长羽冠,雄鸟亮黑色,腹部及体侧白。雌鸟深褐,两胁褐而羽冠短。飞行时二级飞羽呈白色带状。尾下羽偶为白色。雌鸟有浅色脸颊斑。雏鸟似雌鸟但眼为褐色。头形较白眼潜鸭顶部平而眉突出。 虹膜黄色;嘴及脚灰色。
凤头潜鸭体形略小于红头潜鸭,但是这种差别不大,偌非两种潜鸭同时出现在视野中可以直接对比,是很难看出体形差异的。与绿头鸭相比,本体长仅仅为后者的2/3左右,雄性凤头潜鸭的头颈部黑色,并具有紫色的金属光泽,最具特征的是它的头顶有一根略长而下垂的“小辫”,这就是所谓的凤头,随头部运动不时摆动的凤头令本物种看起来非常俏皮可爱。腰胸背部的羽毛也都是深黑色,下背部的羽毛上有时带有纤细的乳白色斑点,腹部和胁部的颜色则为乳白色,上下体颜色对比非常鲜明。外侧次级飞羽白色,在黑色的翅膀上形成了白色的翼镜。雌性羽色分布与雄鸟接近,但颜色哑暗且没有金属光泽,雌性头上也有一个小辫,但没有雄性那么明显,因而雌鸟整体看起来也就没有雄性那么灵动。本物种虹膜黄色喙铅灰色,脚蹼黑色。当他们活动在湖面上时,无论雄雌尾部都是向下托垂到水面以下的。
分布范围
凤头潜鸭繁殖于西伯利亚以东地区、萨哈林岛、欧洲北部、英伦三岛、冰岛以及中国东北西北部、中部、西南部;迁徙时可以在整个欧亚大陆的中南部,包括中国的新疆中西部、青海东部、西藏、甘肃四川西北部、华北大部看到本物种,在日本列岛、台湾、菲律宾、中国云南以东,山东半岛以南的华中华南大部,非洲的东北和西北部越冬。
凤头潜鸭
生活习性
活动于湖泊、水库、池塘等宽阔的水面上。常结成数百只的大群在水面上随波漂游。有时也与红头潜鸭等鸭类混群活动。善于游泳和潜水,在水下数米深处的水底觅食。
善于游泳和潜水,常潜入水下数米的地方捕食软体动物、虾、蟹、小鱼、蝌蚪等动物性食物;也兼食一些水生植物。常在水边浅水处植物茂盛的地方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飘浮在开阔的水面上睡觉。觅食方式主要靠潜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将头伸入水,或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
叫声:冬季常少声,飞行时发出沙哑、低沉的kur-r-r, kur-r-r叫声。
生长繁殖
凤头潜鸭伴侣在冬末或初春时交配,没有既定规则。一些鸟类在迁移前即成双成对,有些则抵达繁殖场才寻求配偶。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在嘈杂的簇绒游移的群体中进行,鸟巢用草和芦苇营建成一个小平台,隐藏在水泽附近,繁殖期在5月-6月,雌鸭每巢产6-11卵,孵化期23至28天。幼鸭随雌鸭生活40-45天后开始飞行。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斑背潜鸭(A. marila)
斑背潜鸭(学名:Aythya marila)为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俗名铃凫、东方蚬鸭。分布于欧亚大陆、冰岛、北美洲、印度、日本、朝鲜、欧洲西部沿岸、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河北、山东、长江以南东部各省、广东、广西等地,主要栖息于内陆水面、南方海岸、海港、河口、池塘以及河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北部Lapland。
外形特征
斑背潜鸭身长42~47 cm,翼展 68~75 cm ,体重750~1350 g ,寿命13年。头、颈黑色,有紫色金属光泽,头侧和颈侧有绿色金属光泽。背灰,无冠羽。翼镜、两胁和胸部白色。腰、胸及尾上下覆羽黑色。雌鸟嘴基有一宽白色环,翼镜白色,腹部灰白色,两胁浅褐色。雄鸟体比凤头潜鸭长,背灰,无羽冠。雌鸟与雌凤头潜鸭区别在于嘴基有一宽白色环。与小潜鸭甚相像但体形较大且无小潜鸭的短羽冠。飞行时不同于小潜鸭处在于初级飞羽基部为白色。虹膜黄色略白;嘴灰蓝;脚灰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安提瓜和巴布达,奥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马,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百慕大,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墨西哥,黑山,缅甸,尼泊尔,荷兰,荷属安的列斯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挪威,巴基斯坦,菲律宾,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乌克兰,英国,美国,越南。
旅鸟: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巴巴多斯,塞浦路斯,直布罗陀,格陵兰岛,香港,以色列,牙买加,马耳他,蒙古,摩洛哥,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突尼斯,美国维尔京群岛。
不确定:埃及,格鲁吉亚,关岛。
迁徙时见于黄海地区,在中国东南部和华南沿海地区及台湾越冬,为罕见冬候鸟。
生活习性
属迁徙性鸟类。多在沿海水域或河口活动;有时光顾淡水湖泊。合群且以群栖居。求偶炫耀时雄鸟发出咕咕轻声及哨音;雌鸟回声生硬粗哑。其他时候极安静。
杂食性,在河流、海湾、池塘、湖泊活动。善于潜水捕食,以甲壳类、小鱼、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和水草、苜蓿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飘浮在开阔的水面上睡觉。觅食方式主要靠潜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将头伸入水,或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
生长繁殖
繁殖期在5~6月,巢是一个简单的浅杯状,隐藏在植被丛中,雌鸭用草和自己的羽毛衬里。每窝产卵6~11枚,孵化期持续26日至28日。[1]5亚种分化(2种)[3]Aythya marila marila分布于欧亚北部至西伯利亚。
Aythya marila mariloides分布于西伯利东北部、白令海沿岸、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加拿大至大西洋沿岸。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小潜鸭(A. affinis)
小潜鸭
小潜鸭(学名:Aythya affinis)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雄体头部通常为黑色,具金属光泽。雌体纯褐色。繁殖期雄鸭协助雌鸭选择营巢地点,在地面刨出浅坑或集一堆苇草筑巢。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
外形特征
小潜鸭身长38-48厘米,雄鸭体重790-850克,雌鸭体重730 -820克。成年雄鸭有一个具紫色光泽的铁黑色鸭头,头顶的羽毛耸立较其他大潜鸭的要低。背部几乎全是白色。头背较小,鸭喙浅蓝色,喙尖黑色窄于其他大潜鸭。颈部,胸部和上翕是有光泽的黑色,左右两侧橄榄棕色与白色的胸腹部形成明显的对比。有光亮乌黑的黑灰色尾巴,尾下覆羽是黑色。双翼是白色与浅棕色交错,腿和脚灰色,虹膜黄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属迁徙性鸟类,迁移时组成25-50只的集群。大多数越冬迁移的飞行路线是通过美国密西西比州的中部,沿着墨西哥州和佛罗里达州到达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有些到中美洲,加勒比和哥伦比亚北部,也有少数冬候鸟偶尔到达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和特立尼达。越冬栖息地一般选择开放的海湾、淡水和咸水湿地沼泽。
杂食性,主要为蛤蜊、龙虾、水生昆虫,也吃生草、种子、野芹菜和大量的野生稻以及蛙和小鱼等。常在水边浅水处植物茂盛的地方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飘浮在开阔的水面上睡觉。觅食方式主要靠潜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将头伸入水,或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
生长繁殖
小潜鸭在北美鸭类中是最普通和广范的种类。繁殖区域遍布美国北部大草原坑洼到白令海峡,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也在大量繁殖。雌鸭在接近水源处筑巢,每巢平均产9枚卵。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