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充满了人类的喧嚣,他们有着不同的故事、语言和文化。但是,同时这里也有非人类活动、语言和生命形式,这些生物也在上演着它们自己的迁移和定居故事。
每个城市中——无论是芝加哥或是北京——都生活着其特有的野生动物。
在笔者教书生涯的早期,曾经有一个学生(无论笔者在书面上以及当面纠正多少次)总是将非人类的事物统称为“大自然”。他用很简单的一个字(即“大”字)就概括了无数的东西。他每周的读后感通常都是这么开头的:“当笔者走进大自然的时候,笔者看到……”那个大自然(远在彼方、脱离于日常生活的、自成一体的世界),笔者们走进它,然后再走出它,回归舒适的正常人类生活。他笔下常常这样来描绘城市:大自然远在彼方,在没有铺砌路面的地方。笔者们人类属于此处(文明);而大自然则属于彼方(野外)。但是,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分法在遭遇混乱的日常现实时则往往不堪一击。
笔者住在芝加哥地区,这是一个涵盖了芝加哥市和近1千万人口的大都市。乍看起来,像芝加哥这样一个熙熙攘攘的城市环境似乎只有人的活动,以及城郊通勤列车的尖叫、高速干道上被堵汽车喇叭的嘶鸣,和摩天大楼阴影里摩肩接踵的行人。城市就像是钢筋水泥的驿站,人们白天蜂拥入城,晚上则人去城空,这里需要车水马龙,人流不断,持续为现代经济体提供动力。
但是,如果只是把城市视为人类居住的环境,那就大错特错了。
没错,城市充满了人类的喧嚣,他们有着不同的故事、语言和文化。但是,同时这里也有非人类活动、语言和生命形式,这些生物也在上演着它们自己的迁移和定居故事。
在这些动物中,一些是返回来寻找一个立足之地的,还有一些则从未离开。笔者曾经见过栖息在本地图书馆三楼的游隼(不到二十年前曾被视为极度濒危的物种);见过暂住在一条城市运河堤岸上的河狸;曾经目瞪口呆地看着鸡鹰从离笔者仅4英尺外掠过;还有一次见到鸡鹰从笔者头顶的树枝上扑走一只鸣禽;笔者还曾经和一对郊狼大玩捉迷藏,它们就住在离笔者的公寓四分之一英里的一座城市高尔夫球场里。因此,这座城市也是野生动物的居所。
艺术家、生态学家、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们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投向城市,不是为了提防野生动物的消失或减少,而是为了有富有活力的城市环境来为各种动物提供共同栖息的家园。(最近有很多书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从文学上的创新,如莲达·林恩·豪普特的《城市动物寓言》和埃丝特·沃尔夫森的《来自隐蔽城市的实地指南》;到信息丰富的生态评估,如《城市食肉动物》和迈克尔·罗森茨威格的《双赢生态学》;再到实用的自然史导读,如朱莉·费恩斯坦的《城市野生动物实地指南》。)
对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也开始将各种政府、商界、教育和非营利团体的力量聚集在一起。比如,芝加哥荒野联盟是一个包括了300多个组织的地区性联盟,即将迎来20周年,其宗旨是“担负起保护及恢复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使命”。该联盟最近更新的《绿色基础设施远景》勾画了在一个城市景观拼图中连接和关切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可能性。这样的地区性努力超越市界和州界,无论在美国国内(如大城市绿色空间联盟)还是国际上(如荒野城市项目及联合国下属的城市与生物多样性展望)都正寻求与其它联盟团体的合作。
一旦笔者们愿意睁眼看看非人类动物的世界,笔者们的视野、思想和行为都会有所不同,城市在笔者们的眼里就成了活生生的社会与生态系统。作为人类与自然中心“城市生物”研究项目的一部分,笔者获得了各界合作者(从诗人和画家到昆虫学家和神学家)的广泛帮助,以记录与城市野生动物的相处经验,这吸引了对这些动物存在的关注。科学研究正开始为城市地区生态动力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线索,但对于“城市生物”项目来说,笔者们想采取另一种合宜的途径,即利用一种人类最古老的交流方式:讲故事。
作家约翰·塔马其抓住了讲故事之所以至关重要的原因:“笔者们的生活质量高度依赖关系,而这是无法衡量、测量、定量,甚至无法直接观察的。笔者们用故事来让其变得有形可见”(见《自然史之道》第24页)。故事最佳的效果是向笔者们具体展现那些最有意义的内容;它们给笔者们指出方向,支持一种世界观,即一种如何顺利生活的伦理。在“城市生物”项目中,笔者们试图把这些故事引入生活,让读者看到他们自身与许多其它具有鲜明特征的动物之间的关系。围绕这这个项目,笔者们建立了一个网络博客,未来还要出书,其结构框架将基于笔者们在城市中与动物遭遇的不同地点:后院、小巷、阳台、街道、花园、动物园、自然历史博物馆、袖珍公园、墓地、城市河道和海岸线、非工业化区域、空地和更加正式的自然保护区等。
城市显然可以成为极端的地方:污染、栖息地破碎化、贫困、不公。但是,城市地区不应成为寄生体。无论如何,城市并不是一个与自然脱节的地方。城市地区是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际上如果笔者们想要迎接21世纪环境保护挑战,就必须这样来认识它。
每个地区、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要讲,都有其自身的遭遇要说,都有其自己的方式来更好地创建维持生命的城市区域,无论它是北京(比如“北京观鸟 ”和中国观鸟网络)还是广州,洛杉矶还是芝加哥。关注动物能够帮助笔者们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扎根于正确的地方,提供正确的方式来思考笔者们与其它生物的生态与进化关系(笔者们的亲缘关系),包括有翅膀的、四条腿的、六条腿的、八条腿的、没有腿的……当然,还有两条腿的。建设城市并让居住环境锦上添花,靠的是一个理解:“大自然”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就是第二排灌木丛中发出的瑟瑟之声;它在附近的小河里徜徉;它在笔者们的头顶之上翱翔。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